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境遇与提升路径

2021-12-23 04:13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集 2021年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香港青少年

王 丹

2019年9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4/content_5432685.htm。201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官方发文称,香港持续发生极端暴力违法事件,一些年轻人包括学生受“反中乱港”势力教唆参与其中,冲击香港法治,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侮辱国徽、国旗,甚至喊出“港独”口号。这些本该安心学习的学生却做出如此恶行,既让人愤慨、痛心,又值得深刻警醒和反思“暴”与“乱”背后的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病因”。(2)刘欢:《香港乱象背后的教育“病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30日。

一、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又名国民教育,即是对公民进行的国民身份认同的教育,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政府对其公民进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教育,让香港年轻一代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由此培养青少年对新中国、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3)吴鹏:《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香港回归后,香港教育统筹局正式成立,旨在促进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力以赴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

(一)第一课堂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传统课堂即第一课堂,它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展开对第一课堂的教材内容、教学语言、教师队伍的分析,有利于增加我们对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了解。

(二)第二课堂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以丰富的空间和资源为依托,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和完善综合素质。(4)赵艳艳:《我国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合育人问题研究》,中国石油大学2016年学位论文。实际上,在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中,第二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开展方式,其主要形式包括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氛围的营造。

二、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一)推行政治“脱敏”的爱国主义教育

香港自2012年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科”,但爱国主义教育相较于道德教育稍显颓势,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岌岌可危,成为“惊弓之鸟”。于是,香港各个学校不断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政治“脱敏”,依托德育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也逐步从政治化的显性教育转为对传统文化、地理及历史等科目的隐性教育,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步被边缘化、同质化。此时形成一个矛盾焦点:虽然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但又担心过于“敏感”。在这种背景下,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内涵,只能不断弱化政治性,以道德教育为载体推行没有政治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缺乏“根”的教育,没有对国家常态化学习和了解,无法让香港青少年产生爱国情怀。

(二)实施过于“隐形”的爱国主义教育

香港教育统筹局允许学校可以自主安排爱国教育课程,意味着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统一正规的教材、强制要求的课时,以及接受正规培训的教师队伍,导致第一课堂要素缺失,使得第一课堂无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中的非正规隐蔽课程和隐形渗透式教育就成为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即在已有的正规课程中加入公民教育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中小学各阶段的各个学科之中,跨学科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学校被赋予高度自主权,导致各个学校对于这种隐形渗透式教育的态度以及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都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这种渗透式和隐蔽式的教育,不容易被量化、考察,但容易在各课程之中被忽视,被无形地边缘化,所以容易出现教育的系统性、制度性不足,专业性不强,重点性不突出等问题。同时,教育途径过于“灵活”,也必然导致“人人有责却无人负责”的局面。隐形渗透式教育的诸多不便,使得香港众多中小学校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三)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1.学校、家庭、社会对爱国主义教育态度不一

学校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在学校会接受正面价值观的引导,青少年自身会筛选部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在还没有外化为行为并且养成习惯之前,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反国教运动”中,可以看出学生家长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认可、不支持的态度,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夭折”。家长对爱国教育的不认可,致使家长并不支持其子女参与学校举办的爱国教育活动。青少年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候会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冲突的价值取向让青少年难以抉择。

2.媒体宣传缺乏对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

随着互联网在香港青年学生中的日益普及,甚至是垄断的趋势,青少年更偏向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香港当前的新闻媒体不是政府引导的,而是被中产阶级把控,并逐渐沦为香港中产阶级的舆论工具。中产阶级是香港的主要阶层,近年来,中产阶级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加深了香港中产阶级的“失落感”,他们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归结于政府的不作为。他们善于利用新闻媒体发声,因此其控制的媒体不仅片面、扭曲地报道某些社会现象,而且历来充斥着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尖锐批评,导致媒体长期误导了香港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政府和中国内地的看法,激发了内港矛盾。(5)李海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学位论文。

三、加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缺失和不足,在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汲取我国内地爱国主义的成功经验,从“力度”“广度”“深度”三个纬度展开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促使香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依旧站稳“脚跟”,成为广大香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实现香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及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发展,为实现我国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一)针对所谓“脱敏”教育:实施有力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革创新,不能停滞不前。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毋需有半点的质疑以及妥协。新时代在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有“乘势而上重任在肩”的勇气,直面应对来自国内外复杂局势的挑战;要有“滚石上山攻坚克难”的坚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香港爱国主义教育。

1.坚定政治立场,上好人生“必修课”

加强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明确政治性质,站稳政治立场,香港特区政府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进行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香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必修课”。政治教育不是洪水猛兽,进行政治教育是每个公民应当接受、必须接受的。“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利益阵地,捍卫自己的各项主权”,让香港公民认识到: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底线,在享有言论自由和人身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思考问题,坚定抵制破坏国家统一,破坏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课堂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抓好这个主阵地是当务之急,要展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重点性,将爱国主义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首先,健全和完善第一课堂各个要素,加大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着手建立贯穿青少年发展始终的爱国主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应当凸显国家民族意识,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的理解与认同。其次,为了使青少年接受最正规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学培训,配齐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让在校老师率先建立起爱国、爱港的价值认同,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香港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最后,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以及任务等方面的内容,应当明确所有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都是指向培养爱国爱港的香港青少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方向,引导香港青少年在实践中感知当前国情、践行爱国爱港行为,促使香港青少年做坚定的爱国者。

2.强化制度和法制保障,发挥指引规范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中”(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33期。。因此,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靠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教育上,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引,切实发挥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对香港青少年价值观的有利转变。

把爱国主义融入法律法规之中。法律法规是行为的底线,它规范人们的一系列行为,网络泛娱乐化倾向致使青少年认为随意篡改国歌、涂鸦中国国旗、恶搞英雄事迹、污名化英雄人物仅仅是枯燥学习生活中的调剂,并未意识到大部分香港青少年逐步认同、默认这种不尊重国家、英雄烈士的行为。香港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刚性的法治力量有效遏制此类行为泛滥开来,对不尊重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丑化英雄烈士姓名、事迹、名誉,美化侵略行为等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正确指引与规范香港青少年行为。

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的制定完善中。香港政府应当把爱国主义纳入对学生群体及就业岗位的要求之中,对于某些随意践踏祖国情感和尊严的学生,香港政府应当对其采取限制加入学生团体、限制就业岗位等处罚,施以重拳、综合惩戒,引导香港青少年捍卫国家尊严,增强民族共情感。

(二)针对所谓“隐形”教育:实施有深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隐形渗透式教育是教育方式的隐形,而不是教育效果的隐形,如果爱国主义隐形教育的根仅仅在地表,没有深扎在地下,没有真正吸收到需要的“营养”和“水分”,那么这棵爱国教育之树迟早会“枯萎”。加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要将隐形渗透式教育的“根”扎深,将隐形教育的“根”紧紧扎根在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资源之中,扎根在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之中,使得爱国教育之树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营养”和“水分”。

1.文化支撑:汲取我国优秀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03/c359820-21013407.html。爱国主义教育之根要积极汲取我国优秀文化“土壤”的营养,要运用先进文化去感召人、影响人。在共同文化基因下,从思想政治层面去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在文化认同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断丰富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感召共有文化基因。内地和香港的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习俗习惯,呼唤两地人民“心”的统一比版图上的统一更重要。在新时代下,要挖掘、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在共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上,激发两地青年爱国热情,激励两地青年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它应当渗透在当今每一个香港青少年的生活之中。汉字、汉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在学校、公立单位、政府机构等官方机构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逐步实现在全港普及普通话和汉字,让绝大多数香港青少年置身于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语言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在香港青少年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亲切感与自豪感。

感悟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历史,激发同民族向心力。在我们共有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凝聚力,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认同的共有价值观念。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有吃月饼赏月、吃汤圆的习俗,在习俗的背后传递的是家人团聚、向往统一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每朝每代的爱国英雄数不胜数,霍去病扫荡匈奴,岳母刺字,文天祥大义凛然,戚继光牢记父训,夏完淳怒斥叛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以身殉国,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黄遵宪智斗洋人救华侨,等等,都极力表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收录、口头流传、媒体宣传、舆论等方式向香港青少年大力宣扬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和爱国事件,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激发香港青少年的爱国意识,从而正面影响香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气,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香港青少年头脑中的坚实信念。(8)任志锋:《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理路》,《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9期。

2.平台搭建:实践载体建设和运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持久的教育,要建设好、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以保证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长期、持久地开展。

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创造进行主题活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建设覆盖全港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香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场所。要继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示范基地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深挖爱国主义资源及蕴含的精神价值,激发香港青少年爱国热情。

注重爱国主义仪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9)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引导香港青少年参与国旗升挂仪式、国歌奏唱礼仪、国庆阅兵仪式、国家公祭仪式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从仪式中的口号、倡议里感知爱国主义观念的传递,从仪式渲染的情景和情绪中构建爱国记忆,从身体力行的反复惯性中培养爱国习惯。

(三)针对教育合力不足:实施有广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局限于互联网之外,应当无形地渗透在香港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触的各个载体之中,把爱国主义融入现实生活之中,融入大众媒体之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其与显性教育形成互补,增强教育效果。

1.实现校园、家庭、社区教育全覆盖,增加教育合力

校园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营造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第一,在校园建设带有爱国主义元素的建筑,如在学校目光所至之处悬挂爱国爱港标语,让香港青少年认识到“爱国就是爱港,爱港更要爱国”,大力展示新时代发展成果,时刻提醒学生的身份、责任以及使命。第二,借助重要纪念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者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加入爱国主义元素。日常活动中的学生处于一种放松、开放的心态,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蕴含其中的潜在教育。

家庭会对青少年思想产生持久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经常有涉及责任、同情、奉献、团结、梦想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话题的讨论,而家庭之中的这些讨论对青少年的思想影响显著。因此,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学校可以通过学生这个途径,对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例如,学校向家长推荐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读物,邀请家长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讲座,赠送爱国主义元素的小礼物,等等,间接地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渐渐引导其他家庭成员形成对国家的认同。

社区作为整个城市的细胞,也是青少年经常感知的环境之一,与学校教育相比,社区具有终身教育的强大优势。社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广大的受众面,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家长和学生纳入到教育中来,通过社区途径带动家庭教育的进步,而且也能够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除了开展传统的教育课程、知识讲座以外,还可额外增加红歌比赛、表彰社区先进人物、庆祝重大纪念日等爱国主义文娱活动,这不仅能够满足香港居民的教育需求,增强香港每一个社区居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素养,还能为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营造爱国爱港的社会氛围,配合学校与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

2.把大众传媒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进行建设

大众媒体因具有交互性、趣味性、及时性的特征,大大吸引了香港青少年的目光,也占据了香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长时间“驻扎”在网络上的香港青少年,长期“浸泡”在复杂的海量信息之中,久而久之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也为一些反爱国主义思想观念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加强对香港网络阵地的建设是形势需要。

在新媒体平台上设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在日常应用软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类应用软件,在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搭建尚未成熟时,可以利用好社交应用软件强大的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等优势,在这些软件平台上设立爱国主义教育的专栏或专题,借社交网络载体注入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香港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营造积极健康的传媒环境。教育者无法干预学生接收从其他渠道散播的与爱国主义相悖的信息,因此就需要香港地区完善与大众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媒体平台的监督、治理、反馈的有效机制,加大约束和规范香港大众媒体、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力度,有效遏制、消除香港网络“假新闻”“毒新闻”对香港青少年的毒害;特别是针对那些对国家形象造成极度恶劣影响的香港媒体、企业和个人,要提高其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以儆效尤,减少香港大众媒体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香港健康有序的网络氛围。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香港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爱国主义教育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