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及对策

2021-12-17 05:47刘庆斌孙绍云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驱动数字化农村

刘庆斌 高 杰 孙绍云

(山东高速云南发展有限公司 昆明 650000)

“十四五”开局以来,基于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北斗高精度地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2]、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落实,当前有序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优先发展农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标志着乡村振兴建设由战略规划进入探索实施的新阶段。

截至目前,全国现有乡级行政区38 773个,其中,2020年底前全国完成脱贫攻坚的贫困县涉及832个,对应贫困村为12.8万个。基于以上背景,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快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理论基础

1.1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明确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均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3-4]。2021年,中央先后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并配套挂牌成立各级乡村振兴局,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来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顺应时代潮流、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的战略举措,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

1.2 数字化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轨期,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产业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立足《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要求,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构建以数字驱动的产业新生态,尤其是对于广袤的农村市场意义重大。

1.3 数字化视角下的乡村振兴

1.3.1 数字化转型基础近年来,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家庭宽带、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及配套服务的逐年发展普及,数字化在农村的基础日益夯实。一是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日常生活及农业农村发展中日益得以体现和应用[6],如网络购物、网络营销等;二是现代农民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不断提高,且随着近年来人口学历结构变化及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往年外出“离巢”打工已逐步转化为“回巢”创业;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命题和现实任务对新形势下的数字技术及基于数字技术下的经济理念、模式、业态等提出了新要求。

1.3.2 数字化赋能组织构建依托数字赋能,以数字化视角解析“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数字化演变和新形态的构建,综合来看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基于政策的强驱动,统筹由政府主体持续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培育扶持,统筹对乡村资源进行集中的配置或管理,进而逐步演化成国有控股、兼具公益功能及市场功能的组织形态,呈现出政策驱动的鲜明特性。二是基于市场的强驱动,以政府为主体的组织有序退场,以数字化技术在生产力上的大幅提升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届时,企业、村民小组、个体村民等多元主体在市场杠杆下或数字经济的反作用下相互融合构建新的组织形态,呈现出市场驱动的鲜明特性。

1.3.3 数字化赋能产业途径一是推进基础产业数字化转型,科学规划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业、智慧产业园区[4],持续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优化产业信息服务及平台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推进生态保护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投入产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进污水管网数字化建设,推进基本农田用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用地的电子围栏监控机制,重点做好各类土地性质的管控;同时,系统推进绿植覆盖率、森林山火的遥感监控,促进乡村生态保护稳步发展。三是推进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切实将各类行政审批、基础服务等事项搬到线上,把“最多跑一次”作为民生实事,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降低业务办理综合成本,整体提升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多元化、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5]。

2 对策研究

2.1 总体框架设计

笔者基于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业态,系统构建统一的技术架构(附图),打造全域数字底座,综合运用“数字乡村一张图”系统解决村域治理等问题,推动“四好”农村路、智慧农业、乡村文旅等新业态的构建。

附图 数字化视角下乡村振兴总体架构

2.2 技术路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强劲的驱动要素。笔者从政策驱动、资本驱动、市场驱动3个方面进行技术路线分析。

2.2.1 政策驱动方面以政策驱动的乡村振兴战略,政府作为原动力,在组织规划协调、统一资源配置、政策资金扶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原生优势,也是带动后续资本驱动、市场驱动的核心因素。

2.2.2 资本驱动方面依托政策驱动上的支持,乡村振兴在前期由政府或国有企业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属于资本密集型投入,短期内带动地方产业、就业意义重大;其次,基于基础设施密集型资本杠杆撬动之后,乡村其他资源要素容易具备流通或聚集的条件,而通过对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方向规划调整,可有效推动“资本下乡”。

2.2.3 市场驱动方面基于政策、资本带动影响,产业、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将顺势向乡村流动并实现优化配置,构成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逐步构建形成新业态。同时,在市场驱动下,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精细化人员分工,将逐步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整体提升资源的产出率和收益比。

2.3 产业数字化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目前,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利用生物科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现有的基础或待孵产业进行重构和升级。结合上述理论知识和政策背景等内容,重点从村域、“四好”农村路、智慧农业、文旅融合等4个方面具体探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2.3.1 村域治理村域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其核心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做好村务公开、信息对称,增强村民参与度和村政府的公信力。一是乡村服务数字化,系统将审批、便民服务、民生保障、事项通知等各类村务工作搬到线上,并通过村务平台链接外部更多资源,积极为村民共享现代远程医疗、教育、救助、再就业培训等线上服务,提供更多服务支持。二是乡村安全数字化,抓好“平安乡村”建设,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网格化部署安装智能硬件终端,自动对监控区域的陌生人员、车辆识别或轨迹还原,自动对人员人员聚集性事件、灾害事件等进行识别或预警,进一步保障民生安全。三是乡村资源数字化,构建资产数字化平台,集中对耕地、水域、人口、宅基地、管网(污水网、自来水网、电网、光纤网)等资产进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配套应用高分遥感技术、物联网、边缘计算等辅助技术,做好各类资源要素的统计、监管及应用转化。

2.3.2 “四好”农村路“四好”农村路在城镇资源配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交通出行方面作用重大。一是构建路网运行监测及运管平台。通过部署智能硬件感知设备(AI摄像头)、车载巡路器、无人机等方式,实现路网多源、多维数据感知,并重点实现路侧停车、抛洒物、滑坡、交通事故等异常事件的自动检测及预警,促使农村养护多元化和智能化;同时配套建立积分兑换机制,鼓励更多公众参与道路养护资源优化配置、过程监督等过程中。二是协同发挥综合运营效益。持续推进乡村“美丽公路”建设工作,以路为纽带,以路为契机,通过“线上信息路、线下农村路”,把乡村的资源有效配置出去,加快资源的流通速率;同时,依托村域公交、城乡交通车等措施,构成农村基础物流快递网络,促进“网红经济、电商营销”等直播带货的快递支撑工作。三是推进ETC在乡村场景的深化应用。构建非现场治超执法,通过在关键点位安装ETC天线及窄条式秤台,远程监管“超限、超载”车辆;基于重点点位安装的ETC设备及车载智能OBU,及时语音提醒驾驶人员滑坡、疲劳驾驶、急转弯等应急信息;配套推进绿色新能源车辆的充电设施建设和基于ETC方式的支付场景拓展,例如新能源车辆充电、乡村乐园入园门票、乡村停车场或农家乐消费、购物等。

2.3.3 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基础产业支撑、剩余劳动力就业保障等方面作用重大。一是推进低成本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重点结合市场行情、线上交易信息及地方的自然气候、资源要素、人口年龄结构、交通情况等客观条件,智能分析生成生产全周期解决方案,如方案涉及农业作物的前期的种类选择、种植比例、种植周期、收益效益分析及销售渠道和模式等。二是推进生产工作的智能化,重点利用物联网、北斗高精度地图、无人机等设备采集农业海量数据,并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实时进行精准运营监测,指导日常生产工作。如通过动态实施监控农作物长势,精准指导灌溉、虫害、土壤肥力等日常工作,提高土地产出率;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参与基础种植、虫害管理、采摘蔬果等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基于移动互联网,多平台、多维度、立体式的对不同层次、年龄结构的人群进行网络营销,重点打造田间地头各类产品的“产地直销”模式,重点开拓“耕地”“剩余劳动力”等资源组合变现的新模式,如将耕地数字化、网络化,通过“线上出租、个性种植、快递到家”推介土地变现;将荒山、荒坡、石漠化地区等复绿工作条块化、线上化,搭建“用户复绿下单、农户接待代行、线上监管验收”的新模式。

2.3.4 乡村文旅乡村文旅是基于数字化的模式下具有一定普适性、推广性的产业方法论,在乡村产业培育、发展和创新性业态开拓方面意义重大。一是立足乡村的资源属性、人口结构、历史文化沿革、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当下的市场需求等,合理利用乡村优势、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可持续的文旅资源开发,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智慧农业、农村公路与地方产业、旅游等协同融合发展。二是结合地方实际与当前市场需求,重点对地方优势资源要素进行发掘、整合、重组,科学理性的规划主要产业方向及盈利模式,重点打造一批以“支撑产业为主、精品小业态为辅”的立体产业模式,如构建以花卉、蔬果、农作物种植为主,以康养民宿、影视取景、徒步线路、文创精品店等为辅的产业模式。

3 小结

笔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重点对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方法及途径进行了具体研究,系统提出了对策思路,并重点从村域治理、“四好”农村路、智慧农业、乡村文旅4个方面多维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猜你喜欢
驱动数字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