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现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28 10:36武金兰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创作

武金兰

(吕梁学院 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等师范语文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多年对这门课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学习及教学,反思本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在现代文学漫长的历史中,往往一些文学大家并非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中文专业学生大多不能跳出陈规,展现自己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受局限较多,所以我们的学生总体实践较差;有的中文专业学生尽管成绩很好,却不会写文章,连简单的公文都写不好,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当语文教师,错字连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反思的问题。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来走向社会,不管什么岗位,都能拿的起,所以平时要让他们多写,多动手,多指正。我们不只要传播文学知识,同时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写作,知道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二)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内容太单一

学生的知识只局限于上课所讲,老师所授;文学只是读作品,看课本,不懂得融会贯通。这样只能教出会死记硬背的学生,根本领会不到文学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要学文学?文学是要很多知识作基础的,优秀的作品必须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作支撑,所以要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文学理论,以及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医学、兵学、艺术美学等等知识融会贯通。理科和文科,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本来就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三)学生阅读量太少

大部分学生连老师布置的阅读篇目都不能完成,当然一方面与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之所以学习文学的态度不浓,与当下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有关;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普遍对文科知识较为轻视,认为文科知识不学也行,学生受此影响,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所以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也就少了,他们宁愿把大多时间用在阅读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青春小说,甚至花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上,而不愿再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经典作品,不能很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当然更不知道学习文学的价值何在。

(四)学生创造力较差

目前的中等师范现代文学教学,主要从史的角度来讲解,侧重文学发展史的系统介绍,从大的宏观视角关照文学进程,着重点放在思潮流派及各派别之间的思想观点分歧与斗争,再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分析。这样的教学,偏知识,偏理论,枯燥乏味,难以走进学生的接受域,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学生不感兴趣,当然也就使原本应该亲民的文学课变得虚浮、高大上。而真正能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文学作品却被疏忽了。只有在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深入细致地解读品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调动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融注在作品的解读中,使学生产生新的感受、体悟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概念、观点,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一点独立性、主动性,教、学两张皮,这样的文学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令人堪忧。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对这种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具体而言,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能过分依赖老师、依赖书本,从书本中跳出来,从老师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学习。随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学科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了解一些专家的认识和评论,并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能自己分析认识文学现象;通过学习,既获取了文学知识,又能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所学,自己进行创作,真正体会文学语言的魅力。创作包括各种文体,平时让学生养成动手写的好习惯,读书心得、诗歌、微型小说、散文,甚至戏剧,可以通过平时作业,或者通过系里或学校的报纸杂志这些平台,给以发表,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还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尤其是学校的《晨曦》期刊,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创作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学生的创作往往局限于散文,日常感受较多,小说尤其是戏剧创作,文学评论都很少。有次作业,笔者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一部小说改成话剧,没想到学生改写得很不错,还有几篇佳作,看来学生的创作潜力是很大的,只是没有很好地发掘,而教师就是这个“千里马”。再次,要让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中,指导社会实践,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读、能写,还要能说,并能说的出,再把自己所学传授别人,感染别人,指导别人,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同时,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要具有启蒙思想,认识社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具有忧患意识,努力传递真、善、美。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平时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分析,结合自己的所教所学,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应着手进行全面改革,方能使这门课更有意义。

二、教学建议

(一)重视实践

并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人人都要当作家,但中文系的学生必须要学会如何写文章,如何品文章。所以实践创作至关重要,平时要让学生多写,写随笔,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写公文,要养成严谨的好习惯;还要学会调查、取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管什么学科,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就是为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而服务的。文学也是告劝人们为实现和谐之社会而努力,文学正是通过创作来实现这一社会功能,通过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很好地传承这一历史使命。

再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社会处处是创作,只有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才能有所创作。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现在的启发式教育,都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出手相助,才会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会选一些短篇小说,让学生展开讨论。如讲到冰心的《超人》时,组织学生就冰心为何彬冷漠的人生观开出的药方——“爱的哲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个药方的成效如何;这样的问题式导引法,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既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切身的生命体悟,我认为这样的教学远胜过教师单向说教式的灌输。另外,笔者还在课余组织学生举行诗歌朗诵,表演话剧片段,总结学科知识形成体系,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在简单梳理文学史的同时,重点放在作家作品的分析上,尤其是作品的解读品评上,再进一步拓展到创作背景、时代潮流;这既培养了学生实际的感悟力,又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丰富生动又有专业深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其实学生是很有思想,很想有所创作的,还可以指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如可以组织学生做像“吕梁作家访谈”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亲自与作家面对面地交流,定会受益良多。

(二)拓宽知识面

首先,加强阅读面,我们的学生将自己局限在所布置的作业上,除了老师布置的,自己不知道看什么书,大多集中在看一些通俗的读物上,知识结构比较简单;要引导他们去读除文学以外的哲学、历史学甚至医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文学大家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文学经典必含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作为一个文学家,必须是一个杂家,要知识渊博、学贯中西,首先要给自己一个高的起点。其次,创作多元化,大多学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散文尤其随感、诗歌创作上,有时会写一点评论,对戏剧创作、小说创作却很少涉及,要让他们涉猎各类体裁,尝试不同类型的创作。再次,人生境界的开阔,要让他们学会思考,思考当前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当前文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下文学的出路?文学话语权的缺失等等,让他们学会有所担当。另外,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打破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方便快捷,画面丰富,知识展示直观明了,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设计,不过,课件是必要环节的补充,没必要将课程内容全部通过课件展示,使课件变成读稿,那就得不偿失了。

(三)加强阅读量

文学的学习主要来自阅读,阅读量上去了才能谈提高,所以每学期开始笔者总要给学生硬性规定一些文学作品,读经典,读名作,并学会思考,为此与平时作业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笔记包括经典摘抄、阅读感想、专家评论,还可以写自己评论,来作为考核的内容。当然,阅读数量上去了,就要抓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普遍来说小说最多,散文其次,再是诗歌,戏剧最少,文学评论和理论就更弱了,所以要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作品细读,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创作。并适时地将相关的文学理论穿插进来,让学生对不同文体的认识更加明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涌发出对文学的热情。

(四)开拓思维,突破创新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最大的困惑是无法突破创新,总觉得我们的教学太过守陈,意义不是很大,很受局限。所以突破创新很重要,要创新必须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首先,要随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本学科当前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至对学科发展有自己的规划和认识。现在各学科不再是简单的分科教学,各学科的界限、交融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所以我们的视野也要开拓,将文学开拓到文化研究的层面,这要求我们的阅读量、知识含量更高,当然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更宽广的空间。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只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才能对文学、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看懂文学,看懂人生。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学习文学可以将我们的人生导引至更积极健康的方向。

三、结语

无论在当下还是将来,笔者深信人文学科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文学的潜能是无穷的,文学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承担着不可想象的作用,一个文学惨淡的时代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了文学,社会将更不可想象,所以如何发挥这门学科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去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文学界该思考的问题。现在的学校体制都在追求科研成效,逼迫每一位教师出成果,并将其作为考核评聘的“硬指标”,这无形中促使教师把更多精力从教学中分离出来,投入所谓的学术化、专业化套路的研究中,纯理论的过度加入,使原本生动活泼、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变得冷寂、无味。貌似繁盛的学术成果节节高升,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样的走向着实丢弃了文学课该有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每一位教者深思。笔者认为,文学教学应回归到其人文精神传承的道路上来,给学子们一份执着于文学的信念,在学会为人处事的同时,做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将走向何处,笔者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担当培养文学文化传承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文学创作
高校现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