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区治理常态与非常态转化机制建设韧性社区

2021-12-27 00:34马俊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社区

摘要:社区的角色不仅是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元,同时在面对诸如疫情等突发风险,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依托。在突发风险疫情的情况下,社区防控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资源筹集能力差、自组织活力低等。从“韧性社区”的视域下看待,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常态与非常态治理的关系,并且从增强社区韧性上来讨论两种模式的转化意义,提高突发事件下基层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社区 网格化管理 韧性社区

一、韧性视角下常态与非常态治理的关系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新的不同于传统“常态社会”的“风险社会”,不仅受到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的挑战,而且也面临全新的正在增长的系统化风险。由于大量人口聚居在社区内,使得公众在严重灾害风险面前更加脆弱。这也意味着每次灾害将会影响到大量的民众,并对现有的能力构成挑战。

社区的韧性具体可包括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韧性,分别涉及到社区处理的社会问题、空间环境合理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社区成员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提升等。需要理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常态化治理与非常态化治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在应对风险时能作出更好的角色切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社区管理模式在切换战时与非战时状态的切换。

首先,常态治理在社区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常态化治理处于社区治理的基础地位,社区的治理框架和体系的形成都是依赖于常态化治理。从深层次看,社区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组织化和技术性支撑: 一是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重构,实现条块协同。二是通过空间建构和责任定向,实现精细治理。网格单元的形成,便于在常态治理所凝聚的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整合党组织、基层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构建基于安全理念和共同利益 的风险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形成应急行动的巨大合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其次,这种转化是双向的。有效的应急管理并不单靠基层政府一己之力,而是多元主体协调共进的过程,其中就包括作为基层组织的社区。社区承担着将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减灾功能,在危机预警与应急管理准备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转换是相互嵌套的。

二、韧性视角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常态化与非常态化治理转化机制

当前网格化管理在常态与非常态之间的转换间体现出一定的短板。首先,网格员应急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其次,网格化管理系统中应急管理功能欠缺,在系统设计上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模块。最后,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应急管理投入不足、覆盖有限。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常态治理方式和非常态治理方式如何科学转换,其关键还是一个社区从内到外的治理结构问题。社区的治理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居民。因此社区的治理结构也可以划分为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社会、社区与居民三大部分。治理模式的转换也是在这三部分中进行。

首先,在社区与政府方面,常态化治理下,政府领导社区,社区更多得听从和按照指令行事并及时汇报。非常态治理下,这个权力系统的权力应更倾斜到 社区,政府无暇顾及各个基层社区的具体治理情况,由此社区提高行事权,灵活处理更多的突发事件并一 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政策。

从单纯基层政府指挥,到政府主导、社区网格员到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应急指挥体系转变。网格化社区管理常态与非常态转换机制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将传统应急管理中的单纯政府指挥,转变为由基层政府主导、网格员到位、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应急指挥体系,使政府、公众和网格员各尽其职。

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的基层政府应急指挥到精细化社区应急指挥转变。传统的应急指挥是从收到信息报送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被动指挥,社区应急指挥人员被突发事件牵着鼻子走。网格化社区管理常态与非常态转换的模式就是将传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社区应急指挥被动等待信息变为社区集体共同参与的主动巡逻发现到直接报送处置的模式,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的政府应急指挥到精细化社区应急指挥转变。

从单纯应急指挥到常态与非常态的统一指挥系统的转变。传统的社区突发事件处置模式是单纯的应急指挥,所以应急系统投入大,覆蓋面低,利用率低。网格化社区管理应急与非应急能合理转换的研究目标就是要将传统应急管理中的单纯应急指挥,转变为常态与非常态统一指挥系统,从而利用现有的社区运行监督体系的信息报送资源和现场处置资源,增加信息报送渠道,提高预测预警监督覆盖面,提高系统利用率。

其次,在常态化治理下,社区和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社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要进一步推进各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网格,依托社区形态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单元,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多网合一”,形成整体合力。

最后,在社区与居民结构中,一定要加强居民社区建设。社区要充分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利用好内部 和外部人力资源。这样,居民给予了社区更多的信任 与配合,社区治理韧性提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才能实现治理方式的科学转换。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基层治理,关键在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提质增效,归根到底还有赖于锻造一支合格的工作队伍。

三、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常态与非常态间的快速转换体制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在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它不仅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还要积极发动居民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着眼于当下、立足长远,常态下的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型模式,当遭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网格化管理凸显了其特殊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未来对于网格化管理的应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02):197-208.

[2]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8(04):57-62.

[3]张海波.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公共管理变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54(04):57-65+158.

[4]刘琛,范国敏,卜祥丽.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0(21):257-258.

[5]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功能[J].公共管理学报,2013,10(02):1-13+137.

作者简介:马俊龙(1999.3.2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安徽淮北,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社会治理。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单位所在省市:上海市,邮编:201620

猜你喜欢
网格化管理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影像社区
网格化管理在市场营销工作中运用的探索与实践
低碳背景下我国环保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影像社区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