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节点

2021-12-28 23:21杨翔茹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学习兴趣

杨翔茹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机械记忆、被动掌握知识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的关键点——课题的选择、兴趣的激发、迁移的产生、合理的评价展开论述,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规定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改变基于机械的记忆、被动的掌握知识的学习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一个有效的主题是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在实践中,如何选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对学生学力的准确把握

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教师必须充分考量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能力等各方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活动才能开展下去。因为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如果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选择过易,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会认为学习无意义,而没有参与的热情;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过难,学生也会因无从下手而失去兴趣。因此,在选择研究性学习主题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选择具有一定适宜性和挑战性的主题,让问题的难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教师对自我能力的深入体察

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范围。教师必须对所选择的主题具有充分的驾驭能力,才能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有时并非由教师一人决定,且涉及范围也不止某一固定学科,所以教师需提前做好周密的准备,尽可能收集资料,假设在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思考应对策略。这样一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不会不知所措。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皮亚杰曾指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能量的调节者。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乐学,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总结心得体会,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尊重

人类对未知世界都是充满探究欲望的,学生也会对一些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很多时候,这种兴趣具有瞬时性,而持久的兴趣对学生创造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选择研究性学习主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盲目遵循学生的选题需要,而要依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2.信任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而且这种信任要通过教师的言行直接传达给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独自完成,不能因为学生一遇到困难便流露出担心的表情,并直接给予明确的指导,甚至代替学生完成。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勇于实践,允许学生不断试错。在尝试错误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这既有利于探寻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又不至于使学生因畏难情绪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从而保持兴趣活力。

3.肯定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质使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来之不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这样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树立自信心,并产生挑战难题的勇气。学生最初的探究热情可能来自纯粹的好奇心,这种热情极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小挫折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保持极大的热情,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增强学生自信。

4.情感交流

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合作共享与平等友爱。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诚挚的师生情、朋友情。当然,学生也会被情所动,积极地回应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要求,认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建议,勇敢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最终出色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三、促进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迁移

心理学中把迁移现象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应用所习得的经验来解决某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不同的经验之间重新组合,可以形成新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校迁移现象。这种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又可以是消极的,即所谓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也是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策略等因素都可以发生迁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依据的知识或者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多领域的,所以研究性学习需要广泛的迁移现象。但是,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经常会出现迁移困难,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诱发迁移现象发生。

1.研究性学习之前要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展开,迁移现象广泛发生,学生就必须在学习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这里所说的必要知识准备,总体来说包括两类:一类是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经典的研究性学习范例使学生获得这类知识;一类是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知识。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组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若提示哪些知识可能会用到,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搭建起知识间的桥梁,以网络形态的知识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2.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指导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思维方法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效率。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还不能熟练而有区别地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诸多思维方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思维方法上的必要指导。然而,有一点是要记住的,那就是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某种定势。

四、合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相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目的,使教学评价重新回归学生,回归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

1.研究性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学习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但研究性学习是不同于以往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正如前文所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情感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由此看来,学生本身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辅导者,作为学生的朋友,相关的部门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必备条件的提供者,也非常有必要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

2.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全面化,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另外,主题的选择、研究过程是否具备科学性、研究结果的表述是否规范等都应纳入评价内容。当然,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依然是评价最重要的方面。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由于研究性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从学生这个评价主体的角度来看,就可以有自评与互评,再加入另外两个评价主体——教师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评价,则可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教师还需坚持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样方法的结合使用,会使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全面、更具体,且更深入细致地反映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一平.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本文系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冲击与回应:后疫情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21SKGH236;长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文化双向导入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影视英语》课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JG2020319。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