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育模式探索

2021-12-31 20:34陈兰英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互联网+

陈兰英

(烟台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尤其是当前,5G技术即将广泛应用,高校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教育模式已完全被打破,大学生已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沟通交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1]可以看到,党中央鼓励教育者牢牢把握教育主动权,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办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作为教育者,当前要积极地抢占青年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阵地,探索依托移动互联网数字平台载体,创新学生学习载体的内容和路径,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正在悄悄地改写着时代走向,2019年关于《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已到达8.17亿[2],大学生群体几乎100%拥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

(一)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需要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的道路,关系着民心向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3]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开辟新阵地,学会利用新手段,采取大学生喜欢的方式,牢牢把握话语权,增强主动性。同时,也要学会利用移动新媒体了解大学生的舆情民意,掌握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在移动新媒体下,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提高时效性,增强主流意识对学生的引导力。当前,在互联网中充斥着一些不理性的声音和不和谐的话语,如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等极其错误的言论;还有一些人打着所谓“学术研究”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歪曲和污蔑历史,企图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冲击,这些做法一定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警惕。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加强互联网络空间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紧紧把握工作的领导权,营建积极向上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3高校要抢占网络这个宣传阵地,用广大学生能听得懂、能听进去、喜欢听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现实,端正思想。

(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积极作为、开拓进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4]4作为教育者必须深刻领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要在思政教育中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注重利用好、发挥好网络思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使其在大学生的世界里,能够“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加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确保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报道能够牢牢占据高校教育平台头条首页,真正让他们入脑入心,深化他们对新思想的理论品格、实践价值、思想魅力的认同。同时,高校也需做好校园网络空间治理,加强高校网络平台内容建设,将移动新媒体平台正面宣传作为主要的宣传渠道,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思想文化,真正做到用中华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滋养学生的心灵。

(三)移动互联网本身具备尊重和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从前期的调研显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它具有随时随地学习和信息沟通的优势,能充分地使用大学生的“碎片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方式为大学生追求自主、个性等价值提供了便利。一是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功能。大学生自主选择意识正在加强,思想也更加个性化,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利用网络抒发自我,移动互联网为其提供丰富的、更加人性化的内容和灵活的操作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自主化需求。二是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需求。由于年龄的问题,大学生对差异性和个性化有着强烈的愿望,它以其灵活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选择。三是移动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实用功能。移动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用信息和服务,能够满足不同知识层次的需求。四是移动互联网为思政教育推进在线教育提供可能。互联网技术发展,实现了大数据提取的技术,称之为云计算。在云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实现了“泛在学习”,即用户可在任何地点、时间、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而自身不需要维护设备与软件,学习资源丰富了,学习成本降低了,便利性增强。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学习需求特点

当前,手机已经变成大学生获得各类知识的主要渠道,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笔者以大学生手机应用情况为调研对象,科学分析“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校园网站内容和信息获取方式,总结归纳对校园信息需求特点,并提出学习需求一定会走向“移动学习”需求时代。

(一)大学生手机应用现状及需求特点

调研数据显示,100%大学生用智能手机上网且上网的时间长短不同。大学生上网主要浏览微信、QQ、抖音等软件。特别是微信,因其简单、快捷、实用的特点,得到大学生的追捧。从关注信息的类别来看,大学生比较喜欢关注社交通讯、视频娱乐、新闻阅读、教育学习类等信息。特别是在社交通信方面,大学生喜欢关注一些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知乎社交网站等各类APP平台。从喜欢接受信息的形式来看,视频、图片、音频、文本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重要载体形式。总体来看,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网上浏览新闻、下载学习资料、看电子书也很普遍。大学生非常渴望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内容,来提升个人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知识的移动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道德品质提升、思维方式转变、价值取向确定、个性行为、心理变化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的教育对象几乎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相应的学习和交流,如果高校教育者还仅仅在线下,用传统的方法与当前的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那么,教育者就脱离了教育对象,教育者的声音就不能很好地传达到大学生中去,高校思政教育就很难实现教育和引领大学生的目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地转变思维模式,学会和驾驭互联网平台,在线上做好与学生及时交流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二)“互联网+”时代下个性化学习需求特点

调研数据显示,89.7%的学生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宣传优秀个人的先进事迹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个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触动心灵成长。可以看到,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思政教育并不排斥,只是对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充满质疑和抵触,也表现出大学生非常喜欢用个性化、灵活的方式来表达个人诉求的特点。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学习方面,他们更喜欢原创作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追随潮流、欣赏有内涵的作品、热衷网络文化和运动竞技等内容的学习。如何找到与当今大学生最适合的交流、学习、沟通方式与他们建立最为紧密的情感链接是每一名教育者面临的任务和课题。特别是当下的“90后”“00后”为主的大学生追求极度个性张扬和独立的话语权,过去的宣传媒介已经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他们更喜欢朋友之间交往而形成的情谊,体验参与所带来的过程和乐趣。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他们喜欢和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可以打造一个以移动新媒体为主的宽角度、多形式的综合媒体平台,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搭建个性化教育平台,创新“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与智能手机APP软件相结合,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搭建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教育渠道,这对加强思政工作有效性极其重要。另外,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党建、团建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等课外实践活动,弘扬主旋律,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为创新思政教育的渠道,应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思政工作的移动发展路径、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利用互联网自主开发APP客户端构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一)个性化APP教育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优势

教育者要具有灵敏的思维,在大学生关注的地方,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思政宣传和观念构建中的作用,并对高校思政教育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高校要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发挥科技类企业人才强项,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校园APP教育在思政工作的新跨越。

1.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者管理学生

校园APP的广泛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网络与手机的无缝对接,可以与广大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教育者利用校园APP的开放性,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内容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灌输,而是生动的案例,可以图文并茂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另外,校园APP能够实现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校园APP平台进一步拓宽了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构建立体的、多维的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水平。

2.官方把握网络话语权,方便高校思政教育者把握教育的方向和节奏

微博、QQ群等移动网络媒体,有一个致命的弊端是自由度过大,没有针对性,对大学生没有形成归属感与控制感,信息传播容易失控。特别是微博、QQ等移动新媒体在“议程设置”上基本丧失功能,在信息的上传和意见的表达上,容易缺乏相应的约束和节制,信息泛滥化、文本碎片化所带来的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会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产生偏差。这种情况下,高校很难掌握话语权,很难有效地引领大学生思想。由此看来,这些问题都会对思政工作舆论和思想引导的能力提出很大的挑战。而校园APP正好避免了这一弊端,它实际上是移动的官方网站,具有很强可控性,信息传播准确高效,信息的更新和上传由官方把握。校园APP教育平台上的信息都在教育者的把控中,教育者可以很好把握,这对学生思想引领极其重要。因此,校园APP平台可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阵地。

3.容量大、功能齐全,方便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

通过扫描二维码图文并茂地将校园信息推送到学生的手机上,学校可以通过学院、班级、团支部以及学校的相关部门等单位进行推广,将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用大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宣传并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例如:浙江财经大学新生跟随二维码游校园,学生还未入校,就已通过二维码走进大学,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专业信息、教师风采,还看到了自己的分班状况、新生助理风采、图书馆的藏书和借阅手续,甚至还了解了学校周围吃穿住行,让他们还没有入校就已经接受了入学教学,培养了他们爱校、爱国的情怀。教育者可以在校园APP上加入教育板块,把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延伸至平台。移动新媒体平台不仅有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还有着教育内容可随时随地共享的特点。因此,校园APP能够在更加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在教育上,真正实现了全程融入、全员覆盖、全面渗透,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即时性和实效性。

(二)个性化APP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路径

教育者可以使用APP平台,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下以平等的生活化视角、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嵌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有趣”内容设置、简短精炼交流方式探讨具体的热点议题。让师生在交流和争辩中引领学生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构建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能力。用校园APP平台来实现“四个平台”功能,不断增强高校网络思政的作用。

1.基本功能与具体功能相结合,搭建学习和信息高校思政教育交流平台

校园APP可以设计实用功能,让学生对平台应用有依赖性,提高学生的使用率。例如:在校园APP中设计空教室查询、成绩查询等功能,使学生的生活快捷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随时随地查看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APP的使用率,使教育者能够与学生及时交流。在APP上设计诸如校院两级通知公告、校园活动、就业与创业信息、问卷调研、师生活动平台等栏目。学院可以直接把信息推送给每个学生,从而解放了班长、团支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由于移动媒体的介入,使得课堂上可以通过手机提交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共性问题解答,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在这之前,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讲课和谈心谈话形式开展,其过度的强调单向、硬性的灌输,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启用校园APP平台可以把移动网络作为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加强当代学生的思政教育。

2.实用性与时尚性相结合,构建共享平台,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径

校园APP只有设计的“有趣”才会让学生“爱不释手”,图文排版和内容更新要适合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校园APP教育平台要整合高校各类资源,构建“各具特色、多重覆盖”功能,可以与教务查课、查分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等进行有效对接,保证教育平台实用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较强实用性、时尚型的APP功能,让校园APP平台真正成引导和服务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增长点,把它打造成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教育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喜欢应用这个平台。同时,平台应重视“渗透式”隐性思政教育理论要求,合理设置议题,充分发挥其高校舆论引导的作用。

3.互动性和问答性相结合,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为提高校园APP的有效性,可以设计我的教师(包括名师介绍、导师风采展示、课件分享)、微博墙(现场互动)、活动吐槽(宣传)等栏目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者可以在这个交流平台上,认真去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大学生琐碎的言语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精准解决学生关切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大学生在平台上的评论,教育者可以即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此,这种交流平台也可以视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舆情研判平台。教育者可以凭借真诚的交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们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惑。这种思政教育模式,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叙大事”的教育方式,转变成为一种轻松、快乐的教育学习方式。教育者的教育要有层次性,要与大学生专业特点和辨别能力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探析大学生的内心,有效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4.特色性和多元性结合,构建自我教育平台

构建高校教育APP平台,要考虑每个高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育平台。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等切入点,精心设计,通过专题新闻、热点讨论、学术沙龙、辩论演讲、榜样宣传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移动网络优势,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净化校园文化宣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发挥优秀典范的作用,用身边的榜样引领青年,激励大学生向榜样学习,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将一些科研水平高、道德品质高、社会影响力高的教授、专家、学者的优秀事迹通过平台推送给大学生,邀请社会形象好、社会贡献大、有励志经历的校友分享自己的经历,用他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激励和影响大学生。

(三)建立有效的教育平台管理和维护团队,加强大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会深深体会到,要想发挥好移动平台的教育功能,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才能确保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引导。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高校要加强思政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激励他们主动开展面向新情况、新形势的网络思政工作研究。二是建立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的网络平台设计和维护团队,担当起平台教育内容的收集、编辑、更新、设计工作,能够将网络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对接,搭建出集知识、趣味、思想、服务于一体的优秀的校园网络思政平台。三是组建一支能运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师生团队,对移动网络媒介深入研究,清楚他们的优势和使用规律。高校只有建成一支“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移动互联网运营队伍”才能够更好地、有效地发挥出移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优势,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让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变为‘最大的正能量’”[5],关键在于高校教育者能不能主动实现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转变,将突破点放在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上,向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强化移动互联网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建设出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宣传引导的矩阵,搭建高校思政教育新格局,真正成为引领大学生的“三观”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互联网+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