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百年党史 讲述红色经济

2021-12-27 23:07刘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

刘婧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蕴含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如何推进民族复兴和造福人民,归根结底靠的还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依据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党的成立初期到解放战争胜利(1921年-1948年)

(一)经济工作服务于革命与战争的需要

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是党的一切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目标,经济工作是为战争服务的。

当时有人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开,哪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右倾’,他们以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经济建设的可能性,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

毛泽东对此批评说:“抱有此意见的同志,他们不了解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得不到保障,人民在长期战争中就会感到疲惫,这种认为革命战争环境中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物质保障。”并指出当下的阶段,经济建设必须围绕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

(二)当时的经济建设主要途径

1.创办造币厂

创办了首家红军造币厂。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两支起义军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湘赣苏维埃政府。为解决部隊给养需要,红军在井冈山上井村创办了首家红军造币厂,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2.多渠道开辟财政收入来源

首先是打土豪筹款。土地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曾明确规定打土豪筹款是红军三大任务之一,打土豪成为初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土地税、发行公债、建立统一的财税体制、开展节省运动等形式。

(三)经济封锁造成的经济困境与对策

经济封锁(严重后果)导致苏区一些农产品急剧下降,同时工业品价格飙升,如在闽西,大米是当地的主产农作物,销路受阻后大米价格急跌;同时在土地重新分配后,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在短期内粮食产量大幅上升,但是短期内粮食供应大幅上升所引起的供应过度又加重了价格下跌,因而在1929年苏区的大米、肉、鸡蛋等价格大跌。相反,工业品如食盐、白糖、石油类产品价格急升。

是经济就需要贸易,尤其是根据地,在国民党的重重封锁下,更需要贸易。有大量商人穿越封锁线来往于红区与白区之间。苏维埃政府有意将粮食等产品的价格压低,再提高食盐、羊油、布匹等收购价格,这样国统区商人就有利可图,愿意冒风险来进行交易。于此同时,根据地仍能得到需要的物资,苏维埃经济体也就能够运转起来。

(四)抗战时期的经济危机与高通胀

抗战期间,日本的“以战养战”策略采取了彻底经济囊括的手段,其中包括封锁中国沿海交通和向中国内地大量倾销其过剩商品。1941-1944年四年间物价指数增长近37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解放战争时期伊始,1946年,全国物价平均指数比抗战前上涨了3790多倍,1947年又上涨至27100倍,中国经济已经陷入到极度恶性通胀中,面临崩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年累月的战争导致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胀问题。陈云主导的计划部门从两个方面制定策略,一是加紧税收和公债催收,保证财政收入;二是调集各地物资,在囤积居奇严重的地方,向市场抛售物资,打击不法商家。

二、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1949年-1976年)

(一)发展壮大新民主主义经济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2 年,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以稳定社会经济形势,在巩固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同时,也肯定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使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为了更好地处理抗美援朝战争的经济损耗和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党中央提出“边抗、边稳、边建”的“三边”方针,兼顾国防与经济建设,这是面对外部威胁情况下搞好国内经济建设维护政治经济稳定的思想典范。

(二)“一化三改”与“一五”计划

1953 年毛泽东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出了表述,简单概括为“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相继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1953 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具有计划经济思维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新层面,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一个综合写照。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完成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及中央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适应性调整问题也做了一定的思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过度集权弊端进行了讨论,指出为了使地方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应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向地方放权,扩大地方的自主权。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对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的经济建设作用进行了肯定,为后来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

从1957年底到1978年底,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总产值增长3.2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64倍,国民收入增长 1.9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5.99倍,农业总产值增长0.84倍。

三、改革开放初期到国际金融危机后期(1977年-2011年)

(一)思想解放 冲破束缚

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是强国之路。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同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1978年再次出发的中国,开始缔造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

(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与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要在保持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结合市场经济,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党中央在经济改革理论探索层面的一个思想突破,经济体制改革分成六个阶段进行,直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四、党的十八大到建党一百周年(2012年-2021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处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番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建立长效调控机制,回应民生关切。

一百年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的经济思想科学发展、守正创新的最根本保证,也是正确指导中国经济建设行稳致远的最根本经验。

结语

新长征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践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心怀“国之大者”,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考出好成绩,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经济建设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寒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经济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