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张氏骨伤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临床研究

2021-12-23 04:51郭利俊金彩平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氏骨伤前臂

陈 明 郭利俊 金彩平

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诊疗技术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移位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复位至解剖位或功能位,达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未知也骨已拢”的效果。笔者采用张氏手法复位后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收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盖氏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24±4.83岁;受伤至就诊时间4.95±0.81小时;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24例;向掌尺侧移位30例,向背尺侧移位12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33.75±4.0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5.17±1.03小时;左侧骨折20例,右侧骨折22例;向掌尺侧移位33例,向背尺侧移位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及排除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指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者;②影像学明确诊断及移位情况者;③受伤前双肢正常者;④单侧骨折者;⑤骨折时间小于15d者;⑥闭合性骨折者;⑦年龄>18岁者;⑧均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

1.3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3.1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臂丛麻醉,采取前臂掌侧Henry入路,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取掌侧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向外侧牵开肱桡肌,保护深面绕神经浅支,向内侧牵开桡侧屈腕肌暴露骨折,将骨折位置复位,采用1块6~8孔加压钢板(单纯横断骨折采取6孔加压钢板,斜行骨折采取8孔加压钢板)将骨折位置固定,骨折线两端钢板尽量等长,骨折端每侧用≥3枚螺钉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术中纠正脱位后均予克氏针固定,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

1.3.2 观察组:患者行张氏手法复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患者取仰卧位,肩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复位者两手握持患者伤肢大小鱼际,1位助手持肘部对抗牵引3~5分钟,向成角畸形的反方向骤然反折,骨折端无阶梯感,可1次完成解剖复位。若患者骨折移位较大、下尺桡关节脱位较明显,复位时两助手对抗牵引3~5分钟并纠正重叠移位。桡骨远折段向掌尺侧移位患者,复位者拇指将近折端从背侧向掌侧按压,其余四指将远折端由掌侧向背侧端提,2位助手将患侧前臂旋前至中立位,即可复位,患者复位成功后采用捋、揉、按摩等手法顺筋理骨,之后用杉树皮小夹板固定。绷带自患者背侧绕过虎口、手掌缠绕多圈,胶带固定,最后用三角巾兜住患肢前臂、掌腕部,悬挂90°前臂中立位于胸前。

所有患者治疗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4~6周后开展对掌、抓握、手臂旋转、屈曲等训练,前4周每周定期复查X线片,调整夹板松紧度或药物。两组均治疗后3个月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疼痛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1]法,分别在患者治疗后3d、7d静息时进行主观疼痛感受评分。骨折愈合评估标准:局部无按压痛,无叩击痛,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等,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肢解剖学指标情况: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进行X线片检查,统计患肢前臂旋转角度情况。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发热、神经损伤、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并以χ2检验,若理论频数<5则采用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及骨折愈合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疼痛及骨折愈合情况(±s)

表1 患者疼痛及骨折愈合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骨折愈合时间(周)组别 例数VAS评分(分)治疗后3d 治疗后7d观察组对照组11.94±0.78 11.52±0.91 42 42 5.02±1.02#6.31±1.11 4.21±0.83#5.31±1.15

2.2 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治疗后骨折愈合率、总有效率、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e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2.38%)发热、1例(2.38%)桡关节疼痛,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有4例(9.52%)发热、1例(2.38%)神经损伤、1例(2.38%)桡关节疼痛、2例(4.76%)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0岁,盖氏骨折治疗前、治疗后影像学诊断见图1、图2。

图1 观察组患肢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情况

图2 观察组手法治疗后患肢影像学检查情况

3 讨论

盖氏骨折治疗原则是骨性解剖复位,关节复位,恢复患肢腕关节、前臂旋转活动功能。常规西医手术治疗虽可达到解剖复位,但手术易破坏患者骨折部位血运、神经系统等情况,导致治疗结果不理想。目前临床尚无治疗盖氏骨折的统一、有效方法,如何获得满意复位效果、固定牢固、恢复患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功能,又创伤小、恢复快是骨科医师关注的焦点,故积极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3d、治疗后7d疼痛V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高、经济负担降低。两者比较,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康复。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e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西医手术治疗与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疗效相近,均可促进关节解剖学结构恢复、改善腕关节功能。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与西医治疗比较,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中医骨伤科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法、药物、固定、练功四大类[1],其中手法治疗是传统骨伤治疗的首要方案。盖氏骨折主要包括桡骨远折端向掌尺侧移位及向背尺侧移位,临床多见掌尺侧移位,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时遵循及时、稳、准、轻巧原则,达到一次手法治疗成功复位,减轻患者痛苦。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盖氏骨折移位、组织损伤等情况了然于心。为防止矫枉过正,用人体力量对抗牵拉患肢近远端,使移位骨折端、脱位关节,在所施加的肢体轴向牵拉应力作用下回复到原位,避免远端肌肉牵拉力过大导致血管神经性损伤等并发症[3]。富阳张氏骨伤手法复位成功后,进行顺筋理骨,有助于恢复患肢骨折周围损伤的筋脉,起到行瘀活血,理气通络,减轻患肢痉挛,降低疼痛的功效。

综上,西医手术治疗与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疗效相近,均可促进关节解剖学结构恢复、改善腕关节功能,但浙江富阳张氏骨伤手法治疗盖氏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康复、降低经济负担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张氏骨伤前臂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高职高专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中医联合交锁髓内钉治疗骨伤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