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路径选择

2021-12-30 07:27
关键词:朋辈大思政态度

陈 飞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把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形成疏通主渠道、实践养成、朋辈教育和环境优化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具体路径。

一、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1]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进一步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政治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培育的最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态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高校要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高度,把政治态度培育贯穿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强化理论教育和认知引导。通过疏通主渠道,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坚定“四个自信”,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1.优化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态度培育的科学性

根据思政课特点和政治态度培育的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必须树立政治首位、以生为本和实践育人的理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始终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引导和培育;始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更加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各类革命历史纪念馆和科技馆,深入革命圣地、重走长征路等思政课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大学生在亲自经历的实践中巩固和提升政治态度,激发大学生的政治责任和家国情感,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2.结合社会现实,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基本遵循,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弘扬中国精神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协同共进格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如“全国两会”“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及时把与政治认知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亲近感。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态度引导的吸引力

要积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思政课除了要运用分组讨论法、主题辩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注重课堂互动,积极开展专题教育,使政治态度的培育更加具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4.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

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引导教师严格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4]大力宣扬“学高”和“身正”的先进教师典型,引导广大高校教师通过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授课能力、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等途径来增强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在新时代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不能仅仅只依靠思政课,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的理念,既要疏通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确保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发挥其他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政治态度培育资源,努力将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相互配合、有机结合,[5]使二者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真正把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构建起互促互进的协同培育体系,形成更加强大的课程育人合力。[6]

二、突出实践养成,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没有付诸实践和落实行为的理论认知,即使理论再先进,再完美,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应当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更加注重实践养成,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催生强化作用,使“知”有效地转化为“行”。

1.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培育融入于校园活动之中,通过创新校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政治活动,从而提高校园政治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探索建立大学生参与校园政治活动激励机制,把参与校园政治文化活动纳入大学生学年综合考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大物质奖励,调动其参与校园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政治活动,在校园政治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2.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将政治态度培育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把政治态度培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扩大实践覆盖面,组织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实践育人。

3.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法律制度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理念、道德原则和行为底线。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如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借助法律的力量,运用法治手段,加大惩戒力度等措施来明确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红线,规定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底线,使大学生在遵守法律制度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三、挖掘朋辈潜力,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朋辈间的相处时间最长。朋辈群体共处一个宿舍,一个班级、一个社团、一个学生组织,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不管个性多么鲜明的大学生,他们都处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朋辈之间很容易因时空的一致性、文化的接近性、心理的亲密性和交往的频繁性,而产生非组织化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大学生在朋辈群体生活中,其政治态度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由政治认知和情感的自我确认与感知,到朋辈群体的认知与传播,再到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的内化与融合,最后形成个体政治态度与行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朋辈群体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感染和辐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探索引入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正向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通过朋辈之间的榜样辐射和情感影响,增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群体,不论在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上,还是在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上,都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其言行对其他大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辐射和教化功能。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党员以自身积极进取的政治态度来辐射和影响周围其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情感和行为倾向。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高校学生干部既是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会通过日常的交流和交往对其他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高校要引导广大学生干部从严要求自己,既要胸怀理想、品学兼优,更要作风正派、服务同学,要充分发挥自身言行对其他同学在政治态度上的带头和表率作用。

四、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主要面临着三个外部环境,即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这三个外在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因此,要从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出发,着力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实现同向着力、同频共振,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增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实效性。

1.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石,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和起点,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起点,也是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启蒙课堂。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我们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和影响,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特别是由父母的政治态度、人生观念、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所组成的家风、家教和家训,会对孩子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和影响,优化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家庭环境,通过培育良好的家风和提升父母的文化修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正确的政治态度,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注重文化熏陶,孕育正向的政治情感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8]文化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社会上只要有人的地方,有人的活动,文化就会发挥作用,它不仅能教化人、影响人、塑造人,而且还会熏陶人、凝聚人、引导人。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规范人的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培育应注重发挥文化以文育人的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民族性;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价值观对政治态度的强化功能;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以文育人功能。并以这三个层面的文化熏陶,孕育大学生正向的政治情感,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3.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着力实现网络育人。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态度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做好拓展网络的引导渠道,创新网络传播的方式以外,当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畅通的网络言论表达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政治观点和意见,自由交流和沟通政治热点问题的网络平台。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和网络内容建设,强化网络思想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朋辈大思政态度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