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服务满意度的现状研究

2021-12-29 12:39王静周晓丽崔沐冯博雄赵广秀宋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机构养老老年人

王静 周晓丽 崔沐 冯博雄 赵广秀 宋梅

【关键词】老年人;机构养老;养老意愿;服务满意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我国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将进入老龄化高原时期,且呈持续高峰状态,社会养老需求问题会愈来愈多。家庭少子女,老人空巢化、病残化现状明显,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形式严峻[1]。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逐渐发展起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多重模式。目前机构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2-3]。本研究通过对机构养老方式的意愿、满意度的调查,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促进机构养老产业健康和谐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西安市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760人作为研究对象,养老机构508人,社区居民252人。纳入标准:年龄≥60岁;居住时间≥6个月;意识清楚、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养老机构居住时间<6个月;精神状态异常、交流障碍者。

1.2调查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人口社会学资料及养老机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配偶情况、子女情况、月收入、居住养老机构时间等。②养老意愿调查表:自行设计函询专家修改后设计。包括是否了解养老机构、是否有养老金、希望的养老方式、希望谁负责养老、对养老机构的印象、希望提供的照护服务、希望养老机构的条件等。③养老机构满意度问卷:在中文版养老机构满意度问卷基础上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要求编制,包括日常照顾、疾病照料、饮食供给、精神慰藉、尊重老人、居住环境、收费标准、人文关怀等是否满意。不满意记1分,一般记2分,满意记3分,总分34~102分。本研究Cronbach’sα为0.781。

1.3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2018年9~12月选择西安市5个行政区中12所养老机构中的760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由参加培训的调查员解释及指导老年人填写。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26份,回收率为95.5%。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养老机构老年人一般资料 726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8.16±1.74)岁,女性313(43.1%)、男性413(56.9%),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城镇603人(83.1%),农村老人123人(16.9%);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老人631人(86.9%);离异独居老人375人(51.7%),丧偶独居老人294人(40.5%);有基本养老金656人(90.4%),月收入2000~4000元者居多;在养老机构居住1~3年的人居多(56.5%);在机构养老486人(66.9%),居住二星级养老机构有256(35.2%)。详见表1。

2.2老年人养老意愿现状 研究显示老人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等人口学资料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在最希望的养老方式、希望谁负责养老、机构养老的印象、希望照护服务的内容、希望养老服务机构的条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2.3.1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得分情况 研究显示机构养服务满意度总均分为(68.51±0.84)分。各维度中得分最低的是收费标准,条目均分为(1.21±1.02)分,不满意人数占到28.9%;最高的是日常照顾,条目均分为(2.62±0.56)分,满意人数占到60.4%。详见表3。

2.3.2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终进入模型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居住房间类型、养老金、机构等级、个人月收入、居住时间。最终的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c2=12.47,P<0.001)。5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养老意愿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本研究显示有70.9%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19.4%的人倾向于社区养老,只有9.7%的人倾向于机构养老,与韩耀风、许丽春[4,5]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可能因为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原有居住环境、适应新的的生活模式,加之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养儿防老”、“不孝顺的子女才会让父母居住养老机构”[6],因此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人最希望的养老方式。此外随着国家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推进,社区养老新模式成为仅次于居家养老的选择。可能与社区开展家庭医护团队,通过社区日间托管或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专业化服务。文化程度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更乐于采取社区居家养老,这与蒋金鑫、姚有华[3,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老年人在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养老意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构养老年人在最希望提供的照护服务上主要为日常生活照顾,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更希望社区提供的是医疗康复,其原因可能机构养老的人群有一部分为丧偶、子女忙碌无暇顾及生活及高龄老人[5],机构养老的目的主要以照顾基本生活起居及娱乐活动,排遣孤独感为主;社区居家老年人往往伴随着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有着较强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康复期家庭病房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医疗护理服务体制成熟的社区养老。

3.2机构养老满意度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研究显示老年人机构养服务满意度总均分为(68.51±0.84)分,在各维度中最不满意的是收费标准,不满意人数占到28.9%,说明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面临的经济负担压力更大。此次调查的个人收入多数为2000~4000元/月,与大多数民营机构养老的收费标准持平或略高。且收费标准越低,服務满意度越高(P<0.05),说明老年人普遍看重养老成本,认为机构养老服务与其费用不匹配,希望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与邱磊[7]研究结果一致。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满意度仅次于收费标准,可能与多数养老机构缺少专业的心理建设资源,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治疗的场地和人才,护工也忽视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问题,人文关怀意识淡薄。老年人只能靠自我调节、家庭的帮助及默默忍受,久而久之产生负性情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变量为所住房间类型,其次依次为养老金、机构等级、个人月收入、居住时间。说明所住房间老人数越多,其满意度会越低(c2=12.47,P<0.01)。个人月收入较低的老人满意度也越低,长期入住的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会降低,不同级别的养老机构服务满意度得分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与于彦华、马忆南等人的[8-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由于多数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后社交能力下降,多人间的老人个人价值观、生活行为方式不同往往易发生纠纷,单间房型老人服务满意度更高。加之多数机构聘用的都是护理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及沟通技巧,居住时间越长的老人其日常照顾需求及医疗服务需求越高,满意度也随之降低[10]。

综上所述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硬件条件与人力资源的缺乏均成为影响机构养老意愿及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应在运营模式、人才队伍、资金来源及健康教育与促进多方面大力推进。

猜你喜欢
机构养老老年人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系统论视角下对各种不同养老机构类型的比较研究
“医养结合”模式下的高龄者护理产品设计研究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影响因素
重庆市机构养老服务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