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与数字媒体技术 “融合式教育”模式研究

2021-12-27 07:35王英杰陈禹竹于英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数字媒体技术思政教育

王英杰 陈禹竹 于英明

摘要: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媒环境的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也迎来了大变革时期。可以预见,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将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将是全员参与、随时随地的新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明确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对比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手段相比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深刻分析民办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将思政教育、民办高校特色与数字媒体技术三者有机融合,并讨论三者融合后应规避的问题以及如何形成1+1+1>3的融合式教育,最后形成一个协调互补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创新

引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也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各行各业。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录取分数线更低、招生范围更广,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该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综上,探索出一个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三者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全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将拥有广阔的研究背景及深刻的研究意义。

一、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民办高校相比于公立高校更应该将学生的未来规划以及个人成长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因此高校应采用“思政导师、心灵导师、学业导师、企业导师”的四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思政导师的辅导员制加学业导师的班主任制来说,责任细分后变得更加明确

(一)以辅导员为代表的中共党员,是思政导师的主要力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等工作,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树人”先“树心”,心理健康是心灵成长的基础,心灵成长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和表

现以心理中心教师为代表的心灵导师,在原有的每学期开学的心理筛查基础上,定期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常驻班级群,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是学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与持续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课堂有重点而且要课下有答疑。

(四)企业导师制:民办高校因其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在“企业中办学”的模式,一

直是其优势建立企业导师制,对于帮助学生知行合一、变学习的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一)增强教育时效性

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从搜集信息、课程制作、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高校对思政教育十分重视完成上述过程也需要一至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此一来相比于数字媒体技术就显得捉襟见肘,时效性不强。而借助了数字媒体技术的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则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新媒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提升教育内容趣味性

传统思政课堂填鸭式的教学,十分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排斥心理,从而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高校思政课堂

引入数字化教学,能够有效整合多种教学方法,赋予思政教学更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在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三、融合模式研究

顺应时代需求,借力现代技术,思政课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力军,课程建设依然是“主战场”,课堂教学依然是“主渠道”,而融入了富有强烈时代感和科技感的体验效果,势必会开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运用现代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使教学与学生需求靠得更近些,一直是业界关注和研讨的重要课题。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材,党史中鲜活的人物故事,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发展故事,各地精彩非遗文化故事,都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是环绕身边的“活”教材,在传统思政教育向数字思政教育转型中,需要用现代技术盘“活”身边鲜活的素材,开发有温度、有效果,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专业性于一体,综合快捷、精准、个性、有趣并充满现代感的产品,重构新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呈现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最新成果。以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堂。现在的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微博及各种自媒体客户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核心,集硬件终端、应用系统、在线平台、教学内容于一体,将抽象理论概念具体化,为学生打造具有高度沉浸感、可交互、体验式的三维互动学习环境。使教师在讲述抽象理论知识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整体感受和认知。海量信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富有強烈时代感和科技感的体验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总结

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法。数媒时代的学生是现代技术最前沿的消费者,也是现代产品的制作“高手”。线上线下相互结合、课内课外相互融合的开放式教学,借助于各类科技产品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组织一支师生团队,带着无限的创意,共同开发思政教育资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成为产品开发的共同体。这种共同成长的模式,是从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热点关注、价值取向等情况开始的,以问题导向制定措施、计划,研究工作方案。“流动的思政教育”随处可见、随到随学、引发思考、促进互动。

作者简介:王英杰,女,1987年9月10日出生,籍贯辽宁朝阳、讲师职称。

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关于批准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数媒方向课程的实践应用》,课题编号LMJX2021263.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数字媒体技术思政教育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