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齐鲁家风助力理论宣讲优化

2021-12-27 09:48刘子天张乐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刘子天 张乐

摘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载着凝聚民心、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理论宣讲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群众的重要工作方法。理论宣讲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齐鲁家风为理论宣讲内容与形式的优化与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齐鲁家风;理论宣讲;文明实践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理论宣讲作为最直观的“主流表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文明实践中心的不断发展,理论宣讲的模式日益成熟;贴近群众生活的宣讲方式活跃了氛围,也打通了民心,理论宣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杰地灵的齐鲁大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与良好家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齐鲁儿女,齐鲁儿女对齐鲁文化的情结深厚,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新时代齐鲁家风的新传承将会为理论宣讲打开新局面,增添新活力。

一、齐鲁家风为理论宣讲注入新内容

由于地域的限制,农村基层理论宣讲情况复杂,存在着宣传队伍不足、受众面小、接受程度低等的问题。人民群众耳濡目染的齐鲁家风无形中为基层理论宣讲提供了打破瓶颈的机会。

理论宣讲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这些偏抽象的内容对接受者的知识程度要求较高,直接面向的是具备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人群。但对于农村基层来说,人员多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理解能力不足,由宣讲人员直接表述理论内容的宣讲方式并不适宜,所以需要适当进行转化,而齐鲁家风为内容的转化提供了契机。

几千年的人文积累,诗书、孝道、诚义、致德廉洁、家国情怀、和而不同,不同文化融汇,共同熔铸了挺立于广袤时空的齐鲁文化支柱。齐鲁家风涉猎之广、内涵之丰,蕴含了为人处世的要义,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并一同致力于主流思想的贯彻。所以,理论宣讲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力齐鲁家风,以贴近群众生活的道德思想来进一步诠释方针政策,使理论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以最终落到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从而与人民群众达成共识。

二、齐鲁家风为理论宣讲创新新形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以来,宣讲工作更加注重优化方式方法,改变了原先大水漫灌式和“强加式”的教育方法,采取“集中宣讲与流动宣讲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相结合、线上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庭院会、板凳会、地方戏、新媒体等多种载体涌现,为理论宣讲注入新鲜血液。新模式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学习理论、强化思想战线的热情,也让理论宣讲的成效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融合了齐鲁家风的新式载体将会成为理论宣讲的创新形式。

2021年8月,山东省临沂市首个“学习强国”主题公园落户,并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主题车站”、“践学空间”、“主题雕塑”、“党史长廊”、“强国运动”等线下版块相结合,成为学习宣传新思想与新理念的创新实体。

山东省阳谷县郭屯镇的农家书屋不仅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为农村基层理论宣讲增添了书香气息。党史学习教育与全民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将会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意识,从而进一步助力理论宣讲。

无论是主题公园亦或是农家书屋,都弘扬了爱党爱国的主流思想观念,也是融合了齐鲁家风中“家国情怀”的成功实践。

结语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思想文化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意、乡村全面振兴的联络站。理论宣讲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平台的重要载体,需要不断优化更新。浓厚的齐鲁家风底蕴以及新时代下对齐鲁家风的弘扬与传承为理论宣讲的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因此更离不开广大基层群众。这样,齐鲁家风与理论宣讲的融合在提升广大基层群众文化素养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齐鲁家风与理论宣讲融合的内容与途径将会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迸发出更大活力。

注释:

①展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9-11-20.

參考文献:

[1]展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9-11-20(06).

[2]雷旭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平台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07):34-35.

[3]肖富义.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272-273.

[4]刘东超,闫晓.整体推进和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N].辽宁日报, 2020-07-09(07).

项目名称: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以齐鲁家风助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202010445041。

作者简介:

刘子天,(2001—),女,山东省聊城市,汉族,本科,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乐,(1999—),女,山东省青岛市,汉族,本科,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