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遍诊脉法视角考证《伤寒论》“额上陷”之涵义

2022-01-01 17:01王启航王钧石段晓华
环球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少阴少阳伤寒论

王启航 王钧石 段晓华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1]有言:“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学界对何为“额上陷”争论不一,丹波元简谓:“额上肉脱而陷下。”陆渊雷谓:“额上筋脉拘急。”余无言谓:“自觉囟门内空虚。”[2]各家解释或从医理,或从临床所见,莫衷一是。

1 各版异文

详考此句,存有异文,上述文句来自明赵开美本翻刻宋版《伤寒论》,而在通行本《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3]中则为“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两版文句中“脉急紧”与“脉紧急”存一词之差,但意义并无二致。《金匮玉函经》[4]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则额陷,脉上促急而紧。”《脉经》[5]曰:“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此二句多“脉促”一义,并且“额陷,脉上”四字与赵开美本“额上陷,脉”相比或存在倒文,但总体而言并不影响文义,都指出了误汗会导致“额陷”与“脉急紧”。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三本异文,《外台秘要》[6]云“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脉急而紧,直视而不能,不得眠。”《诸病源候论》[7]云:“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菹急而紧,直视而不能眴,不得眠。”《千金翼方》[8]云:“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此三者与上述文字相比有两处明显不同:其一,条文中并无“陷”字,也就是没有引起歧义的“额上陷”症状;其二,“促急紧”直接修饰“额上”,而促急紧是形容脉象的常见术语,这三本异文提示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额上”,即额上是否有可诊之脉?额上陷能否为额上脉陷?

2 遍诊法曾经是中医脉诊的主流方法

提起脉诊,常让人想到“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的“寸口脉法”,事实上,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多种脉法。在脉诊诞生之初,各种脉法的诊断部位有规律的遍布人体全身各处,主要分布于头面、四肢踝腕、腹部等脉动处。“寸口脉法”正是从这多种脉法之中演变而生的,与“独取寸口”相对,这些古脉法统称为“遍诊法”。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遍诊法”作为中医临床脉诊的主流方法,广泛应用,虽然最终被“寸口脉法”所取代,但是它也在古代医籍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记录,甚至可以说“遍诊法”的痕迹遍布于宋以前的医书。

2.1 两种广泛应用的遍诊法

《内经》中介绍的“三部九候脉法”和“十二经标本脉法”是古代遍诊脉法的典型代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详细阐述了一种通过人体上、中、下三部九处脉动比较诊察九脏的遍诊法——三部九候脉法。其中,阳脉候形脏四,阴脉候神脏五,和为九处脉动以候形神九脏。九处脉动中位于人体踝腕附近的脉诊部位有六处,并以三阴三阳命名。该诊法同时还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篇》《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汉简《脉书》以及《周礼》原文及郑玄注,足见这种诊法在当时广泛应用流传。

《灵枢·卫气》[9]记录了一种长期存在的遍诊法——十二经标本脉法,并给予此脉法高度评价,其言:“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该脉法的诊断部位在人体十二经脉的终始(标本)处,以分候十二经脉之病。人体经脉各有标本,标本处有脉,其动应手。经脉之标多在头面颈项,可诊局部疾病,故曰标;其本多在四肢踝腕,可诊经络相应内脏与头面之疾,故曰本,又称十二经脉之“脉口”。[10]标本脉法中,人体头面、四肢、踝腕通过经脉与五脏建立联系,诊断部位不仅与病位一一对应,同时也是相应疾病的施治部位(脉口处常常施用针灸)。例如,《脉经·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5]有言:“胆病者……候在足少阳之本末,见其脉之陷下者灸火。”

这种诊法历史极为悠久,最早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11],其言:“少阳脉……是动则病……此为阳厥,是少阳脉主治”,其他经脉同此。可见早在经脉理论尚未完全形成之前,这种诊法已经形成体系,开始流传。汉晋时期的文献则载有标本脉法用于临床诊断的实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2]曰“厥阴有过则脉结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13]有言“妇人手太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隋唐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以及《千金要方》则系统总结了这种脉法,且二者记载较为一致,可相互校勘以还原十二经标本脉法旧貌[14]。《灵枢》强调的“人迎寸口”脉法,《金匮要略》中“寸口趺阳少阴脉”都是标本脉法的一个简化和缩影,《易纬通卦验》中以十二消息卦记述了四肢共有十二处诊脉部位,与标本脉法亦颇多重合之处,足见十二经标本脉法影响之深远。

2.2 脉法的传承演变

比较上述两种古脉法及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以下两点:其一是诊法的融合,十二经标本脉法中的手太阴、手少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少阳之本与三部九候脉法相应脉诊部位完全相同,手足阳经之标则相当于三部九候脉法之上部天地人;其二,无论是三部九候脉法还是十二经标本脉法,二者皆包含了一种诊法的多种应用流传版本,不仅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的记载有互相矛盾之处,同一著作的同一篇章内也常见歧义,这体现了汉唐时期的脉诊法仍处于剧烈演变之中。

从遍诊的古脉法到今天的“独取寸口”,脉法经历了曲折的传承演变过程,“人迎寸口脉法”是其转变的中间形态,该诊法是对比人身上下两处脉动的脉诊方法,例如《灵枢·终始》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从遍诊全身到对比两处脉动,诊脉部位减少,形式上简化了遍诊法。《难经》有言:“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明确提出了“独取寸口”的主张,对“人迎寸口脉法”进一步简化,诊脉部位变为一处。抛开各个脉法间繁复的内容移植和融合,透过莫测的演变线条,仍然能看到埋藏于脉法演变深处的两条暗流,即经脉理论的逐步构建和脉学的复杂化。

2.3 经脉理论的构建

遍诊法对应的是树形向心性的经脉体系,手足踝腕关节是经脉的起点,头面胸腹为经脉终点,各条经脉之气由四肢处向头面胸腹流注,犹如百川之入海,故胸中之气称“宗气”,胸中有“气街”,下腹有“气海”。马王堆出土的医籍较为明确的反映了这种经脉体系的特点:经脉长度短,分支少,除太阳经具有少数分支,余脉均无;除肩脉和足太阴脉远心性循行,余脉均向心走循。在这种经脉体系下,各条经脉单独循行,因此必须采用十二经遍诊的方法才能全面考察人体疾病。

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可以明显看到经脉理论与阴阳学说的融合,经脉由部位命名转变为三阴三阳命名。战国中期兴起“精气学说”,在气一元论思想的指导下,《灵枢·经脉》构筑了一种如环无端的十二经循环流注的经脉理论,内至脏腑,外达皮毛,中通经络,一气周流,而这种经脉理论正是“人迎寸口脉法”的理论基础。《灵枢·动输》记述了这种经脉理论下的胃气循行过程:由胃上注于肺,出肺时有两条分支,或“从太阴而行之”,变现于寸口脉;或“合阳明,并下人迎”,而且指出了两处脉动“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可以比较人迎寸口脉动判断胃气盛衰。胃为“六府之大源”,故可以藉由胃气以判断脏腑之气,于是“人迎寸口”距离“独取寸口”便只有一步之遥了,正如《素问·五藏别论》所言:“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2.4 脉学的复杂化

从遍诊到“独取寸口”是形式上的简化,实质上的复杂化。回顾古脉法,对某一脉诊处的脉象描述仅限于迟数、大小、坚陷、寒热等易于区分的脉象,而当分散的脉诊处集中于寸口,则不得不用多达二十余种的脉象来区分诊断意义。例如,《难经》记录了“屋漏”“雀啄”“弹石”“解索”“虾游”“鱼翔”“转豆”“堰刀”等脉象以区分不同脏腑的死脉。在方寸之地辨别繁多脉象并非易事,医者往往心中易了而指下难明,所谓“医者意也”。

另外,在遍诊法中脉诊处即为病位,而在“独取寸口”脉法中,病位的区分就成了难题。整理各种寸口脉法理论,发现区分病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以位置区分,即将五脏六腑十一个病位分配给两手寸关尺六处脉动,但不同医家分配方法不尽相同;二是以脉象区别病位,如“心脉如勾、肾脉如石”等;三是以脉的浮沉来定病位的如《难经》三、六、九菽之重等等。各种方法间相互排斥,并且都存在操作上的难度,例如“肾脉如石”与脉沉相互排斥,左寸所候的心与小肠难以分别。

3 从古脉法视角看“额上陷”则问题迎刃而解

回到古脉法,笔者发现“额上陷”似乎不难理解。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正是古脉法广泛应用的时期,把“额上陷”作为一种疾病误治后的体征来观察,再自然不过。然而由于古脉法之失传,“独取寸口脉法”的深入人心,“额上陷”之本义渐失,现依据《内经》《太素》《甲乙》等书将证据列举于下。

3.1 额上有脉候太阳

纵观诸多古脉法,额上确有脉动,且可候手足太阳经。在三部九候脉法中就明确载有额上脉,《素问·三部九候篇》云“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此时额上之脉还未有太阳经脉之名,其候的是“四形脏”之一的“头角”之气。

在十二经标本脉法中也有相关记载,《黄帝内经太素》[15]云:“足太阳……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手太阳……标在命门之上三寸。”此处命门指目,手足太阳之标在目及目上三寸,近两额之动脉,额上脉与太阳经建立了联系。手太阳经内应脏腑为小肠,足太阳经内应脏腑为膀胱,故《灵枢·经脉》有言:“小肠病者……若肩上热甚”“膀胱病者……肩上热若脉陷。”(《黄帝内经太素》“肩上”作“眉上”,《针灸甲乙经》[16]:“眉,一作肩”)。上述“命门上三寸”“眉上”及“额上之动脉”,位置极为接近,其实为同一脉诊处(古脉法的诊断部位非为确定一点而往往是一段距离,看似笼统的描述,更符合古人原意[14],譬如寸口脉也是一段脉),可候太阳经气,诊太阳疾病。

3.2 独陷下者为病脉

与“寸口脉法”不同,在古脉法之中,“陷”确为一种常见的病脉,如《素问·三部九候篇》云“独陷下者病”;《灵枢·经脉》有言:“不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陷脉往往提示本经经气不足,故治疗上多用灸法,例如《灵枢·经脉》《灵枢·禁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言“陷下则灸之”。而且在古脉法之中,提示经气不足的“脉陷”可与提示热症的脉诊处肤热作为或然证出现,例如《黄帝内经·太素》有言“小肠病者……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手太阳也。”手小指、次指之间为手太阳之本,此处脉陷或脉诊处肤热则提示小肠病。

3.3 太阳独动发目病

在十二经标本脉法中足太阳脉之标在命门,命门为目,故太阳脉与眼目疾病关系密切,故《针灸甲乙经》有云“足太阳……脉动发目病”。而在“六经病死候”之中,“太阳病死候”必有“戴眼”一证,如《素问·诊要经终》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素问·三部九候篇》云:“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所谓“戴眼”者,《新校正》王冰注云“戴眼,谓睛不转而仰视也。”可见在《内经》成书年代,眼目症状是太阳病危候的必查体征。

现观《伤寒论》之言“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衄家”或提示患者本有内热,或提示常衄血导致患者血少,故患者虽有太阳病却不可发汗,发汗则为误治,太阳经病更甚,太阳经气不足故可见太阳脉之标——额上脉陷,并可见太阳气绝之候——“直视”或“戴眼”。以“额上脉陷”解“额上陷”不仅文义通顺,医理贯通,且有版本异文和同时期医籍佐证。故亦有医家持相似观点,如尤在泾[17]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恽铁樵[18]在《伤寒论研究》中说:“额上日角间大血管瘪陷”。

至于“脉急紧”是形容“寸口脉”还是形容“额上脉”,确实未有定论,只能说《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的异文可以作为“额上脉急紧”的依据;《内经》古脉法的记载提示了“热症”和“脉陷”可以作为或然证并列出现,但是结论仍有待考证。

4 《伤寒论》中的古脉法

“额上脉陷”可解“额上陷”这一现象提示:在《伤寒论》之中可能存有更多的古脉法痕迹,在解读《伤寒论》时,古脉法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原文之疑难。例如,《辨脉篇》全文系以遍诊法视角书写,如其言:“趺阳脉浮而濇,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其中“趺阳脉”候脾胃之气,“少阴脉”候肾气,“如经”即如常,“趺阳脉”异,而“少阴脉”如常,两处脉对比,故曰“病在脾”。又如“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必欲解也”,此当为三部九候脉法。再联系仲景序中所言:“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推测仲景确以遍诊之古脉法补“独取寸口”之弊。再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有言:“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寸口脉之中无所谓“少阳脉”,故此当为十二经标本脉法,“少阳脉小”提示邪气未传少阳,故曰“欲已”。

在治疗上,《伤寒论》中古脉法的遗迹也十分明显,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诊并治》有言:“少阴病,吐利……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此处“灸少阴”不能当灸手足少阴经解,而当以灸足少阴之“脉口”解,也就是足少阴之本——太谿穴。同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诊并治上》中的“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中“足阳明”亦是指足阳明之本——冲阳穴。这种以经脉之名指示穴位的表述方式实发源于十二经标本脉法,且在古医籍中频繁使用,例如,《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阳……诸病此物者,皆久少阳。”此处“少阳”是指少阳脉口,其它经的表述同此;又如《五十二病方》曰:“灸其泰阴泰阳”,“泰阴泰阳”即“太阴太阳”,后陈延之《小品方》转引此句为:“灸足太阳五十壮,并灸足太阴五十壮。”[19]

5 结语

笔者从《伤寒论》“额上陷”的疑难出发,从各版异文处得到启示,发现古脉法可以解释“额上陷”,再由“额上陷”展开,发现古脉法可以作为解释仲景条文疑难的一个重要视角,由此古脉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

中医理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在宋代以前,中医的基础理论仍处于剧烈的演变之中:经脉理论尚在形成过程中;多种脏腑理论并行;经脉与脏腑的配属仍无定论;甚至在《内经》成书之前,五行与脏腑的配属都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而古脉法显然深刻的参与到了中医理论的这种种变革之中,可以说遍诊的古脉法与经络理论的形成密切相关,独取寸口脉法与脏腑辨证更是河同水密。然而学界对经络及脏腑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古脉法却关注寥寥。古脉法不仅可以作为解读宋以前医籍疑难的新视角,更有助于研究中医理论本质演变的大问题。

猜你喜欢
少阴少阳伤寒论
梁宏正教授从“开阖枢”论治肾病的经验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太阳-阳明-少阴”传变分期下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机要探析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从少阴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