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亮的文字 灵性的诗章

2021-12-16 08:50程应峰
阅读时代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况味灵性诗性

程应峰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最具灵性的文字,是文学中的王子。一首诗,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蹦出来,与个人所具有的修养、知识有关联,但一首好诗的形成并不取决于这些。好的诗歌,是天才刹那之间脑洞大开的灵性顿悟。

是的,诗歌是“天才”的文字,是与一个人的“诗性天分”分不开的。但凡成熟的诗人,都知道好的诗歌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有怎样的感受,有怎样的表达,有怎样的言说。好的诗歌,都长着一双灵性的,被称之为“诗眼”的眼睛。一首诗,一旦有了诗眼,就会生动起来,活泛起来,就会教人生出莫可名状的惊喜,教人心灵一震,教人眼前一亮。

我读过余光中余韵悠长的乡愁,也读过席慕容或如泣如诉清亮如笛的乡愁,而彭文瑾在诗行中展现给我们的,是对故乡一往情深的沉湎,这份沉湎不失优雅、曼妙,更具不可复制的灵性、灵动。她的诗集《故乡辞》,篇幅最多的是她熟稔的故乡,触笔最多的还是属于她的故乡的风物人情。那些或柔情、或温情、或激情、或怡情的文字,是一种源于生活、漫溢着生活气息的书写,又分明是冷不丁就跳出了烟火生活的诗性章节。

故乡是一个亲切的词汇,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写故乡,自然少不了写父亲母亲。彭文瑾也一样,她写母亲,仅一句“像炊烟一样淡然的笑脸”(《母亲》),便足以透现出属于她的灵性的诗的感觉。如果不熟悉乡村生活,对生活体验不够深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就是这样一句诗,会让我们想到饭香、菜香,想到稻禾、麦浪,想到温暖明亮的炉火灶膛,想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以及她见到儿女时露出的满足笑容,想到缘于乡村生活的一切的美,一切的好。

她写衣衫单薄的父亲,“用一粒米,一双干枯的双手/支撑着风雨飘摇的老屋”(《忆父亲》),可谓刻画独到,不落窠臼。通过一粒米、一双手这样或微小或质朴的载体,别无二致地凸显了父亲坚毅、刚强、挚爱的形象。是父亲,以他一双勤劳的手,创造了并不富有却足以继续下去的烟火生活。

彭文瑾有着柔软细腻的情感,心底也埋藏着沉浮涨落的执念。这份执念,细腻、丝滑、飘逸,就像她在《月光吟》一诗中写到的一样:“流年如水,绸子一样在月光里浮沉”。这何尝不是诗人心境的映照?水、绸子、月光,这些诗意美丽、动感十足的具象,溶成了特别的人生柔软,梦幻般萦回在诗人的生命过程中。

在流轉的时光中,在轮回的季节里,彭文瑾领略着生命况味,“此刻,我多么像秋风一样萧瑟/试图忘却在铁器中发冷的过往”(《秋天的况味》),“我多想借山林道出内心的悲凉,空蒙”(《明月山》),温暖的另一面是冷寂,她只有在走出野外时,才足以将一己之身融合在无以言表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着缘于生命个体、灵魂深处的本真的感伤和巨大的孤独寂寞。

彭文瑾的诗,透亮而不失灵性,在我的感知里,就像“一盏透明的玻璃杯,暗藏江湖”(《品茶的下午》),其诗行之中令人惊喜之处、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我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更多诗歌佳作的出现,定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况味灵性诗性
卷首语
邓瑾
荷品
吟翁述怀(新韵)
遣怀(1)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道不远人楼难弃
秋之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