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整合路径研究

2021-12-27 15:34丁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学科教学

摘要: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更好的融入思政元素、整合学科与思政融合路径,从而更好的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才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学科教学;思政元素;整合路径

一、前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各类人才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各个领域内的精英,他们的言行举止将会对整个行业或社会带来极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所以从一定层面上讲,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更深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密切相连,是二者能否真正实现的落脚点。从国家的发展大计出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針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依据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事实,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引领作用,所以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各个教师的课堂上。

二、目前高校学科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材老化,未能跟上形势发展需求

现阶段,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接触到的事物深度和广度和之前相比呈几何数量级的增长。然而很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比较老化,是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版本,其内容早已过时,和当今的情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拿当时的案例或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已不合时宜。即便是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由于受我国特殊国情影响,很多教材不敢打破原有教材的限度,不能从顶层设计上打破原有的壁垒,仅仅从无关紧要的细枝末叶去进行删减和改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所起的思政教育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2.部分教师理念有问题,没能很好的起到表率作用

不可否认,在高校教师内,大部分人兢兢业业、品行端庄、饱读诗书,是名符其实的大家。但同时在高校内存在很多这样的老师,一部分人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或者思政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或者是与自己所在的学科、任教的科目无关;还要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整天照本宣科,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也不进行新思想的转变,拿着几十年前自己上学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一直在讲台上混日子;更有一群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就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在课堂上悲天悯人、针砭时弊、东拉西扯,高谈阔论之下往往是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的呼吁与求同情、寻安慰。

3.无相关思政融入教学的政策制度规范与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各类课程都要向思政课同向同行是目前进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但并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与指导,课堂上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与引导全凭教师的主观意愿与自觉。教师教学是个良心活,下多大的功夫与做了多少前期工作没人知道,也不可能一直有人去进行课堂监控与督查,这也就成了教师个人说了算的局面,所以教学质量和思政元素融入就相当于只喊口号,无检查落实而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因此,高

校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未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 [2]。

4.思政课程的地位不突出,价值引领作用不足

思想政治课程在我国的每所大学都是必修课,并且课设很多科目、很长年限,但往往都是普修课、考查课,并且都是大班上课,一个班级可能几百人,考试往往以结果论,学期中间学生到底接收多少知识,甚至学生到底去没去上课老师都不知道,就以最后的一张试卷作为最终评判。这样的考核方式和教育过程就使得思政课程体系所有的课程变得十分鸡肋,学生没有好好学习下去的动力和兴趣。更不能体现出思政课程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所应该起的作用,不能很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性人才,其价值引领作用没有凸显。目前,一些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还亟待加强,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工作的研讨探索也需进一步加强[3]。

三、高校学科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议与整合路径研究

1.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对不同学科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规范与引导

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必全国统一,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当地、高校的针对性制度和规范,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案课件制作、考试要求、案例分析、作业布置级实习实训等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并且要在政策制定时加大奖励措施,最大限度的鼓励教师进行主动和积极的思考,真正的把与专业课相关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加入,打断课程原有的连续性。同时,相关政策要便于实施,有一定的弹性和人性化设计,不能为了政策考核而打消教师的教学热情。政策执行要形成体系,一直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形成常态化机制。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换一个领导变更一套制度。

2.不固守教材,拓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学习路径和范围

教师要转变思路,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不用也不必一直以教材为纲领,可以从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将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这一方面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另一方面学生还能主动参与,既学会了知识,又能实际运用,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层面,也不需要一味的等待教师的授课,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者知识点,加大自主学习力度,但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有辨别的学习,对所学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师德师风常抓不懈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直接表率,在自由风气盛行的当下社会,很多老师不能很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现有国家对于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制度之下,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并且在教师招聘过程严把质量关,把不适合当高校教师的人直接筛选出去。并且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加強监控和督查,使高校教师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实行年年有考核、处处有监督的连续机制。试想,如果连一个自身都不遵循社会法制的人,如何能够将品德高尚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所以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使其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和职责。

4.学校全员参与,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局面

社会是个大熔炉,高校是个小社会,在学生还没正式踏入社会之前,需要在高校进行提升和熔炼,为学生无缝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自学生踏入大学校园起,就应该形成学校-学院-系-班级为主、党组织-团组织-志愿者为辅的骨架,各科任课教师为血肉的育人模式,充分调动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形成高校全员参与、全方位思政育人的局面。这其中,尤其以辅导员所起作用最为重要,其次是任课教师对其的直接影响,所以应重点对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使之能够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以人文关怀的形式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以春风化雨的模式,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贯彻实施。

5.学科教学以外的思政教育融入

不仅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后生活及实习实训都应该有思政元素覆盖,这就要求学校和相关单位和实训机构加强沟通和合作,并且这些时候对学生进行的思政教育可能跟学生自身更加紧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是事件,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

总之,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径和方法层出不穷,全方位的贯彻实施习总书记所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需要走的路还长,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2.

[2]王瑞霞.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7(11):104-105.

[3]谢丹,杨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3):35-36.

作者简介

丁玥,(1982年-),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工作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学科教学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