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7个认识误区

2021-12-19 17:40孙婷婷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动症注意力误区

孙婷婷

大多数父母对“多动症”三个字并不陌生,但不一定真正了解多动症,甚至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为大家解析多动症的7个认识误区。

误区1

孩子这么小,不会是多动症

这是对多动症发病年龄的普遍认识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多动症是学龄儿童的问题,其实多动症症状的出现,是可以在学龄前就发生的。当孩子有多动、冲动的表现时,家长不要忽视,因为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

儿科医生会仔细评估这些表现的强度来帮助诊断。当这些问题严重而且持续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发育、自信心和学习的时候,就可能诊断为多动症。目前,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标准中,对于症状表现严重的孩子,4岁就会给予明确诊断,我国普遍是6岁后给予确诊,对于未达诊断年龄但症状典型的孩子,会给出干预建议,以免错过最佳时机。所以,即便你的孩子还没上小学,也需要警惕。

误区2

不听话,太调皮,这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吗

相信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的确,学龄前儿童相对更好动、活跃,有时候注意力不太集中。但多动症的孩子情况更严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

这些困难包括过度活跃,注意力涣散,无法适应家庭和幼儿园的常规安排和规范;无法保持和朋友的友谊;无法跟家庭成员友好相处;无法避免伤害自己;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等等。医生正是基于这些影响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诊断的。

误区3

看动画片时那么专注,怎么会是多动症

多数情况下,多动症患者只有在做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任务时才表现出问题,而参加高度刺激的活动时很少出现。

相应地,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讲,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或者参与像乐高这样可以积极发挥自己想象能力的游戏时,视觉及身体活动方面都获得了高度的刺激,所以表现得和般孩子没有区别,甚至更加投入。所以,当我们有意识对孩子的注意力和稳定性做观察评估时,应该选择孩子在执行低刺激性、相对枯燥、需要长时间调动主动注意力的任务。

在我国,大多数多动症的孩子是在上小学期间被明确诊断的,因为在此期间,他们在学习、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面会表现出困难。如果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观察孩子,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干预,便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因多动症核心症状表现在入学后给孩子带来的麻烦。

误区4

由于父母管教不嚴或者管理过度造成

关于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不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证据表明,多动症属于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受到生物学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综合征。目前,医学界研究证实致病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遗传因素

目前,有超过20项研究证据表明,多动症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超过25%的多动症儿童的一级亲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患有该疾病。多动症儿童的同卵双胞胎的发病率(79%)较异卵双胞胎(32%)有明显的增高。

其他生理因素

孕产期不利因素母孕期有妊娠期感染、饮酒、中毒、营养不良、服药情况;围生期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婴儿脑损伤(宫内窒息、分娩时所致脑损伤)、非正常分娩(产程过长、过期产、早产)、低体重儿引发的神经发育异常;出生后,因外伤、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癫痫、毒素摄入和药物等导致的大脑损伤。

铅暴露和食品添加剂中度至高度的铅暴露可以损伤大脑组织,造成大脑功能受损;儿童体内血铅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对一些食物添加剂过敏也可能导致多动症,如色素和防腐剂等。

大脑发育

大脑结构及活跃度涉及信息存储及行为控制等功能的脑区发育迟缓或者活跃度不足。

脑生物化学大脑产生或者释放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量和常人有异。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因素不会直接导致多动症的产生,不是引起多动症的首要原因,但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导致一些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所以,尽管不科学的教养方法确实会使多动症孩子的表现更糟,但多动症并不是由于父母疏于管教或者管理过度造成的。

误区5

长大后自然会消失

一些家长认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后,多动症就不再是问题了。但是研究表明,大约2/3的多动症儿童在成年后仍然存在部分症状,只是症状特点会随着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些患儿在成年后,继续服用多动症药物,仍然有明显效果,一些患者会在学业、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得到改善后,逐渐停止用药。

误区6

早干预,能根治

国际医学界和教育界对多动症治疗及干预的研究发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可以降低多动症的干预难度,减少家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很多患儿得到合适的治疗后,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过上相对高效的成年生活。

误区7

只能靠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中华医学会的多动症治疗建议里明确指出,儿童多动症治疗的一线疗法是药物治疗加行为治疗,联合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那么,对于年龄过小(美国4岁以下,中国6岁以下),未达到诊断标准或者身体无法承受药物副作用(食欲不振、失眠、头晕、头痛、生长抑制、癫痫发作等)的孩子来说,行为治疗(包含儿童行为干预、父母行为训练以及教师管理技巧培训)成为了首选干预方法。需强调的是,家长在选择干预方案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医嘱做出决定。

猜你喜欢
多动症注意力误区
让注意力“飞”回来
小学多动症儿童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People with ADHD(多动症)have Different Brains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赶走“多动症”的小恐慌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