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便的效果分析

2021-12-29 12:39王茜耿梦琦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

王茜 耿梦琦

【关键词】肠道训练;脊髓损伤;反射性排便

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1]。这一问题的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与消化,还会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2]。护理管理工作是决定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肠道训练是一种以促胃肠道功能恢复为目标的管理手段。为确定其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89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9例伴肠道功能障碍的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44例)和训练组(45例)。对照组男/女=23:21;年龄(46.1±13.2)岁。训练组男/女=24:21;年龄(45.8±13.5)岁。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即实施易消化饮食指导、开塞露用药指导、肛周皮肤清洁等。

训练组接受肠道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饮水习惯训练:指导表现为便秘者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2.5L。鼓励患者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增加每日饮水量,以借助充足饮水降低排便难度,进而促进正常胃肠道循环的建立。(2)排便习惯训练:①排便姿势:了解脊髓损伤患者既往排便习惯,嘱患者选择常用排便姿势作为固定排便体位,开展排便训练;②排便时间:依据脊髓损伤患者既往排便习惯确定每日排便时间。本组9例患者既往无明确排便规律,指导这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将早餐后1h作为每日固定训练时间。③排便训练内容:引导脊髓损伤患者于每日固定时间,保持排便动作,于深吸气后缓慢向下腹部用力。训练10~15min/次,1~2次/d。(3)腹部按摩:指导脊髓损伤患者于餐后0.5h左右,沿顺时针方向适度按揉下腹部。按摩顺序为:从升结肠位置开始,经横结肠、降结肠最后至乙状结肠进行连续环状按摩。按摩力度由轻到重,随后由重转轻按摩,1~2次/d,20min/次。(4)提肛训练:嘱脊髓损伤患者做排便动作,按照1:1比例间隔,分别进行收缩提肛肌、放松提肛肌训练,15~20min/次,1~2次/d。(5)肛门扩张训练:本组16例患者肛门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无法自主松弛,指导这部分脊髓损伤患者掌握正确的肛门扩张训练方法,即将一次性手套表面充分润滑后,沿肛门轻轻旋转2~3周后,分别于6、9、12及3点方向适度向外强拉,保持牵拉动作15s后,放松组织,1~2次/d,5~10min/次。(6)心理训练:以通俗语言向脊髓损伤患者讲解脊髓损伤引发排便功能障碍的原理,向患者强调肠道训练方案对胃肠道循环、胃肠道功能的支持作用,消除脊髓损伤患者的担忧、恐惧心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反射性排便建立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其中反射性排便建立成功标准为:无外部刺激下,患者可顺利自主排便。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得分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统计方法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方法选择t检验。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反射性排便建立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反射性排便建立成功率81.82%、护理满意度79.55%,均低于训练组(P<0.05),详见表1。

2.2生活质量与焦虑得分 护理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训练组(P<0.05),而焦虑得分则高于训练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脊髓损伤诱发肠道功能障碍的原因为:脊髓损伤形成后,胃肠道不再受中枢神经支配,形成神经源性感觉运动障碍,诱发结肠、直肠、肛门等肠道组织形成功能紊乱,进而诱发肠道功能障碍[3]。这种以便秘、排便失禁等为表现的肠道问题,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具体体现为:①患者情绪波动较大:一方面,患者容易因担忧脊髓损伤康复状况而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肠道功能障碍的持续,则容易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食欲、情绪状态形成一定刺激作用,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4]。②依从性欠佳:伴肠道功能障碍的脊髓损伤患者多伴错误认知,加之不良情绪的干擾,在接受治疗及护理干预期间,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对肠道训练、饮食管理等表现出不依从行为[5]。

肠道训练遵循促肠道功能康复原则,其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多种可能的途径,加速机体胃肠道循环的重建。在伴肠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管理中,该方法可分别从心理、饮食、腹部(肠道循环)按摩等方面,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完善支持。

脊髓损伤管理中,肠道训练方法的优势在于:①重建反射性排便机制:常规护理干预主要经用药、饮食等途径,缓解脊髓损伤患者的大便失禁、便秘症状[6]。由于该方法基本不影响中枢神经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的支配机制,因此,患者难以迅速重建正常的排便反射。而在肠道训练模式下,护理人员可在利用饮水训练、心理训练消除间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助腹部按摩、排便习惯训练以及提肛训练等措施,刺激肠道功能,诱导中枢神经重新支配肠道。本研究提示:训练组反射性排便机制建立成功率97.78%,高于对照组(P<0.05)。②缓解焦虑情绪:引入肠道训练后,一方面,其中的心理训练措施,可直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不良情绪问题;另一方面,肛门扩张训练以及排便习惯训练等措施联合实施形成的修复肠道功能障碍作用,可从根本上缓解消除脊髓损伤患者不良情绪的形成原因。本研究证实:护理后,训练组焦虑(44.72±4.95)分,低于对照组(P<0.05)。③改善生活质量:肠道功能障碍对脊髓损伤患者饮食、情绪及日常生活的诸多不良影响,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关键原因[7]。肠道训练模式下,持续性的肛门扩张训练可帮助患者摆脱肛门自主松弛障碍的干扰,排便习惯训练则可促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良好排便习惯。上述措施对患者肠道功能的纠正作用,有助于促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及情绪稳态,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宜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管理中,引入肠道训练干预,以借助规律的肠道训练,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正常胃肠道循环,为其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影响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