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2021-12-30 06:58陈丽香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对策

陈丽香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09份,分析导致不合格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预防对策。结果:经分析可知,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中占据前三位的为样本量少(34.9%)、抗凝不全(22.0%)、凝血(10.1%)。结论:多种原因可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应针对原因制定预防性的对策,以降低不合格率,为疾病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及依据。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4-01

临床诊断疾病时,重要参考之一即为血液检验,因此必须要保证血液检验的准确性,以能科学的诊断疾病类型,评估病情,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血液检验过程中,涉及较多的环节,而第一步工作是采集血液标本,该项工作为保障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条件,由实际血液检验工作来看,多种因素会影响血液标本,一旦未能全面注意,会造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本院分析了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相关资料,总结导致其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预防对策,旨在降低不合格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09份,男56例,女53例;年龄23~73岁,平均(45.9±3.7)岁;来源科室:血液内科42份,消化科36份,内分泌科31份;血清标本68份,血浆标本24份,全血标本17例。

1.2方法

检验科收到送达的血液标本后,由专职人员开展检查核对工作,包含血液标本外观、采集时间、剂量、凝血情况等,血液标本不合格时,将相应情况及原因准确记录,依据原因,规整分类,明确导致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合格原因分析结果,结合相应的文献资料,制定预防性的护理对策。

2结果

经分析可知,在109份血液标本中,因样本量少不合格38份,占34.9%;因抗凝不全不合格24份,占22.0%;因凝血不合格11份,占10.1%;因溶血不合格10份,占9.2%;因输液同侧采集不合格8份,占7.3%;因容器不当不合格7份,占6.4%;因送检不及时导致6份,占5.5%;因受检者准备不充足导致5份,占4.6%。

3讨论

3.1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医院临床检验中,重要工作之一即为血液标本检验,其检验结果直接受到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临床管理血液检验工作时,实际即为管理血液标本的一系列环节,如采集、存储,目的是将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率降低。由本研究分析结果可知,造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1)样本量少: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针尖封堵、过早的换管、采血真空管存在泄露问题、患者自身血液较少等均会导致样本量少;(2)抗凝不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抗凝剂为必须使用的,抗凝剂如选择错误,或比例不恰当时,均会引发抗凝不全;(3)凝血:血管进入试管后,未能充分的融合抗凝剂,易发生凝血,而且抗凝不全情况下,也会使血液标本凝血,另外,抽血时间如果过长,凝血问题也可出现;(4)溶血:过久的或过紧的捆扎止血带,穿刺部位消毒后尚未完全的蒸发消毒液即进行采血、试管不干燥等均会造成溶血,同时,患者自身伴有溶血疾病时,溶血也会发生;(5)输液同侧采集:血液采集侧静脉与输液为同侧时,在输注药物影响下,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6)容器不当:未恰当的选择容器,或容器不干燥均会血液标本不合格;(7)送检不及时:血液采集之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检验科,导致污染、溶血等问题发生在血液标本中,造成不合格;(8)受检者准备不充足:血液标本采集之前,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进行剧烈运动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预防对策[2]

3.2.1加强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促进采血护士技能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新手采血护士,上岗前,业务训练必须要开展,完成后进行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以手册方式汇总正确的采血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影响检验结果因素等,每名护理人员发放一册,便于护理人员随时学习,使其技能得到强化;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血液标本检验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如晨会,促进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严格的规范自身的采血行为。

3.2.2规范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申请工作

血液检验申请单填写时,必须要规范,清楚书写每项信息,尤其是受检者姓名、性别、检验项目等,申请單送至血液采集室后,护理人员要逐一审核各项信息,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后,再进行血液采集。

3.2.3指导受检者做好充足准备

如要求患者空腹状态下采血,采血前8~10h,严格实施进食;采血前,若患者进行激烈运动,需休息15min后,但平稳后再进行血液采集工作,避免检验中假阳性结果的出现;若患者伴有明显的紧张情绪,要先安抚患者,稳定情绪后再采血;另外,还要详细的询问患者既往病史、服药史、饮食情况等,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4强化血液标本采集监管

以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严格规范血液采集流程,并对血液标本采集监管工作作出强化,不定期指派专门人员监督、指导临床的血液采集工作,一旦发现采集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之处,及时指出,监督其改正。

3.2.5规范采血工作

采集血液标本之前,容器按照要求选择,标明标签,衣帽、手套等均要齐全的穿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血时,血管要适当选择,适度松紧的捆扎止血带,且捆扎时间应控制在30s内,穿刺尽量一次成功,如未成功,止血带松开,穿刺重新进行;明确血液标本是否需要抗凝,如需要,采集完成后,需轻摇几下容器,预防凝血,如不需要,试管禁止摇晃,避免溶血;血液标本采集完如不能马上送到检验科,应在合理的环境储存血液标本,并在1h内送至检验科;送检过程中,避免试管大幅度摇动。

综上,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时,多种因素会造成不合格,必须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采血技能及责任意识,以降低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刘洪波.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因素及改进策略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153-154.

[2]丛虹.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86-87.

猜你喜欢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利用36B4基因扩增效率评价PBMC基因组DNA的制备质量
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妇科门诊阴道分泌物的临床检验及感染情况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