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2021-12-23 17:47韩玲张乐
健康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X线

韩玲 张乐

摘要:目的:胸部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00例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X线诊断,观察组应用胸部CT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胸部弥漫性疾病;胸部CT;X线

在临床上,胸部弥漫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是以广泛、多发的病灶为主要特征的肺间质与肺实质病变。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气促,而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仅凭临床症状很难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1]。因此,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将影像学诊断加入到患者诊断中,就成为保证早期诊断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胸部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治疗的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200例,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4.35±6.47)岁。观察组男62例,女性38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5.08±6.32)岁。纳入标准: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检查禁忌者;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接受胸部X线诊断,即采用X线摄影系统完成患者胸部拍摄,并交由专业医师进行鉴别诊断。观察组患者应用胸部CT诊断,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20 kV,层距5 mm,层厚5 mm,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憋气,具体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肺底,同时对主动脉弓、右侧膈上2 cm等处以及疑似合并其他疾病的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扫描。扫描完成后出具图文检查报告,并交由专业医师进行鉴别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胸部弥漫性疾病具体指单侧肺受损、双侧肺受损,在临床上种类繁多,故而罹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对患者做出诊断。截至目前,临床对胸部弥漫性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的过程中,多会涉及胸部X线、胸部CT诊断。其中X线诊断是一种常规的诊断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以及经济便捷的优势,但其临床应用不足也较为明显。临床实践表明,人体胸部的重叠组织较多,而X线诊断对重叠组织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差,若是患者病灶位置较为特殊或是病变较小,胸部X线便很容易导致漏诊的情况出现。因而在对患者诊断时,可以应用胸部CT诊断,胸部CT诊断受人体胸部重叠组织的影响較小,且能实现对微小病灶的有效诊断。同时,CT征象还有助于临床对患者疾病的鉴别。此类疾病常见的CT征象包括有结节影、磨玻璃影、网状影等,其中,磨玻璃影多见于肺泡炎患者,网状影则多是因水肿、肺纤维化、炎症等因素所致,其在影像学上则存在有小叶间隔增厚等表现。此外患者若出现结节状增厚,便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尘肺、结节病变等。而肺纤维化患者则会表现出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变形等征象。同时,胸部CT诊断的方法还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能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且胸部CT诊断还具有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表明,胸部CT征象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并能弥补胸部X线诊断的不足,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胸部X线诊断,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可以采用胸部CT诊断,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综上所述,胸部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波,钟增友,李增友.CT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84-86.

猜你喜欢
X线
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影像表现和鉴别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X线下输卵管造影检查在糖尿病合并不孕症中的应用
X线和核磁诊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肺癌诊断价值分析
探讨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