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

2021-12-23 17:15朱文斗
中国动物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传染病诊断防控

朱文斗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该病自发现以来,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侵害40日龄以下雏鸡,破环雏鸡的免疫系统法氏囊,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机体对其它病原的抵抗力。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雏鸡,常会继发其它疾病,形成混合感染,导致死亡率升高,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的病原特性、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病;诊断;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雏鸡,以雏鸡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1957年,该病于美国肉鸡中首次被发现,我国最早于1979年在广州发现相关病例,1980年首次分离到该病病原[1,2]。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病原特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无囊膜,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该病毒在一般环境中较稳定,可在鸡舍内存活122d[3]。对外在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6℃ 5h或60℃ 30min仍具有活力,对四氯化碳、乙醚等脂溶型溶剂不敏感,对高温和干燥有抵抗力。70℃高温30min或用0.5%氯化铵作用10min才可杀灭病毒[4]。因此,鸡舍一旦污染IBDV,很难将其彻底清除。

IBDV有两个不同的血清型,分别为血清I型和血清II型。其中具有致病性的为血清I型,血清II型不具有致病性。两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血清II型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不能保护抗血清I型病毒抗原的攻击[5]。

2 发病特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3~6周龄的雏鸡是IBDV的最适宿主,感染后潜伏期一般在2~3d,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1~12日龄的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不易感染本病,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并长期带毒。感染本病的途径一般是经消化道传染,经巨噬细胞转移,经过一定时间后,病毒就可到达法氏囊。

该病发病较急,传播迅速,1d左右就可波及全群,临床上发现鸡群出现症状时,很可能鸡群已经全群感染。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在发病初期,可见部分鸡出现自啄肛门羽毛的现象,且有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及雏鸡羽毛蓬乱、挤堆等现象;随即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或黄色黏稠的水样稀粪,病鸡泄殖腔周围的羽毛常被污染;随着病情的加重,病鸡可出现闭眼、缩颈或头颈前伸垂地,步态不稳,昏睡的状态;后期则表现为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虚弱、最后死亡。

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鸡表现为严重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有出血。病鸡剖检法氏囊病变显著,常有充血、肿大,黏膜表面常覆有胶冻样渗出物,颜色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如出血严重时,可呈紫黑色,似紫葡萄样外观,切开囊腔,黏膜表面可见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随着病程的发展,法氏囊出现萎缩。此外,腺、肌胃交界处常见条状出血;病鸡肾脏肿大,颜色稍显苍白,肾小管内有尿酸盐沉积,呈现花斑状,但不同病鸡肾脏出现肿胀程度不同,尿酸盐沉积的量也有所不同。

4 诊断

该病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如需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有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4.1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常是诊断该病的实验室方法之一。无菌采集病鸡法氏囊,剪碎研磨后制成匀浆,并用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的PBS液稀释,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通过绒毛尿囊膜(CAM)接种9~12日龄的SPF鸡胚,37℃培养,可在接种后3~5d出现死亡鸡胚,胚体表现为萎缩、水肿、出血等现象。

4.2 免疫学检测

该病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较多,如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其中病毒中和试验可区分病毒的血清型,但操作费时费力,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检测;琼脂扩散试验方法简便、实用,但一般需要24~48h才能判断结果,同样不适用于大批量检测。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效率高,所需时间短,可用于快速检测,但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临床上可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的检测,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RT-PCR。1997年王永山等建立了IBDV RT-PCR和cDNA探针斑点杂交试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ELISA及病毒分离相比较,其敏感性更高[6]。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平时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日常打扫和定期消毒工作。对圈舍要定期进行清扫并消毒,每次进雏前,对鸡笼、料槽、水线等进行清洗消毒,确保干净无死角;场区粪污处理设置要合理,位于鸡舍下风处,并定期及时清运粪污。此外,饲养密度不易过大,温度、湿度、光照等要合理,多观察鸡的状态;注重日常的管理,严控外来人员的进场消毒,做好各方面的细节,对于防控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5.2疫苗免疫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针对该病的疫苗种类较多,但市面上常见的主要有灭活苗和弱毒苗。

灭活苗:一般将鸡胚或细胞适应毒灭活后与佐剂乳化制备而成,经肌肉和皮下注射免疫,多用于开产前的种鸡免疫。具有生产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且不存在散毒的潜在危险。使用后可使种鸡产生高水平的抗体给予子代,从而使雏鸡在初期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但灭活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其诱导产生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且免疫初期的抗体效价也稍低于弱毒苗。

活疫苗:是将IBDV处理致弱而来,一般不需要添加佐剂,根据其毒力不同,可分为中等毒力活疫苗和弱毒毒力活疫苗。与灭活苗相比,其具有抗原性好、免疫剂量小、免疫持续期长等优点。但存在毒力返强和散毒的可能。

新型疫苗:随着IBDV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传统疫苗存在不能完全有效保护鸡群的现象,免疫失败时有发生。科技工作者们利用新型技术不断研发新型疫苗,如核酸疫苗、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等,以期较好地应对IBDV的感染。

除了有良好的疫苗,还需合理使用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首次免疫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该病的防控。

5.3 治疗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上可在發病初期用高免血清和卵黄抗体治疗,同时配以抗生素来预防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1] 覃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作用于ORA0V1引起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2] 周蛟.介绍一种破坏鸡免疫系统的重要疫病一传染性腔上囊病[J].农业科技资料,1979(5):18-20.

[3] 于建立,王雷,魏波,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1):91-92.

[4] 韩新鹏.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核衣壳蛋白VP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VP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系的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6.

[5] 蒋大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VP2 基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特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6] 王永山,周宗安,翟春生,等.IBDV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的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7(1):13-15.

猜你喜欢
传染病诊断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传染病
宠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