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笔下的中国及中国观

2021-12-30 07:27尼扎吉喀迪尔布阿衣夏木阿吉
关键词:回鹘大词典喀什

尼扎吉·喀迪尔,布阿衣夏木·阿吉

(喀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重视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多次指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1],这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遵循。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7月发布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中,对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有助于正本清源,以史为鉴。白皮书指出:“宋代文献《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将当时的秦(中国)分为三个部分,其分别为上秦,指中原地区的北宋;中秦,指契丹建立的辽朝,下秦,指今喀什。三位一体为完整的秦。[2]我国11世纪知名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08年生于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疏附县乌帕尔乡阿孜克村,是中国疆域内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时期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突厥语大词典》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巨著。作者是喀喇汗王朝王室成员,这种地位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使得他成为精通各种语言文字、知识渊博的学者。公元1058年左右,喀喇汗王朝内部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为了避免遭受迫害,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只好离开了喀什,此后在中亚、西亚等地进行了长期的社会调查和旅行。公元1072年,作者到今巴格达,并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开始撰写《突厥语大词典》,公元1074年完成了撰写工作。作者晚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喀什噶尔乌帕尔,于公元1105年去世,安葬于今喀什疏附县乌帕尔乡。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是一部语言学著作,其内容丰富,有历史学、民族学及民族史等不同学科研究所需的相关珍贵资料,具有历史、文化、文学、民族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耿世民先生认为,《突厥语大词典》是一部对研究语言、历史、文化具有巨大意义、百科全书性质的巨著。[3]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边疆地区古代国家认同这一主题研究,笔者对《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中国和中国观作一简略探析。

一、《突厥语大词典》所载“中国”

历史上,在西域各地所建立的不同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地方政权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并定期向中原王朝纳贡,册封是中原王朝与地方政权之间保持臣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中有“秦”(中国)相关的记载,其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认知的视角与认知程度。作者写道:桃花石,马秦,国之名。这个国家距秦有四个月的路程。秦原来分作三部分;第一,上秦,地处东方,被称之为桃花石;第二,中秦,被称之为契丹;第三,下秦,被称之为巴尔罕,在喀什噶尔Knd为城市、城镇,据此称喀什噶尔为Ordu knd,意思是“国王居住的城市”,这里就是下秦,Barhan为巴尔罕,下秦的名称,喀什噶尔是附近一座山上的堡垒。桃花石,因居住在桃花石地区,所以被称之为塔特·桃花石,塔特就是回鹘,桃花石就是秦(中国)人;凡是伟大而古老的东西均被称为“桃花石汗”,这个词也作可汗们的称号,有“古老强大之国的可汗”之意。[4]

关于“桃花石”、“秦”、“塔特·桃花石”、“桃花石汗”这四个概念及其含义。桃花石,是指中国,这点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5],故不再作解释。“秦”,与秦始皇统一分裂的各诸侯,建立一个“大一统”中国——秦朝的缘故有关,是西域各族人民对中国的称呼,即“秦”亦是指中国。[6]塔特,是鄂尔浑叶尼塞碑铭中常见的古族名,虽然“塔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称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塔特”是指回鹘人。“塔特·桃花石”语义的演变,正反映了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固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构成特点。[7]回鹘人,是今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隋唐时期被称为“回纥人”。至公元788年,回纥汗国首领上书唐朝政府,自请“回纥”改为“回鹘”,至此始于“回鹘”之称谓。“塔特·桃花石”,无论是其直译还是其内涵,均为“中国回鹘人”之意,亦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桃花石汗一般是指喀喇汗王朝首领们的头衔,这点在该政权的钱币上充分体现了。当时,今喀什一带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有“桃花石·布格拉汗”、“秦(中国)之王”以及“秦与东方之王”等与桃花石和“秦”相关的称呼,表明其所管辖之地是当时的“秦”,即中国的一部分。

二、麻赫穆德·喀什噶的中国观:三位一体为完整的中国

据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记述,当时的中国(秦)至少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第一,是中原地区的北宋王朝;第二,是契丹人所建立的辽朝;第三,是为作者故乡喀什一带,即喀喇汗王朝所管辖的地区。喀喇汗王朝高度认同中原政权,王朝统治者认为自己是“秦”(中国)的一部分,他们王朝管辖的地域也属于中国的领域。[8]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领土包括宋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及其各族人民,契丹辽朝统治下的我国北方地区及其各族居民,还包括喀喇汗王朝统治下的喀什噶尔地区及其居民,这三位一体才是完整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三位一体为完整的中国,这种朴素的国家认同意识是11世纪生活在我国新疆各地各族人民对当时“中国”国家概念及认同意识的如实反映。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出生于喀喇汗王朝王族,属当时的统治阶级,地位显赫,因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了良好的文化修养。作者掌握了多种语言文字,加之进行了长期的实地社会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口述资料,而且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所以作者在其名著中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著作中,为何把中国分上、中、下三部分,其依据又是什么呢?“当时中亚以及新疆一带人们的观念里,东称之为上,原因为太阳上升的一方;西称之为下,其原因是太阳下沉的一方。”[9]了解作者分三部分的依据后,其答案皆一目了然了:我国东部地区为上秦,即指宋朝及中原地区;我国新疆地区为下秦,即喀喇汗王朝及其所管辖的地区,表明该王朝管辖的喀什等地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北部地域是为中秦,指辽朝统治下的地域。

作为11世纪中国西部的喀什噶尔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区域政治意识,并已有了当时中国为“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视野,不仅体现出了整体政治意识,更可贵、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作者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国家认同意识,这种对自己的祖国——中国的认同和意识,是非常难得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这种观念,现在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中,最可珍贵也是最具有核心价值的就是爱国主义。如果从这一角度去审视作者的记载,我们就会发现,作为我国最西部地区——喀什噶尔的一部地方史籍所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新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归宿。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书中记录了诸多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历史,这点对作为11世纪的作者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自身民族身份的局限。据作者的记述,当时的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居民最少包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北部地区的契丹人和喀什噶尔一带的维吾尔族先民等诸多少数民族。当然,无论是当时的中原地区,还是我国北部地区,或喀什噶尔一带,皆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点在作者的著作中同样充分体现。我们在《突厥语大词典》中可以看到大量族名及其民间故事,作者在书中记述的民族甚多,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作者说道,“最清晰和最准确的语言是只懂一种语言,从不与波斯人和其他外民族交融的人们的语言。凡是通晓两种语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语言是不纯。”[4]362可知,当时在新疆已经有了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点在“语言的不纯”上体现出来,但是通读《突厥语大词典》后发现,实际上并无存在所谓的“纯语言”,更多的是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借词,这也正是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这一历史事实在语言上的充分表现。

作者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中古时期伊斯兰教观念的限制,比较客观地记述了有关历史事实。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意识形态,起着束缚信教人思想意识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古代尤为突出。在古代,宗教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同样影响了古代记述形式和对象的选择,即只叙述信仰同一宗教群体及其事迹,而忽略异教徒及其相关的事件,或视而不见。当时,喀喇汗王朝的国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及其思想意识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起支配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但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宗教的这种束缚,无论是信仰什么宗教,信仰什么教派或不信教,都作为自己的记述对象。作者在书中记载了信仰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等不同宗教的诸多民族及其具体情况。至于这点,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书中说道,“不论其信奉伊斯兰教与否,我从东罗马(拜占庭)附近开始,向日出的方向依次指出东方的突厥诸部落居住的地方”。[4]32-33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著作《突厥语大词典》中,类似的记载和故事较多,根据他的记述,当时生活在喀什一带的维吾尔先民和其他民族中已经有了一种纯朴的国家观和认同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发挥古籍的“古为今用”之作用,重温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关于“秦”、“秦人”,“喀什是秦即中国的一部分”等论述,充分说明它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缔造祖国历史的最强有力的佐证。

三、中国的记载:祖先记忆的追溯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关于“秦”、“桃花石”等的记述不仅仅客观地反映了喀喇汗王朝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表明西域(新疆)与历代中原中央诸朝的历史渊源关系。同时,这种意识是作者对其祖先记忆的追溯,其中隐含着西域历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其居民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这一历史事实。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关于中国的记载和对祖先记忆的追溯,可以说给我们传递出两层意思,亦正是其记录的关键所在:其一,自己祖先与中原王朝之间有着政治上的隶属和文化上的密切来往关系;其二,西域(新疆)广大区域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始于秦汉之际。

喀喇汗王朝是9世纪中叶回鹘人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的地方政权,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记忆中回鹘与唐朝之间的隶属、和亲、互助互帮等典型事迹仍在。回鹘人在我北方草原上建立的漠北回鹘汗国时期(公元744-840年),在政治上隶属于作为当时的中央政权——唐朝,与唐朝保持友好的来往关系,彻底改变了从匈奴开始的北方草原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对立关系,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回纥与唐朝双方有嫁有娶,互为姻亲。回纥公主嫁与唐朝,唐朝则以皇帝之女或皇妹嫁与回纥,双方建立了甥舅关系。册封代表了西域地方政权臣属于中原政权,也表明中原政权对这些地区行使着管辖权。1063年,喀喇汗王朝“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宋朝册封喀喇汗国王为“归忠保顺鳞黑韩王”。自此以后,喀喇汗王朝“数以方物来献”。另外,喀喇汗王朝仍然沿用旧称来称呼宋朝的皇帝,如1081年喀喇汗王朝遣使北宋,称宋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喀喇汗王朝之所以称呼宋朝皇帝为“阿舅”,是因为“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10]说明回鹘和中原政权的臣属关系并没有因中原政权更迭发生变化。唐朝皇帝称回鹘首领为“外甥”,回鹘首领称唐朝皇帝为“舅舅”,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漠北回鹘灭亡。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人西迁。接着,两部回鹘人进入了新疆并分别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他们继承了漠北时期的传统,便称当时的中原王朝宋朝为“舅舅”,这点在高昌回鹘王国和宋朝的文献记载中尤为突出,表明不忘原本,仍与中原王朝保持原来的政治隶属关系。

西域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在今新疆轮台县内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从此以后西域(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据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关于“秦”的记载,汉朝之前的秦朝在西域各地声威远震,虽已过1000多年,但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等人的记忆中仍有着影响,已成为对“中国”的一种称谓。汉朝后,中原地区已建立诸多王朝,但是西域各族人民对中国的认同一直延续着,无论在中原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王朝皆被认为是中央政府。西域各族人民的中国观并不是指某一王朝或某一历史时期,而是一个延续着的整体观。麻赫穆德·喀什葛里的记载中,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是“中国之汗、中国之君主”,表明无论是什么历史时期,凡是在中国大地上所建立的政权均属于中国。同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地位和关系也是非常明朗,因此作者以太阳上升的一方为“上秦”(中原地区),即中国的中心;而以太阳下沉的一方为“下秦”(喀什噶尔一带),即地方。

四、古为今用:让古籍说话、让历史发声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史料、古籍甚多,而且已深入社会各领域,是全世界罕见的。我国古籍史料的代表莫过于是古代的“二十四史”,能充分发挥文献古为今用的社会功能。周伟洲先生说:“史学发展的实践证明,用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比用十倍过激、空洞的结论更有说服力。”[11]《突厥语大词典》不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史学著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历史资料。历史是一面镜子,其优秀内涵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积极发挥史料的“古为今用”作用。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其中历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有着注重历史的传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多次强调“用历史来教育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2]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史学家,但是希望通过教书育人,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将来社会上的合格公民。给广大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为他们提供将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要的历史资源。通过我们的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他们的分辨能力和准确的是非观,这都是与我们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密切相关。[13]

我国大量的文献古籍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并且发挥好其所具有的现实价值。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说道,“昔日不少先贤在,德高如山学如海,留下箴言传后世,一盏明灯照我怀”。[4]96利用好各类文献古籍,其亦包括我国边疆地区所形成的非汉语文献记载,通过不同语言所书写的文献进行比较,揭示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以及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间的互动,进而客观地反映非汉语文献中所记录的古代朴素的国家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整体观念,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用历史事实去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的各种谬论和谎言,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分辨能力,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14]当然,《突厥语大词典》有其不足和缺点,亦有不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的记载。所以,在研究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和研究方法,才能达到“古为今用”之目标。坚持以唯物史观引领相关教育和宣传,加强和深化新疆历史问题研究,大力开展中国历史和新疆历史知识教育,让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真正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自觉抵制歪曲新疆历史的言论。

猜你喜欢
回鹘大词典喀什
喀什城是座大巴扎
丝绸之路之喀什·五香人生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浅析回鹘与契丹的关系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裕固族与晚期敦煌石窟
论唐与回鹘关系的历史转折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