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12-29 09:09米尔夏提江·麦麦提艾力卡米力江·乌斯曼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

米尔夏提江·麦麦提艾力 卡米力江·乌斯曼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颈椎小关节综合征

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颈椎、肩部以及胸背等位置疼痛,会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1]。当前,在针对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中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保证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病灶位置,有效治疗患者的各项症状[2]。因此,本文将针对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治疗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8例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本文研究内容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对选择的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每组患者数量:44例。研究组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男性23例、女性21例,病程29~41d,平均病程(35.4±6.2)d,年龄35~54岁,平均年龄(44.7±10.2)岁;对照组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男性22例、女性22例,病程24~40d,平均病程(33.1±7.4)d,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44.2±10.7)岁。收集两组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对比。发现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按摩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手法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推拿,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使用超声设备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确认。在为患者进行消毒后予以穿刺,在超声引导下针头与超声探头长轴方向处于平行,在进入患者关节位置后进入内侧支跨越关节突弯曲位置。最后注射药物。药物构成:1%利多卡因0.5mL。

1.3观察指标 采集各组患者的疼痛感水平、临床症状评分、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等数据。疼痛感水平使用量表(SF-MPQ)进行分析,量表共计三项:①疼痛分级指数评分,患者分数为0~45分;②疼痛视觉评分,患者分数为0~10分;③现时疼痛程度,患者分数为0~5分。患者疼痛感越强分数越高。临床症状包括:颈项僵直、肩胛疼痛、头晕、视物不清。患者评分为0~6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症状越明显。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症状消失,颈椎功能恢复。好转:患者症状减轻,颈椎功能逐渐好转。无效:患者症状未出现变化,或症状加重。治疗效果:显效+好转。生活质量水平通过量表(GQOL-74)分析,共计四项,每项分数为0~100分,患者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并发症包括: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率(%)表示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等计数信息,通过c2检验。利用x±s表示疼痛感水平、临床症状评分、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水平等计量资料,经t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患者疼痛感评分 治疗前患者疼痛感情况基本相同,而在治疗后研究组疼痛感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为患者疼痛感评分。

2.2患者临床症状数据 在治疗前各组患者临床症状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予以不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项僵直、肩胛疼痛、头晕、视物不清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为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数据。

2.3患者治疗有效率数据 研究组治疗效果:43例(97.73%)。对照组治疗效果:33例(75.00%)。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为患者治疗效果数据。

2.4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数据 在为患者进行不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好转。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为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数据。

2.5患者并发症情况数据 研究组并发症1例(2.27%),对照组并发症1例(2.27%),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5为患者并发症情况数据。

3 讨论

颈椎小关节综合征属于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患者发病因素相对复杂,和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当前的社会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都会导致患者出现颈椎类疾病,而颈椎小关节综合征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3]。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颈项僵直、肩胛疼痛、头晕、视物不清等症状,患处位置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患者在发病后需要立即进行有效治疗和干预,而在传统治疗中通常会选择药物治疗、按摩、推拿、针灸等方法,针对患者病灶位置予以外部治疗干预,而由于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对病灶深层位置进行直接地改善,因此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彻底地治愈患者的疾病[4]。因此,需要为患者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是当前在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治疗工作中较为新颖的一种方法,能够将针刺入患者体内,直接将药物送达病灶位置,进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各方面症状。同时,通过超声设备进行引导,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通过超声影像可以准确地找到患者病灶位置,并在治疗操作的过程中避开患者的韧带、血管、神经等位置,有效提高治疗的可靠性,无需使用造影剂等药物,降低了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5]。根据本文數据显示:在治疗后研究组疼痛感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效果43例(97.73%)。对照组治疗效果33例(75.00%)。研究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并发症1例(2.27%),对照组并发症1例(2.27%),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通过超声引导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进行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超过常规治疗方法,患者症状和疼痛感明显得到改善,同时患者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情况较低。在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中,声引导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方法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6]。

综上所述,在为颈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超声引导下行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进行治疗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患者各项症状均得到有效地缓解,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当在颈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单次硬膜外穿刺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探讨
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
胸椎旁间隙超声解剖特征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