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初探

2021-12-27 16:34卢锐余凡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林业建设应用

卢锐 余凡

摘要:本文就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的意义进行了具体介绍,提出了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建设;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

在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是一项主要内容,将其应用于林业建设中,不仅可有效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同时可为树种存活率的提升奠定基础,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1 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的意义

1.1 治理环境污染

近年来,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国家以及人民的高度重视,在林业建设中通过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我国森林面积显著增加,实现了森林资源气候的有效调节,同时其还具备巩固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局部区域气候环境,进而为环境改善工作奠定基础。

1.2 提升树种存活效率

不同树种其对环境以及土壤的要求各不相同,在自然林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干扰因素,导致自然林存在着存活率不高、生长周期过长的问题。而在林业建设中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可结合不同树种实际生长需求,改善其周边环境以及土壤条件,降低树种生长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树种存活率,进而为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提供支持[1]。

1.3 提高林业生态效益

在林业建设中,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林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林业建设中通过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可显著提升森林面积,从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有效提升林业生态效益。

1.4 提高林业经济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森林资源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在林业建设中,通过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林业森林面积覆盖率显著提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避免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壞的基础之上开展人工林培育,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支持,进而提升林业经济价值。

2 林业建设思路

2.1 位置选择

造林不同于简单的树木栽培,在造林前,需对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慎重评估确定最佳的林业建设位置。在造林过程中,需对以下几方面问题高度重视:第一,不同树种其所适应土地环境各不相同,在选择造林位置时,需确保土地及树木可相互适应,同时结合林业建设需求对造林点的顺序合理安排。第二,需确保所选择造林位置具备足够的面积,可实现大规模造林,与此同时需对企业积极引导以保证其参与其中,以提升造林质量[2]。第三,需确保所选择造林位置便于相关人员开展研究分析工作,从而帮助人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切实提升林业建设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2.2 开展在线服务

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神速,互联网普及范围日渐扩大,过去传统的林业资料获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时代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信息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先进的传统媒介以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基于此,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必然将传统的模式淘汰。相关林业档案管理部门可利用数据库、电子邮件等方式为相关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使服务对象获取咨询解答,有效提升信息获取便利性。

3 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

3.1 合理挑选种植环境

在人工林培育中,选择树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人工林的培育效果。在不同地区,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温度各不相同,上述条件会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状态。基于此,在选择树种时,必须深入考察地理环境条件,从而为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树种的生存环境直接决定着造林条件,在当前林业建设中,首选本土树种,以提升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在培育人工林过程中,尽可能选择本土树种作为造林主要品类,而针对其他树则需深入分析,并做好相关可行性测试工作。最后,在人工林培育中,还需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详细记录造林位置具体参数数据,以方便树种选择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科学挑选树种

为促进林业建设以及发展,近年来林业造林技术越来越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同时人工林培育技术亦日渐完善,在林业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所需使用的各项技术至关重要,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促进林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3]。不同林木其特点差异较大,会直接影响周遭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基于此,在人工林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需有效应用各项技术。在造林前,需结合林木信息系统的查询结果选择地块以及树种情况,取样分析树种水分以及土壤状况,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树种,确保其可适应生存环境,提升林木成活率。

例如,冬青类植物具备明显的趋光性特点,可将此类树种安排种植于林地周边,以接受更多光照,在确保其健康生长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油茶、马尾松等植物耐酸性较强,可将其种植于土壤酸性较强的区域。在林业发展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并培养植物意义重大。

3.3 控制树种多样性

在人工林培育中,除大量种植本土树种外,相关人员还需对保持树种多样性高度重视,混合种植不同树种,以便于为林业生产发展增添树苗种类,为林业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进而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促进林业经济效益发展。通常情况下,在种植树种时,可将喜阳植物与喜阴植物、喜水植物与耐旱植物、常青植物与落叶植物等各种树种混合种植,以营造混交林,不得营造纯林。通过落叶树种与常青树种混交、针阔混交等方式将混交林范围逐渐扩大。例如,在林业造林中,一方面可种植成活率高、适应能力强的本地树种,另一方面可从外地引入适宜本土环境的树种,通过上述树种的共同种植,混交不同品种,可生产新型树种,进而提高经济效益[4]。通过此类造林技术的应用,可充分发挥土地、环境等各种自然资源的价值,丰富林业树种,通过树种的多样化催生物种的多样化,为生态链的发展奠定基础,推进林业不断进步。

3.4 规划树种分布

在造林工作具体开展中,通过研究林业结构的复层化可推进林业发展。在具体造林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需对树种的混交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树种分布。例如,在某乡村地区生态林建设中,工作人员在配置草木时,首先需对其分类,接着对不同品种整合层次种植,构建一个高低错落的分布状态,同时针对性的对其培养,以营造复层林结构。复层化结构的应用可有效划分树林内各个树种的生长层次,培养出具备更强抗性以及更佳层次的树林,帮助树林延长存活周期,构建一个具备良好生态效益的林业体系,从而维持林业资源的多样性,促进其可持续发展[5]。与此同时,在树种种植中,还需结合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筛选部分树种以开展种植实试验,同时监测其生长状态。根据上述树种相关生长数据,以分析其成活率,明确其是否适宜大面积种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建设中,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符合我国林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基于此,相关政府部门需对人工林培育技术高度重视,结合林业建设需求,完善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方案,科学选择并培育树种,以提升人工林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铭松.对林业工程建设中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的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0, 40(21): 90-91.

[2]傅金勇.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技术分析[J]. 绿色科技, 2020, (13): 128-129.

[3]李莲芳.优质高效人工用材林精准培育基础与关键措施剖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9(3): 197.

[4]刘飞海.不同培育技术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分析[J]. 现代园艺, 2019 , (2): 12.

[5]韦春妍.重视林木培育加快造林更新[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 (1): 166.

猜你喜欢
林业建设应用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陕北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