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参与到开放性构建

2021-12-27 02:05何青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摘要:中国摄影美术馆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2007年的第一家摄影艺术中心到如今更多的民间摄影美术馆、公立美术馆里的摄影部以及画廊和摄影艺术博览会,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民间力量让这门大众化的艺术进入更正式、更规范的美术馆体系。由此,笔者选取其中一个样本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摄影美术馆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摄影美术馆;当代摄影;三影堂

一、当代社会的参与者:摄影艺术中心的起源

1976年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一场重要变革,摄影作为记录媒介和创作工具的双重身份在历史演进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家深入乡村,深度记录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也有一些艺术家将摄影作为个人表达的工具,尖锐的向人性道德发问。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在国际摄影节上频频崭露头角,建立了西方艺术界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角度。与摄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比肩前行的,还有国内摄影画廊和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2007年6月,第一家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民间机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于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内创立,随后由摄影家、企业家罗红创立的罗红摄影艺术馆、藏家王珺创立的光社影像艺术中心也依次在北京成立。2015年5月非营利摄影艺术机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由摄影家刘香成先生创办,这也是上海地区第一个摄影美术馆。据笔者统计目前国内的摄影美术馆主要有十家,分别为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北京罗红摄影艺术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成都影像艺术中心、成都当代影像馆、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丽水摄影博物馆、连州摄影博物馆、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其中北京和成都为重要根据地。虽然相比油画、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而言摄影美术馆数量较少,但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手机摄影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人们对于图像审美爱好的与日俱增和对文化艺术的精神追求将会催生更多摄影展示空间的需求。

二、样本阅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运作机制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由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荣荣和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共同创办,其运营主要分为七块:展览、摄影奖、三影堂×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教育计划、+3画廊&艺术商店、图书馆以及驻地计划。在展览方面,三影堂自2007年成立至2019年這12年以来共举办过90余次展览,其中常规学术展览每年大约举办6次,后增加至12次左右。其展览目的是深入摄影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起到发掘整理和推动当代摄影发展的作用。在所有的展览内容中,中国摄影师的展览数量最多,主要有荣荣&映里:

妻有物语(2014)、莫毅:我在我的风景里(2010)、《新摄影》十年——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展(2007)等等。在国外摄影师的展览里,日本摄影师占了最多的席位,在三影堂举办过个展的日本摄影师有6位(截止2019年):植田正治、蜷川实花、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细江英公等。除了摄影展览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另一个重头戏是每年都会举办的大型活动——三影堂摄影奖,并由此衍生出一年一度的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摄影奖每年会从全国投稿的摄影师中选出20位左右年轻摄影艺术家,并由国际艺术评论人、美术馆负责人等学者、艺术家在其中选择一位大奖获得者。每年作品展和获奖者因其实验性和先锋性常被业内人士当作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风向标,在褒贬交加的声音中探索着摄影发展的新方向。较为遗憾的是,疫情影响下持续举办了12年三影堂摄影奖在2020年10月宣布暂停举办。

厦门集美·阿尔勒摄影季是三影堂除了摄影奖以外另一个年度盛会,2015年三影堂创始人荣荣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联合发起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邀请到国内外年轻并具有较高创作水准的摄影

师聚集。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开幕的同年,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也宣布同期成立,新场馆延续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致力成为中国南方引领当代摄影艺术发展的先锋力量。公共教育计划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一个重要的部门,主要分为针对摄影从业者的当代摄影工作坊和给孩子们的青少年计划。课程费用从650元-6000元不等,学习人数小班教学8-15人左右,授课教师多为行业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和学者,内容以摄影理论讲座、创作实践工作坊和古典工艺为主,在青少年计划中,三影堂选择了更为活泼轻快的路线,课程主要内容是用摄影的方式开启孩子们的想

象力,锻炼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并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于美的热爱。除此之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还设有+3画廊&艺术商店、图书馆以及驻地计划等等周边业务。画廊主要代理三影堂摄影奖的获奖摄影师,如良秀、秋麦等艺术家的作品,曾参加首届Booked:香港艺术书展、Photo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等。

三、总结:摄影艺术中心的开放性构建与启示

作为新兴艺术的摄影与传统美术馆的艺术品的不同之处在于,摄影艺术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因此摄影美术馆从私人收藏的容器走向开放场域的公众共享空间,是未来必经之路。在开放性构建中,摄影艺术中心在观展体验上可以采用更多的声光电等交互模式,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娱乐效果,不排斥成为网红展的可能性。公共教育将是摄影艺术中心的特色和盈利重头,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手机摄影时代,如何将日常生活拍出美感,如何给亲人朋友拍出简单的好照片是很多观众都有兴趣的事,由此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摄影初阶课程,例如照相基础课、构图课以及手机软件调色课等等。暗房、手工制作和大画幅等古典传统工艺作为进阶的兴趣课,带领大众进一步了解摄影的本体媒介。高阶课程可以摄影美学、摄影史、当代摄影创作以及西方视觉理论为主题,针对摄影专业的学生、爱好者和自由艺术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教育链条,鼓励学生们在媒介使用和理论思考上全方位的对摄影艺术进行研究。

最后,摄影艺术中心需要建立自己的馆藏并对青年摄影师进行长期的扶持规划。馆藏的学术研究有助于中国摄影理论发展的推进,尤其是在中国尚未构建出完整的摄影理论体系之时,美术馆的馆藏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摄影师的扶持有助于整个艺术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摄影艺术中心可以与各大品牌、地产、时尚集团进行合作,将赞助费等等用来进行馆藏的收集和艺术基金的建立。中国摄影美术馆的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也都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欣.影像艺术品收藏与投资[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7.[2]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马健.收藏品拍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夏洛蒂·柯顿.这就是当代摄影[M].台湾:大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何青(1994.11~),女,湖北省武汉市,单位:武汉传媒学院,职称:助教,学历:2017级艺术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品鉴定与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