《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军事艺术

2021-12-16 08:50杨先金
阅读时代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军事

杨先金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形势受到来自东西两面的挑战,作为一名退休老兵,职业的敏感使我关切有加,大有忧患之感。此时读到曾纪鑫先生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精神顿时为之振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乏镇守海疆的精忠报国之士,尤其在当今全军将士坚定信仰、苦练精兵之时,军威壮矣。

曾纪鑫是一名学者型作家,他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用文化历史散文形式揭开厚重的历史大幕,让读者鉴古启今,展望未来。据我所悉,纪鑫先生从小习文从教,尔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远离“军系”的他,却对军事理论、战争实践多有研究,拂去历史的尘埃,生动地再现了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的形象。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俞大猷出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河市濠格头村一个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十五岁考中秀才,二十九岁投笔从戎成为百户小吏,嘉靖十三年(1534年)考中武举,次年中武进士,随即赴金门守防,担起独当一面的防御之责。

此后,俞大猷在四十七年的戎马生涯中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靠严格训练军队成名,以运筹帷幄制敌,凭灵活机动的战术取胜,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获得赫赫战功,成为威震大明王朝的一员儒将。

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泛指所属专业高超的技术技能,上升至理论高度,即艺术。在此,我摘取《抗倭名将俞大猷》中有关军事艺术部分,加以浅析解读。

一、文化知识是强军之基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此言无疑是结合中外无数战例作出的科学论断。沿着俞大猷的成才之路探究,这位世袭“百户”军官家庭的孩童,五岁便入私塾念书,十年寒窗,秉烛夜读,十五岁考中秀才,成为晋江县“十才子”之一。俞大猷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苦学不辍,二十九岁投笔从戎,获职“百户”。明朝武举、会试苛刻,非武艺高超者难以考中。嘉靖十三年(1534年),俞大猷参加福建武科乡试中武举,次年参加全国武科会试,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武进士。

知识的力量加上个人的抱负,就能如虎添翼地实现理想。纵观近现代军事史,曾国藩、李鸿章以及当代的刘伯承、叶剑英、粟裕等军事家,无不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习得“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套路,在战场上身手不凡、脱颖而出。“文化者睿智,文盲者莽勇”,自古为民间所识。俞大猷凭得知识与才智,为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军之道,重在人才。”我军的知识结构由过去的小学、中学文化程度,提升到今天的高中、大学文化水平。随着军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天地同御的联防机制,现代战争对兵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战力生成有着更高的要求。高质量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深刻把握战争形态演变的时代特征,加强战略谋划,锻造一批适应机械化与信息化战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

四百多年前的俞大猷以文精武,成为名将,足以说明文化知识在军队建设中的作用。

二、锤炼精兵是制敌法宝

“龙生龙,凤生凤”,中国传统的家族世袭根深蒂固,即使在昌明的当今社会,“世袭”比比皆是,一个时期的“顶班”制度,把世袭推向极致。

俞大猷的父亲俞原瓒是一名世袭的百户下级军官,俞大猷出生在军人家庭,血管里流淌着尚武的血液。从小耳濡目染,习武练艺是必然之事。笔者也是从小就看《三国》《水浒》中军人、武士、好汉排兵布阵、打仗斗勇,遂滋生尚武意念,成人后立志从军,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须学识与胆识兼备,方成为文武全才。父亲希望俞大猷从文,但他有违父愿,在诵读《四书》《五经》之时,开始“练胆”,从小喜武、习武。

泉州城北清源山水流坑村有块高大陡峭的巨石,俞大猷上学途经此地,提议同学们跳石抄近路回家。大家望石生畏,双腿发抖,只见俞大猷觑准一处平地,一声呼喊,从巨石上跃然而起,平稳落地。同学们喝彩不已,直夸俞大猷胆子大,“俞大胆”诨名由此而来。从此,这里成为俞大猷练胆强身、锻炼意志的好地方。久而久之,他在巨石上攀爬跳跃,如履平地,这块巨石也成为闻名遐迩的“练胆石”。

“练兵先练胆,艺高人胆大”,自古以来成为磨砺军人意志的路径。一支胆壮威武、充满血性的军队,就能打胜仗。所以,我军近年来强化野战条件下的“魔鬼”训练,培养军纪如铁、意志如钢、有本领、有血性的軍人,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俞大猷对如何练兵有着精辟见解,他创立了“叠阵、夺前蛟阵、满天星阵”,让士兵演练。“教甲兵以阵法,乃众人合力之技也;教甲兵以技艺,乃一人自用之阵法也。”他特别强调,只有这样反复训练的军队,才有胆量、有技艺、有阵法,才能所向披靡。

俞大猷将练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门军事艺术,编写的武术教材《剑经》,成为戚继光的练兵圭臬,其精髓传承至今。

三、用军事谋略取得赫赫战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的用兵要术,只有对敌我双方战情透彻了解,打起仗来才能抢占先机而制敌取胜。

俞大猷儿时足智多谋,主动“示锦”,引诱盗贼中计,轻巧地将其抓获,初见其智谋端倪。在与鞑靼的征战中,他深刻分析北疆边防态势及实际状况,将敌我双方的兵数战力、衣食住行、武器装备、交通运输等分析得入骨三分,指出我军与鞑靼相比,虽据一定优势,却不能克敌制胜,关键在于鞑靼亡命抢掠而不惜生命,而明军兵心涣散,不能出力死战。究其原因,俞大猷认为“赏太滥,令太严,兵太多、粮太备耳”。

俞大猷“四太”论耳目一新,乍看似乎有违常规,兵多、粮足、令严、有赏,四位要素是领军之本,俞大猷却高人独智,辩证分析,剖陈利害,阐述缘由——

赏太滥:奖赏过滥,众兵雷同,军中无明确先锋标杆,贪功冒赏盛行,遇有顽敌,必致军心涣散。

令太严:兵事千变万化,须前方随机立断。朝廷朝令夕改,频繁干预,反致将士手足无措而贻误战机。

兵太多:兵不在多,贵在精。近年来解放军几次大裁军,改革大区编制,努力消除散、肿、惰之状,力求达到精兵强将,以适应现代战争需要。

粮太备:军队后勤供给太过充裕,易萌生贪念,克扣军饷,导致士气低落而缺乏战力。

俞大猷的“四太”论切中军队弊端,不仅为明军战胜鞑靼倭寇,提升战力开出了药方,其精髓也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所殷鉴。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倭患甚烈,俞大猷向巡抚南赣御史朱纨献策,提出“立保甲、急攻捕、断港澳、修墩台”的防范措施。朱纨对四项措施十分赏识,采纳应用,有力地阻击了倭患蔓延。无独有偶,新疆近年来的反恐制暴,似与“四项防范措施”相同,收效甚好。

四、读《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启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更替,每个时代都会造就历史的风云人物,只不过有的穿云破雾见青天,有的云遮雾障蒙尘埃。感谢曾纪鑫先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慧眼识珠,还原抗倭名将俞大猷光彩夺目的真实形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芒,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境界的古代儒将风采。

俞大猷“德”行天下:他从小萌生恤民情怀,成年立志习武报国,战场不扰民虐俘,战功卓著不争功自傲,受辱遭谪不怨天尤人,直至年愈古稀退出战场。古往今来,“德”行天下者又有几人?

俞大猷“功”绩盖世:论功,应从两个方面评价。一是武功超群绝伦,“剑术天下第一”;二是四十七年驰骋疆场,以超前的战争理论,层层推进的逻辑思维,立体战略的防御方针,兵器的发明与创造,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战略战术,精准的用兵之道以及古代少有的数字化管理方式,为大明王朝屡立战功,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治军财富。

俞大猷“立言”著说:他围绕治军御敌,撰写出大量的疏奏、散文、随笔、诗歌、信札等文章,汇成一部九十多万字的《正气堂集》。这些涵盖军事、哲学、政治诸方面的论述,不仅在当朝起到辅佐社稷的参谋作用,也对当代社会革新尤其是治兵强军有所裨益。

猷,乃谋略、道术之意;“三立”者,儒将之范也。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作者将抗倭名将俞大猷请上“舞台”,对人们认清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崇尚英雄主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可谓适逢其时。

曾纪鑫是一位融文学、历史、哲学于一体的著名作家,军事学科对他来说似乎是边缘题材,可他不仅将俞大猷七十多年的精彩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生动地描写了两军对垒的戰场风云,精准地阐释了我国古代独特的军事谋略,我们在欣赏俞大猷军事艺术的同时,也在欣赏曾纪鑫的创作艺术。

作为军人,我期待曾纪鑫先生有更多军事题材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新疆军区退役大校、军旅作家)责编:岳文

猜你喜欢
军事
军事鬼才
2016国际军事比赛
创新教学理念促使军事教育课程慕课化
漫画轻兵器之十七 军事也疯狂(Ⅱ)
漫画轻兵器之十七 军事也疯狂(Ⅰ)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