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研究

2021-12-27 14:06李英杰孙婧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李英杰 孙婧伟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与高校作出了积极努力,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探索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主要途径。一部分院校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创业引导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受到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多方面制约,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較低。本文主要探究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根据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趋势,构建一个符合我国高校教学转型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助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提升,中国高校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满足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主动接受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培训,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采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与其它学校共同组织创业大赛、技能训练等项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时代意义

1、响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号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政策,目的是推动创新创业,深化高等院校教育改革,高校作为基层教育组织,要结合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完善现有的高校教育机制,优化传统的素质教育方案,积极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将其与创新创业发展理念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结合现代化国家教育发展方针,改变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国家宏观政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依据,以实现教学变革为主要目标。

2、符合社会变革的根本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需要结合当代社会教育背景,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大学教育工作开展以及科研活动任务的执行作为基础,制定出与社会转型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将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丰富了高校的教育资源,想要加强企业高校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了解社会变革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工作开展努力满足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建立全新的创新创业办学教育机制,符合社会发展预期。

3、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要在丰富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科技操作能力,信息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转化,主动参与到项目实践操作。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信息化教育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实现专业人才的双向培养。同时,要重视创新与创业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平台与契机,在社会政府各领域的支持与引导下,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出引导作用,通过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人才不只是工作内容的接收者,还需要主动参与的工作创新实践。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

1、完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制度。高校教育工作开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教育原则,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作意识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制定全新的实践管理方案,实现人才交叉培养,构建创业导师体系,全面落实学分制,完成教学成果转换,规范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教学实践项目的制定,要求学生明确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了解需要承担的工作职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积极性。

2、强化创新创业文化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引领作用,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明确现代化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教学的主要内涵,培养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价值观,约束学生未来的工作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融合创新创业文化内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凝聚与精神激励的作用,注重全新教学功能的开发,将创新创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定期开展宣传推广活动。要求学生明确时代发展理念与大学阶段的知识学习使命,将高校办学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通过创新创业文化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引导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在毕业阶段通过创新创业体现出个人丰富的商业价值,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实践基础,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探究创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价值的认同感。

3、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个人知识接收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校做好办学定位,建立特色实训基地,满足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完善现有的素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教学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相结合,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实践教学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立体化、层次化的教学课堂。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结合国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政策,明确创新创业的社会程序,通过在学校内的实践探索,了解各种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出引导性作用,借助成功的创业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加强“校—地—企”教育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学校与企业进行协调沟通,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专业的教学指导人员,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各类专业技术的指导工作。并利用网络软硬件的教学便利性,结合企业经营资质,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政府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模式,建立集实践教学项目为一体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一线工作中,对市场环境有一个充分了解,为后续的自主创业奠定有力基础。

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响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号召,符合社会变革的根本需求,工作开展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坚持文化引领性作用,丰富传统教学课堂,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传统的高等教育机制,优化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高卫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路径研究[J]. 江苏高教,2020(3):92-95.

[2]张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路径[J]. 科学与财富,2020,12(28):365.

[3]郭松明.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讨[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8):183-184.

作者简介

李英杰,女,1991年12月,汉族,山东淄博,大学本科(不是必填的话最好不写)助教,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业、创新创业。

孙婧伟,性别:女,出生年月:1985年3月,籍贯:山东莱阳,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 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方向。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