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与汗水的结晶

2021-12-16 08:50陈洪波
阅读时代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生殿艺术作品汗水

陈洪波

在热切的期盼中,收到邮递员送来的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书稿《艺术欣赏》,看见作者的尊姓大名——邓永斌,我就想起爱迪生。发明家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灵感与汗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后来,美国当代一作家在《灵感与汗水》一文中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后写出自己的感言:“如果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显然,此言重灵感轻汗水,有失偏颇。似应补充一句,如果没有那99%的汗水,世界上所有的灵感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灵感而已。没有灵感的汗水是徒劳,没有汗水的灵感是幻想。二十多年来,我有幸先后拜读了永斌先生的《领略崇阳》《文化之旅》等7部著作,获益匪浅。这次赏析永斌先生的第8部书稿《艺术欣赏》,我越发觉得他堪称一位灵感迸发、汗水淋漓的作家和詩人。

永斌先生嘱我作序,我想以其大作为座标,刍议对艺术欣赏的些许见解,大致是肤浅地涉及谁欣赏、欣赏什么、为什么欣赏、怎样欣赏等话题。

艺术欣赏又称艺术鉴赏,是人们的感官接触到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而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判断,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复杂心理因素的综合反应,是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永斌先生的书坚持唯物辩证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艺术欣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有通俗的感性认识,又有严肃的理性思考;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既充满教化育人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又富有赏心悦目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有人云亦云的“国语”,又有独树一帜的“方言”;原创与再造的统一,既源于原作,又新于原作。这些鲜明的特征几乎蕴涵在《艺术欣赏》每一首诗作的字里行间,不胜枚举,恕不罗列。

艺术作品只有借助欣赏主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才能真正彰显其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欣赏主体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应是主动、积极地进行审美再创造(亦即“二度创造”)。艺术欣赏源于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又有别于甚至高于所欣赏的艺术作品,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例如,本书的经典戏曲欣赏之“长生殿”,就对传统戏曲《长生殿》进行了二度创造。这首诗脱胎于《长生殿》,传承着《长生殿》的血脉,但它分明又不是《长生殿》,而是另一个相对独立的作品。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元初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画家管道升创作的《我侬词》,其中有云:“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艺术欣赏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艺术欣赏的对象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一点很重要,艺术欣赏是审美而不是审丑(如宣扬“娘炮”形象的艺术作品)。鲁迅先生曾尖锐批评视奇丑无名肿毒为宝贝的怪象,并辛辣讽刺“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的变态欣赏。永斌先生艺术欣赏的对象都是普遍公认甚至举世闻名的博大精深的大美。其二,艺术欣赏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鉴赏者。永斌先生自谦“没有艺术细胞,更没有艺术才能”。其实不然,他是科班出身,毕业于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文艺基础厚实,造诣颇深。加之多年笔耕不辍,功力见长,渐入佳境。其三,艺术欣赏的能力是对艺术作品正确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和再创造。永斌先生理论联系实际,上下求索,砥砺前行,成就了胜任艺术欣赏的能力,几近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既然手持金刚钻,那就敢揽瓷器活。艺术欣赏主体的欣赏能力的修炼与升华,需要大量地经常地深入地投身鉴赏艺术作品的实践,需要熟悉和掌握美育、艺术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规律,需要奠定深厚的哲学、历史、文化知识功底,需要积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在这方面,非专业作家诗人永斌先生的追求和修为尤其值得称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永斌先生“家藏万卷书”,是鄂南著名藏书家。他藏书读书,爱书如命。古今中外的名著犹如磁石吸铁一般吸引着他,令他陶醉和痴迷。书是磁石他是铁,如果不是铁,磁石也吸不住。几十年来,他做了100多本、500多万字读书笔记,其中30多万字是专门为写作《艺术欣赏》所做的案头准备,旨在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他还游历了世界上16个国家,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镇村。这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我曾试图酌改这段流行语,但它合辙押韵且已约定俗成)。

呕心沥血,勤学苦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永斌先生的灵感(天赋)不言而喻,他独具匠心,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和挖掘写作题材。而他的汗水(勤奋)更是有口皆碑,口口相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永斌读书时。有一个感人的细节:近几年来,每天早晨6点,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们的微信都能准时收到他新创作的一篇或一组诗文。《艺术欣赏》中的多数篇目我都是在微信上实时动态拜读的。对于永斌先生这一雅举,诸多亲友写诗点赞。在此不妨浓缩精华,集句一首:每日一诗发微群,准时唤醒沉睡人。启迪心灵化情操,故交新朋笔传情。

崇尚卓越,精益求精。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永斌先生颇有“苦行僧”和“苦吟诗人”的风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有时同一首诗,他多次推送,每次都注明改动的一两个字。我认真比较,感觉确实越改越好。永斌先生敬畏知识,尊重能者,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从未固执己见,向来从善如流。在赏析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我以挑剔的眼光发现了若干白璧微瑕,并与永斌先生进行了坦诚的沟通和商榷。相信进一步精雕细刻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一部更臻完美的佳作。

敬仰读者,兼顾雅俗。读者是上帝,书是奉献给读者阅读的,而不是作者封闭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的玩意儿。法学界业内有句行话,说的是法律条文要让普通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在煤油灯下能看得懂。文学亦莫能外。窃以为,通俗易懂应作为法律文本和文学作品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品质底色。永斌先生深谙此理,他的书立意高远而又接地气,透着烟火味,既有阳春白雪,也有阳阿薤露,还有下里巴人,可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有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萌宝放学回家,习惯性翻看我的手机,发现电子版的名胜欣赏之“长城”(本书的开篇之作),她看得津津有味,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横亘辽冀等八省,盘旋崇山峻岭间……”

毋庸讳言,当下世风依然是弥漫铜臭味,稀薄书香气。而年近古稀的“鄂南才子”“诗痴”永斌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几十年如一日,沉下心来,甘于寂寞,热衷写作,以苦为乐,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特别是他高质高产,著作等身,更是常人不可攀,望尘莫及。

我不惜笔墨,发自内心地再一次赞叹永斌先生是一位灵感迸发、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也许永斌先生认为先贤鲁迅先生多次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精品,灵感与汗水的结晶;金秋,耕耘后收获的时节。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纪委原副书记、《楚天主人》主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作家)

责编:岳文

猜你喜欢
长生殿艺术作品汗水
晚清民国报刊所见《长生殿》文献研究
长恨歌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论《长生殿》的现代改编缺位
从《长生殿》看帝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