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创设的“异化”

2021-12-20 18:44周琪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任务设计情境创设

周琪

摘 要 语文知识的习得应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教师要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让学习活动真实而有效地发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情境“淡化语文学科特点”“追求热闹”“为了情境而情境”等问题。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新课标倡导的素养为导向,遵循学科特点,尊重学情,最大化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情境创设;任务设计;学科特点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旨在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融合。适恰的情境设计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动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重新认识。

然而在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收效甚微,甚至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本想通过教学情境更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最终却干扰了学生对内容的解读、知识的掌握、价值取向及审美鉴赏的体验。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多次外出听、评课的经历,从具体课例出发,归纳情境教学在创设过程中出现的几类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的适恰性。

一、五花八门,淡化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关注多学科的渗透和课外内容的拓展,这其中就涵盖了美术、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及内容。其中图画与文学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某些方面含有类似的艺术表现效果和功能。因此,教师往往会选择图画展示抑或是图画绘制来实现和达成某个学习目标,以求事半功倍。但是是否所有的文学文本都适合这种形式呢?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饱含了作者对故都秋味的吟唱。郁达夫通过笔尖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绝美的“秋日故都图”。然而一位教师在执教此篇时,毫不吝啬地将郁达夫笔下浮想联翩的文字转化成一览无余的图画,并让同学们为教师提供的几组图片取名。同学们机械地看着教师展示地的图画,获得了短暂的视觉享受。诚然,图片能够最直观地向同学们呈现表象的文字内容,但在无形中也扼杀了文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如郁达夫笔下“租来的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这些都凝聚着文字所传递出的丰富的想象,而图片则将所有可能的想象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美景”。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单位就是语言文字,而文學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也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没有任何一种符号和表现形式可以替代文字这一特性。

还需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展示图画, 甚至有时候为了展现课堂情境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让学生结合文意画画, 笔者认为这是更不可取的。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轼的《赤壁赋》时让同学们画出“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图景。由于绘画功底的参差不齐,许多同学无法将所想之景用图画准确的表达出来,苏轼笔下灵动的“水月”之貌,与客泛舟的畅游之状,变成了同学们画中僵硬的线条和呆板的布局。更有哗众取宠者故意丑化人物形象,违背了教师任务布置的初衷。随后教师点评了几位同学的画作,例如一位同学将苏轼与客人画成了简易的“火柴人”并排站在船上,引得全场同学哈哈大笑,教师指点到,苏子与客应该是“枕藉乎舟中”而不是并排站着。然而“枕藉”太考验同学们的绘画功底了,这位同学自然知道苏子与客应是枕着垫着,但是由于自身绘画能力有限,也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作出的画,实景不实真景不真, 虚景全无神境难现,不但没有让观赏者浮想联翩,反倒是破坏了语言文字建构的意境,让韵味全无。

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境是体现语文学科认知的情境,应充分展现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借助这些认识解决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学科知识发现、习得、内化的过程,并能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某个事物或者场景,教师只有创设这样的情境才能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本末倒置,追求情境的“热闹”

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知识的学习状态,也已经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教师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想方设法去创设热闹的问题情境。教师之所以热衷任务情境的创新、出奇,甚至希望“毕其功于一‘境’”,可能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教师本身对任务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二是盲目推崇和模仿名师课例。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更为严重的问题——学习目标的偏离,本末倒置。

同样是《赤壁赋》这一篇文本,大多数教师考虑到《赤壁赋》是一篇经典名作,已有太多精彩的课堂实例,因此在执教《赤壁赋》时往往想要别出心裁,采用与众不同的的教学情境任务,但却只关注到情境本身的“新、奇、趣”,而忽视了与学习目标的关联性。一位教师在执教《赤壁赋》时,让同学们通过拟写视频拍摄脚本,从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境交融、情理结合事物手法,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更“专业性”的要求:设计什么样的拍摄角度(镜头)?远景、近景、中景、全景等如何切换?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烘托?让同学们亲自操刀来拍电影视频,这让在场的同学们兴奋不已,课堂瞬间热闹活泛起来。不少同学开始讨论男主角是谁,各类镜头应该从什么角度拍摄,选哪一首音乐作为背景?在热闹的氛围中同学们似乎已经忘却拍摄视频的目的是什么,仿佛自己真的化身为电影导演,要导出一台精妙绝伦的电影,而教师也沉浸于自己所营造的热闹的气氛中,结果就是,学生围着游戏转,而不是围着目标转;课堂围绕着活动转,而不是围着语文转。

课堂从来不拒绝活动情境,新鲜的活动样式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产生挑战高难度任务的“心流”,但情境要有“度”,不能空有情绪的活跃,更应有思维的参与。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好的情境不是游离于课堂以外,而是贯穿于课堂始终,促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更是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必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学情境的創设必须体现思维价值。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学习任务 (或问题)的情境,能够驱动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心理学研究显示,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的有价值的任务情境,才能实现有效性学习。

三、牵强附会,为了情境而情境

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情境应贯穿整个学习任务的始终,而不是局限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为了迎合新形势、新潮流,更不应该成为教师的负担和累赘。

一位教师在执教《登泰山记》时,在课堂伊始,让全班同学依据《登泰山记》中姚鼐的登山过程绘制出大致的登山地形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纷纷绘制了简易的登山地形图,教师随机点评了几位同学的画作,这样点评道:“咱们班有的同学是抽象派,有的是写实派,有的是意识流派,各有风格,各具特色,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寻姚鼐的《登泰山记》”。这样一个任务情境的创设对本篇文章的教学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对同学们完成学习目标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答案显然是都没有。教师的确有情境教学的意识,但是曲解了情境设计的含义,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淡化了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重难点弱化,教学任务自然也就无法顺利完成。这种所谓的情境创设或氛围营造,虽然会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却是有限的。将情境与任务“生拉硬扯”,虽然是创设了一个情境,但是这个情境往往游离于学习目标或是学习任务之外,失去了情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情境创设不能流于肤浅的形式,更不能让情境创设成为传统教学的“包装”。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衡量情境的关键,在于判断情境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真实情景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好的情境设计讲求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的有机融合,只有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所学的知识才有可能迁移到具体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教师在创设任务情境时的种种“异化”,归根结底还是对情境认识不透彻。部分教师出于急于求成或是出奇求新的心理,总是想让课堂热闹起来。尤其是在公开课中,为了展示活跃的课堂氛围,将情境简化成了活络气氛的手段。反观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本位,淡化情境的作用,“唯知识化”。而现在的教学,却又走向了“唯情境化”的极端。与其牵强附会去创设“伪情境”,倒不如放慢脚步去思考如何在常规课程中去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真正让学生从情境任务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三中学]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之一,获奖教师的教学生涯有何过人之处?本报记者尝试为他们“画像”。

深耕专业 痴心讲台育桃李

分析获奖者的身份可以发现,他们当中有院士、经济学家、心理学界泰斗,然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职务头衔高低,他们始终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树立了教学大师的标杆。

从1995年开始,林毅夫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开设“中国经济专题”大班课,这门课以课堂场面火爆闻名北大。据听课学生回忆,每次上课提前两个小时,大教室就已座无虚席,更有无数学生从其他教室借来凳子,塞满教室的各个角落。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是最开心的,古人说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北大的学生和来北大旁听的学生都是这个时代的英才,给你们上课让我非常开心。”林毅夫不止一次向前来听课的学生这样说。

身兼数职、获奖众多的林毅夫,除了在世界银行任职期间外,不曾中断这一课程。在“中国经济专题”的课堂上,林毅夫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向学生们娓娓道来,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察与看法,共同提升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兴趣和分析能力。

扎根讲台不仅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保持终身学习也是获奖教师普遍的精神状态。他们主动学习、掌握前沿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们的目光触及最新鲜的专业知识。

每次上大课,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都会提前到教室。教室能容纳300多人,但来听课的学生经常超过此数。于是,陶文铨就买了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摆好。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从教五十载,除出国进修的两年外,陶文铨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甚至上午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出现在教室门口。

“要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即使课程已经讲过很多遍,每次课前,陶文铨仍会认真准备,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教材体系中。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任务设计情境创设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