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疗措施分析

2021-12-23 17:15张宗京,高玉乐,张玲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张宗京,高玉乐,张玲

摘要: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牛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在我国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微小牛蜱。本病可造成牛减食,消瘦或出现渐进性贫血,需经数周或数月才能康复,该文分析了本病的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并提出了诊断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双芽巴贝斯虫病;诊断;防治

养牛产业是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奶产品主要来源的奶牛产业和牛肉为主产品的肉牛产业都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重视养牛产业的科学发展,积极普及养牛相关知识,提高养牛产业的整体水平非常重要。在养牛过程中,有些寄生虫病虽不常见,却极易造成群体传播,并带来持续危害,比如牛双芽巴贝斯虫病,该病是由牛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在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尿液呈现红色,因此又将其称为红尿热,另外本病最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所以有时也将本病称为德克萨斯热或蜱热。

1 病原

双芽巴贝斯虫在寄生虫中属于个体较大的虫体,典型的形状是成双的梨籽形。红细胞染虫率为2%~15%。虫体形态随病的发展而有变化,虫体开始出现时以单个虫体为主,随后双梨形虫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在我国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微小牛蜱。

2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为微小牛蜱与镰形扇头蜱。国外有相关媒体报道微小牛蜱、无色牛蜱等数十种蜱虫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通过对巴贝斯虫生物发育学的了解,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卵的形式从蜱虫体内传播给终端宿主,如果卵已经发育为成虫,反而无法继续传播,已证实双芽巴贝斯虫在蜱体内是经卵传递[1]。由次代若虫和成虫阶段传播,幼蜱阶段无传播能力。对于已经进入宿主体内的双芽巴贝斯虫来说,也可以通过胎盘实现垂直传播。

微小牛蜱为一宿主蜱,每年可繁殖4~5个世代,每代所需时间约为2个月。从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发病情况来看,其发病时间短与蜱虫的活跃时间段保持一致,在北方地区,本病的高发季节为7—9月,在南方地区为6—10月,此时间段正好是蜱虫较为活跃的时间段,在更加靠南的地区,12月也有发病的可能[2]。同时由于近年来植树造林的开展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野外环境持续改善,给了蜱虫更多的生活空间,种群规模相较过去有了较大的提升,这种情况对于牧区的疫病防控反而不利,牛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来说,犊牛在感染本病后发病率高但症状普遍不严重,基本一段时间后即可以自愈,成年牛发病率比较低,但一旦发病后很容易导致死亡,尤其是年龄较大或者体况较差的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3 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

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潜伏期为8~15d。染病后牛首先出现迅速发热症状,短期内即可达到40~42℃,呈稽留热型。病牛食欲迅速下降或者废绝,反刍行为基本消失,伴有明显的便秘,排出的粪便干硬且带有恶臭,颜色多为黑色或者黑褐色。精神低迷,不喜运动,常俯卧于地,呼吸频率增加。奶牛染病后泌乳力迅速下降,或者直接停止,如果是妊娠母牛还容易出现早产或者流产。病牛体况不断下降,逐渐出现贫血,且由于虫体主要寄生于牛血液中的红细胞而造成红细胞大量受损,大量破损的血红蛋白经由肾排出而使尿液成红色,形成血尿[3]。对病牛进行血液检查可以明显看到血液颜色较淡,使用红细胞计数仪可以看到红细胞数量下降20%以上,而且很多为初期发育的红细胞。初期白细胞数量正常,但随着病情加重白细胞迅速增加至初始的3~4倍,淋巴细胞也有明显增长。如果症状较为严重而不及时实施救治,一周之内即可死亡。若为慢性病例则会逐渐消瘦,短则数周长则数月才能恢复正常。

病死牛的尸体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消瘦,黏膜黄染,有黄疸症状,血液颜色淡薄。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以及脂肪均有变性,呈黄色胶样水肿状。肝、肺、脾等各内脏器官均被黄染,皱胃和肠黏膜潮红并有点状出血[4]。病牛脾脏相比正常脾脏大2~3倍,脾脏表面存在少量的点状出血点。胆囊肿胀明显,胆汁极为浓稠,颜色发暗。肾脏相比正常牛显著肿大,颜色发黄,并伴有大量细小出血点。膀胱肿大,其内部存有较多红色或者红褐色尿液,黏膜上有点状溢血。肺脏淤血、水肿。心肌柔软,黄红色;心内膜外有出血斑。

4 诊断要点

在体温升高的最初1~2d,采耳静脉血作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如镜检发现有少量圆形和变形虫样虫体;在血红蛋白尿出现期检查,可在血涂片中发现较多的梨籽形虫体,即可确诊。也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FT)、间接血凝(IHA)、胶乳凝集(CA)、IFAT、ELISA等方法进行诊断,其中仅IFAT和ELISA可供常规使用,主要用于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的检疫和疫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5 防治措施

应尽量做到早确诊,早治疗。除应用特效药物杀灭虫体外,还应针对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如健胃、强心、补液等,在治疗时应停止使役,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多饮水。常用的特效药有:①三氮脒,剂量为3~5mg/kg·bw,配成5%~7%溶液,做深部肌内注射。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但很快消失;②0.5%盐酸吖啶黄注射液,剂量为0.6~0.8mL/kg·bw,症状未减轻时,24h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避免烈日照射。

本病重在预防,常见的预防措施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当地的蜱虫活动情况进行简要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科学消灭蜱虫的工作,选取药物的时候尽量选择高效灭蜱但对牛群无害的药物,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实施,如果蜱虫过多则尽量避免牛群到该区域放牧,可以采用放牧改为舍饲饲养的方法;②对于牧区的牛或者需要放牧的牛群,在进行活动时,尽量选择蜱虫不活跃的季节,如果确实需要放牧的,一定要先对地区的蜱虫进行杀灭工作,在效果满意之后再进行放牧;③如果牛群中出现有牛感染类似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或者已经出现确诊的病例,那应该立即使用药物预防,比如盐酸吖啶黄,能够保证牛群在一段时间之内不会对本病造成感染。

6 诊疗注意事项

1)诊断时,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非常重要,如果病牛来自于疫区并具有被传播本病蜱叮咬历史时,出现高热、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时应怀疑本病。可于牛体温升高后1~2d,耳尖采血涂片检查,发现虫体即可确诊。该病在症状上与伊氏锥虫病、牛巴贝斯虫病、牛环形泰勒虫病和瑟氏泰勒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

2)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例如三氮脒使用后,7d内的奶、28d内的肉不可食用;也有的牛会因为药物的使用过量而导致死亡,或者母牛流产等副作用,因此饲养员一定要紧密观察牛群的反应情况,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则应立刻选择阿托品进行解毒。

7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养牛生产企业形成了不断地利好刺激,很多养牛產业开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但限于牛自身的繁殖力问题,数量难以短时间内提升,因此外购便成了重要的渠道,跨地区调运极为常见,甚至是跨国活体运输,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跨区域传播,给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因此除了积极做好本地区的蜱虫杀灭工作以外,也要注意外购牛的疾病传入,并积极使用药物预防。

参考文献:

[1] 郑伟,王茂法,符正根,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治[J].浙江畜牧兽医,2003(1):37.

[2] 谈志祥,范仲鑫,刘道新,等.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断和防治[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6(1):56+59.

[3] 李炳昌,李凤珍.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治[J].畜禽业,2008(2):90.

[4] 邹亚学,陈丽凤,张译文.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9(6):41.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