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探析

2021-12-30 07:27烽,陶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理论

许 烽,陶 慧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0)

高等教育教学思想重在落实环节,教师亲和力实则是教师教育之道中同学生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前提,“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是教育亲和力自古以来的价值验证。[1]亲和性是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构建恰当的话语体系和教育模式,能使教师以亲和性理念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和学的深度互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亲和力的组构要素需要考虑教育对象年龄的适宜性、课程本身性质等等,主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知识素养、话语体系、教学方法、职业态度五个要素。

(一)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教师的情感导向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基调,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决定教师最终的教学天花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传授基本教学内容,还需要将自我热情倾注到课程中,该过程需要教师注入自我热情和温情,并以热情和温情促使课程亲和力得以提升。[2]

(二)知识素养

教师知识素养决定亲和力的展现方式。高校思政课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类课程和少年儿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同,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需要借助教师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得以体现,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文内涵内容较为丰富,而高校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等内容都是体系化的理性思维产物,其中包括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内容,并以交融并蓄方式呈现。教师具备相当知识底蕴后,才能担当思政课的教学。[3]

(三)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需要教师将生涩的理论转变为学生易于认同和吸收的内容,因此话语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关键。教师需要在理解相关理论内容、通晓思想政治类问题基础上,能够以当代高校学生认可形式将相关内容进行良性转换,譬如当代高校学生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术性内容,更偏爱具备趣味性的时代语言。[4]

(四)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借助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构建具有思辨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在实际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形势、时事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教师在变化背景下应当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恰当方式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职业态度

作为构成职业行为倾向的稳定的心理因素,肯定的、积极的职业态度能促进人们去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态度是伴随语言输出时情绪的重要呈现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输出也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直接观感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态度能够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和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进行互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

二、亲和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亲和力的本质是教师在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的同时,能够基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水平。[5]实际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是高等教育工作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体察学生感知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基于平等知识价值观传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但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着缺失。

(一)教学针对性不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部分教师实际教学中会凌越学生本身对知识的需求程度,强调知识本身的必然性,以刻板重复的方式教授课程相关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感到枯燥和无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有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但教师并未以同理心对待学生,未考虑到学生的情感认同,泛泛而论或者过度学术包装的课堂内容,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抗拒和排斥。第二,教师选取案例同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以自身已有知识框架选取案例,会导致相关案例和内容都晦涩难懂,学生基于案例,无法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内容。[6]

(二)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满堂灌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刻板。课堂教学一般采用“PPT+板书”形式展开教学,就是亲和力缺失的体现。造成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两点:第一,对“亲和力”一词理解不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将亲和力理解为某类固定形式的情绪表达,例如以微笑表达亲和力。但亲和力应该是教师具备的内在品德,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的态度,从而亲近学生而非刻意迎合,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完成授课工作、达成课程目标。第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讲授需要遵循课堂教育的层次性,即首先从思政课程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出发,为学生解析相关基本概念,接着按照理论框架讲述相关理论内容,即遵循理论发展,由点及面逐步阐述相关理论内容,正因该种教学思路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7]

(三)教学内容抽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大板块构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理论自觉性,具有教育部统一要求的教学结构,高校必须按教学大纲讲授。但是,高校学生社会经历有限,对字字句句都需要经历深刻体会的理论大都流于记忆而应付考试。尤其是类似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教师的讲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纲要课的讲授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就是陷入单纯的故事讲述而缺乏理论升华。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多样化实践形式关联思想政治理论,强化学生对理论的基本认知。让学生通过自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加深理解。例如,针对某一问题组织正反两方同学辩论,在思辨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三、亲和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

“亲和力”一词中将“亲和”和“力”进行组构,意味着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教学能力,最终使学生愉悦接受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和学生之间联系的媒介作用。[8]

(一)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亲和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的第一步是改变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亲和力“”一词的肤浅认识。同一词汇涵义在不同场景和环境下的使用需要恰当。例如,亲和力在幼儿园体现为教师用温和的态度抚慰幼儿;亲和力在小学和初中,意味着教师需要和学生之间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能打成一片,场景中达到共融;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亲和力具有以下三点特征:第一,尊重。高校中学生都已成年,教师需要视学生为平等的成年人。第二,自然。高校教师不需要刻意迎合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要用自然的方式和学生相处。第三,共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共情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包括教师需要体察学生对纯理论内容缺乏有效认知的心情,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较为贫瘠的学习状态,从态度、情感、知识素养、教学方法以及话语体系中组构具备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9]第二步,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的讲授方式进行深入思考,了解和审视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并不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成熟的教师处于同一水平,教师要想完成亲和性教学,就需要思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认知在何种阶段和水平。多数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认知只够停留在浅显的诵记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相关理论的有效讲解和实践教学,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得以提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解构和剖析,达到学生能够认同和内化。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如果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学习,难以产生深刻的认知。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以自我生命历程为参照,将20年前社会矛盾和深刻变革作为例子,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而应该从学生为主体出发,关注10年间能够让学生以自我经历为主的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深刻共鸣。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教师采用案例和理论联系不足,也是教师亲和力表现不佳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凸显教师亲和力和人文性就需要教师体察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用合适案例关联学生情感,从而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对抽象理论产生深刻认知。在此过程中仍然需要强调,亲和力针对性的提升要求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共情能力,教师的理论认知是在社会实践中一点点深刻体会和沉淀的,但是学生并不具备渊博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只能够依靠有限的经验和感性体会,教师在案例选取中应当为学生精心准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现实,让学生能清晰直观把握。所以说,教师亲和力的提升是在对学生情绪、价值观、经历以及世界观的体察中完成的。[10]

(二)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学方式变革的需求。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挖掘资本的累积过程,并以实践形式表演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垒,让学生进行自主表演;也可以采取新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媒体赋能的思政课教学沉浸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必然大大增强;借助新媒体的翻转课堂也会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网上观看教学名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和相关学术讲座,借助多媒体传播,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在上面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被充分的尊重和思维被激发,转变师道尊严的固化认识,变得能主动和老师讨论问题、师生之间产生同理同情心,成为朋友。所以,高校思政教学中制约课程效果的的并不是理论内容的枯燥,而是多数教师对亲和力的认知不够深刻,教师只有站在学生角度,找准学生理解理论内容的短板,就能够以丰富教学手段再构思政课堂形式。

(三)注重学生思想动向的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偏好的审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稳固。但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迅捷生动,多元社会思潮和过激言论对涉世未深的高校学生似乎更有吸引力,导致他们的意识产生偏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的思政课教师要将自身的亲和力化成感召力、感化力、感动力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反动势力及别有用心者抢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可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纠偏过程中,教师亲和力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使学生放下对立和戒备,对教师敞开心扉,袒露思想意识的变化和波动,使教师及时发现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最终育人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需要在适宜环节和教学条件下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应该在学生思想和意识出现波动情况下能够及时查鉴和发现,并对学生不良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

总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视域下的开展探索就是对课程本身的人文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加速人文性授课方式的转变,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要求。此项研究中将亲和力作为重点,强调从学生感受性出发让亲和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升华,使教师以更加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同理心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