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松动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对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观察

2021-12-27 20:04王炜杰白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肩痛

王炜杰 白婧

摘要:依据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出60名患者参加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技术;观察组,加上关节松动技术和肌内效贴扎技术。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各功能量表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关节松动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肩痛的康复效果良好。

关键词:关节松动技术;肌内效贴扎技术;肩痛

脑卒中后肩痛(HSP,hemiplegic shoulder pain),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率在16%-84%[1]。肌内效贴贴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手段,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运用的较多[2],进几年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运用起来,关节松动技术是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康复治疗中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将两种技术联合运用,观察联合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济南白云医院住院的60名脑卒中后有患侧肩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使用随机分组表将选取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该医院审核,本研究承诺对所收集患者的资料进行保密,绝不对外公布。

纳入标准:(1)年龄30-70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无认知障碍;(2)第一诊断为脑卒中(3)有患侧肩痛且疼痛评分<10分,伴局部骨折或关节炎急性期者除外;(4)患者同意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严重心脏病患者;(2)为2次及以上发病者;(3)有恶性疾病,意识不清醒,有认知障碍;(4)肩部皮肤有严重破损者,对肌内效贴过敏者;(5)患者对此次研究不知情者;(6)合并肩关节脱位,骨折未愈合。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情平稳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1)肩胛骨的被动活动。(2)肌肉牵伸技术。(3)作业治疗(木钉板作业、滚筒作业、双手磨砂板作业)。

观察组除了通常的康复治疗之外,增加关节松动技术和肌内效贴扎技术。关节松动技术:长轴牵引、后前向滑动、上下滑动、外展的摆动、外展向足侧的滑动、外旋的摆动、肩胛胸壁的松动。在进行关节松动术后,给予肌内效贴扎技术,主要有下列几种贴法:①X型贴布(自然拉力)、②I、Y型贴(自然拉力)、③灯笼贴。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肩关节的活动度(PROM)来评价治疗效果。

2.2 评估方法

Barthel指数评级表(BI),该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动能力越好。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测评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常用的疼痛评分标准之一,让病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在水平线上画个记号来表示疼痛的程度。

2.3 疗效评价标准

(1)基本治愈:患侧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运动时无明显不适感,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分数66分,日常生活评估为完全自理。(2)进步:患侧肩部疼痛减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5-10分,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分数提高10-15分。(3)无进步:患侧肩部疼痛没有减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分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提高。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MA-UE)比较

治疗前两组数据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分数都提高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分数提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技术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提升效果。

3.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表明,联合技术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肩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评价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评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评分都提高了,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评分提升较为显著,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说明,联合技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得到显著改善。

3.4 两组患者康复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表明联合技术是对偏瘫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有明显改善。结果见表1。

4 讨论

发生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因素、错误的患侧肢体摆放、神经损伤后产生的神经源性疼痛、患者早期肌力不足以及后期肌张力过高、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3]。肌内效贴扎技术则可以对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渗出液吸收。因此,在使用关节松动技术后再使用肌内效贴扎技术,偏瘫肩痛患者肩部的疼痛得到缓解,从而使得患者肩部的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变高。

参考文献

[1]倪俊,崔丽英.重视推广规范的卒中二级预防措施[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12):905-907.

[2]骆斌,眭明红,向云.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5):1349-135.

作者简介

白婧(通讯作者)(1985一),女,碩士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康复医学。

猜你喜欢
肩痛
皮内针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温针灸和透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
电子脉冲敷贴仪早期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探究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原因分析及康复训练方法
康复介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症患者功能恢复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雷火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60例临床观察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探究
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