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蓝耳病病因及防治路径探析

2021-12-27 09:05王晴晴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病因发展路径防治措施

摘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害,其中猪蓝耳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蓝耳病主要影响仔猪和母猪的健康,对育肥猪健康的威胁不大,因此又被称为新猪病。目前我国将猪蓝耳病划分为二类传染病,对生猪养殖的威胁十分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本文首先阐述了猪蓝耳病的危害,然后对猪蓝耳病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探索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路基提供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猪蓝耳病;病因;防治措施;发展路径

引言

猪蓝耳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所引起的。猪蓝耳病的传染性极强,能够传染至各个年龄段的生猪,但对仔猪和母猪的危害尤其大,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对生猪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猪蓝耳病危害概述

(一)猪蓝耳病危害母猪繁殖能力

生猪患上猪蓝耳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和咳嗽等症状,对于患病的公猪来说,会有大量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存在于公猪的精液中,精子的活性会受到病毒侵害而大幅度下降,使得母猪的受胎率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母猪即使怀胎后,出现流产现象也比较多,母猪生产下来的仔猪健康情况也受到严重危害,存活率大大降低。被传染了猪蓝耳病的母猪即使治愈,其繁殖能力与患病前相比也会有所下降。

(二)猪蓝耳病致死率高,生产成本剧增

猪蓝耳病的典型症状是患病生猪食欲不振甚至厌食,严重影响了生猪的营养摄入,营养摄入不足又造成生猪免疫力下降,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生猪死亡。猪蓝耳病传染性和死亡性都比较高,对养殖户来说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生猪感染猪蓝耳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治疗,且其不容易隔绝传染,这也会增加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三)猪蓝耳病继发感染性强,且易引发其他疾病

生猪养殖场一旦感染猪蓝耳病,患猪即使经过治疗得到痊愈,但后续继发性极大,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极高。主要是因为猪蓝耳病病毒一旦出现在养殖场后难以根除,养殖场中持续存在病毒,对生猪的健康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危害,随时出现爆发情况。此外,猪蓝耳病会降低生猪的免疫力,使生猪暴露在其他传染病的威胁当中,容易引发其他病害的产生。

二、猪蓝耳病临床症状分析

如上文所述,对于仔猪和母猪来说猪蓝耳病的危害比较大,因此主要分析仔猪和母猪患病的临床症状。仔猪感染猪蓝耳病后依据其年龄不同会有不同的症状,新生仔猪未断奶前患病后首先会出现步态不稳,接着会呼吸困难,耳朵及尾部都会出现紫色情况,最终导致死亡,新生仔猪患病后往往难以治愈,80%以上仔猪会走向死亡。断奶仔猪临床症状有所不同,患病后首先出现体温升高,并伴随咳嗽水肿、结膜发炎及呼吸困难,长时间食欲不振加上腹泻,导致仔猪消瘦和免疫力严重下降,最终会并发感染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母猪临床症状与断奶仔猪有一定相似之处,首先也是出现体温升高,最高会达到40摄氏度以上,伴随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咳嗽和呼吸困难,外表观察可以看到母猪的耳尖及腹部发绀。如果母猪在妊娠期间患病,流产几率极大,即使坚持治愈猪胎发育也会受到损害而生产出死胎、弱胎等。母猪病愈后繁殖能力会有所下降。母猪致病死亡率与新生仔猪一样可高达80%,因此猪蓝耳病对母猪的危害是极大的。

三、猪蓝耳病发病原因分析

(一)生猪日粮营养不合理

生猪患病与其免疫力有极大关系。如果生猪养殖的日粮营养不合理或供应不足,生猪无法摄入充足的营养成分,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猪蓝耳病,加上部分养殖场基于控制饲养成本等原因降低饲料质量,甚至饲喂生猪霉变的饲料,极其容易引发猪蓝耳病传染。

(二)养殖场管理不当,养殖环境卫生差

生猪养殖场的选址要严谨,猪场管理要科学合理,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养殖场的猪舍忽视了通风条件,卫生清洁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生猪粪便的处理没有及时清理,粪便堆积为病菌提供生存繁殖的条件,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的感染。此外养殖场没有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也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后果,部分养殖人员专业素质低,养殖方法落后等也是猪蓝耳病爆发的原因之一。

(三)生猪疫苗使用不当和用药过度

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注射相关疫苗,如果疫苗注射不当,生猪的免疫效果就得不到保证,疫苗的防护作用也未能发挥出来。这与养殖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此外,生猪养殖过程中避免不了使用药物护理,药物使用过度会使生猪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尤其是对抗生素大量使用不仅产生较高抗药性,而且打破了生猪肠道内原有的菌群平衡状态,导致生猪免疫力大大下降,病毒感染风险被放大。

四、猪蓝耳病防治路径

(一)建立严格的引种及转群机制

对于生猪养殖场来说,外界引种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将外界的病菌或病猪引进养殖场。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大型养殖场来说,通过内部自繁自养方式建立起自身的种猪群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没有条件的养殖场或确切有引种需要的养殖场,在引进猪种时必须要了解清楚对方猪场猪种的疫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猪蓝耳病病史,对方疫苗接种情况等。此外较为有效的预防方式是对猪种进行血清学检测检疫,预期引进的猪种检测结果必须是阴性。猪种引进后不能马上混进猪种群众,应单独隔离检测其健康状况,一个月后确保无误后方可引到猪种群中。转群机制是针对母猪产量不一致需要群饲时建立的相關制度,避免转群饲养的仔猪产生应激反应,转群时最好遵循全进全出原则。一般转群前要检查仔猪身体健康情况,对于有猪蓝耳病病史或其他传染病病史及外伤情况的仔猪要慎重考虑转群,避免将不良情况传染到健康的仔猪群体中。

(二)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和饲养管理制度

环境清洁卫生是影响猪蓝耳病的重要因素,养殖场应对猪舍清洁卫生管理到位,尤其是地面墙壁食槽等卫生死角要定期清洁冲洗消毒,生猪活动场地、养殖场进出车辆及道路等也必须清洁到位避免从外面带入病菌。一旦发生猪蓝耳病感染情况首先进行病猪隔离和猪场封锁,停止生猪买卖交易切断猪蓝耳病向外传播的途径。对于病死猪等应进行科学慎重的无公害化处理,包括深埋焚烧等方式,并对养殖场进行深度大规模清洁消毒。此外养殖场应健全饲养管理制度,确保生猪日粮营养配置合理均衡,提高生猪免疫力。对生猪饲料及饮用水要好做清洁工作,不能饲养变质饲料。猪舍应保持通风性能良好,如自然通风不足则加大机械通风。猪场饲养密度要科学控制,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增加饲养密度,加大传染病感染风险。

(三)疫苗接种及药物使用要科学合理

传染猪蓝耳病后会降低生猪的免疫力,容易并发其他传染病,因此要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不同生猪类型接种应有所区别,公猪母猪每年至少接种两次。接种的疫苗、剂量及时间安排等要经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按照疫苗接种制度执行。目前对猪蓝耳病的疫苗有两种类型:PRRS弱毒疫苗和灭活苗。PRRS弱毒疫苗返祖毒力很强且安全性没有保障,而灭活苗虽然免疫效力稍低但安全性相对PRRS弱毒疫苗高很多,灭活苗一般适用于母猪。

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蓝耳病是危害性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养殖场必须要重视猪蓝耳病的传染爆发危害,分析传染途径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防疫工作,包括建立严格的引种及转群机制、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和饲养管理制度、慎重进行疫苗接种及药物使用管理等,切实消除猪蓝耳病的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从而降低猪蓝耳病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唐星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与猪瘟、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湖南畜牧兽医,2021(04):24-26.

[2]龚义美,李晒阳.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理形态学观察[J].湖南畜牧兽医,2021(04):26-29.

作者简介:

王晴晴(1993年3月—)女,汉族,籍贯皖阜南,本科学历,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兽医

猜你喜欢
病因发展路径防治措施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