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1-12-29 21:09李小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效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

李小平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临床治疗效果

胆结石在临床普外科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喜静少动、体质肥胖、不吃早餐、餐后体位不正确、肝硬化和遗传因素等,由于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因此会对胆囊粘膜造成一定刺激,致使胆囊内会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或者胆囊管部位时,还会引发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若病情控制不佳,还会增加胆囊癌的患病几率,致使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以往临床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但传统治疗方式创伤性较大,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效率[2]。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胆结石疾病的效率,本文笔者详细探析了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探寻出一种最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详情已在下文中阐述。

1临床资料和治疗方式

1.1基础资料 本文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结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筛选时间段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将80例患者分成40例观察组以及40例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例、17例,患者年龄均值在(51.5±2.2)岁。对照组男女人数各有22例和18例,患者年龄平均值为(52.0±2.3)岁,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值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通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胆结石患者;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能够正常沟通且智力功能正常;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军队本次研究进行详细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先天性语言功能障碍以及智力问题;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脏器功能病变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开展硬膜外麻醉处理,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手术切口在患者的右肋缘下进行,将皮下组织逐层分离后探查到胆囊,然后充分分离胆囊管以及血管,并进行血管结扎,然后采取顺逆结合方式将胆囊彻底切除,随后进行常规止血处理,将腹腔内渗液吸净,放置引流管后将切口缝合,术后对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处理,患者采取头高脚低位,在脐上方部位取手术切口,随后建立气腹,保持气腹压在12~14mmHg,在患者的脐下方取观察孔口,将10mm套管针刺入腹腔,并置入腹腔镜探头,详细探查胆囊结石位置;剑突下端4cm处为主操作孔,置入10mm套管针;副操作孔为右腋前线肋缘下端以及右锁骨中线下方两处,分别置入5mm套管针,在腹腔镜下分离胆囊总管以及胆囊,随后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进行夹闭切断处理,将胆囊切除后取出,常规止血后冲洗腹腔,将引流管留置后完成手术,术后开展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标准 将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的(手术、术后排气、住院)各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比。运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10为评分总分,低分则表示疼痛程度轻。并将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同时运用调查问卷方式将两组患者对此次治疗满意程度进行评分对比,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治疗满意度越好。

1.4临床治疗效果判定 患者经过治疗后结石完全清除,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且身体恢复较快为治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出现轻微并发症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出现明显疼痛以及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表示治疗无效,最终治愈例数和显效例数相加的总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5统计方法 SPSS20.0为此次统计学习软件,两者数据中计量资料描述运用x±s和t检验;计数资料描述运用“例(%)”和c2检验,当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性达到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最终治疗效果对比 经记录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术后排气、住院)各時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患者的疼痛度也较轻,患者最终对治疗满意度评分较高,各指标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占据显著优势,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性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详见表1。

2.2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炎性因子各项指标数据对比差异,经计算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炎性因子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各相应指标,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详见表2。

2.3组间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较高,结果为97.5%,而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仅有5.0%;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5.0%,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指标对比差异性经计算后显示已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胆结石疾病是临床普外科一种高发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近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导致临床接收的胆结石患者人数明显上升。该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饱餐以及食用油腻食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会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影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是以往临床针对胆结石疾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所存在的创伤性较大,不仅会损伤患者的消化系统,并且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疼痛[3-4],而且由于胆结石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能力较弱,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较差,因此会延长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进而导致患者术后无法及时排气,易造成术后肠粘连、感染以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5]。而近年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进步,临床针对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了腹腔镜下操作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治疗,不仅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率,还能减少手术创伤性,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而且在腹腔镜下获得的良好手术视野,能够避免手术过程中对其他脏器组织造成的损伤[6]。该手术方式与传统手术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速度,使患者术后能够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并且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最终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7]。本文研究结果也已证实,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最终手术所用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患者术后尽早排气,术后未发生明显疼痛,患者术后炎性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最终获得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满意度均较高,最终住院所用时间较短,各指标结果同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占据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能够加快患者术后身体康复速度。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效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科普胆结石危害
无症状胆结石,你也要管它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哪些人易患胆结石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用药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