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性研究

2022-01-04 05:18曹曼倩
当代旅游 2021年19期
关键词:旅游景点淮安景点

曹曼倩

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基因和价值理念的外化,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1]。在网络信息洪流充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加强阵地、平台、载体和队伍建设,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 淮安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历史底蕴浓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苏皖边区政府等多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同时还拥有周恩来精神这张宝贵的精神名片,以周恩来精神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党性教育品牌在省内外,乃至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在地方红色在淮安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传承和发扬周恩来精神为特色,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一)学生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了解不深

对在淮大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数量统计中发现,如表1所示,受访的490位同学中,有53.88%的同学表示参观过1-2个红色旅游景点,有28.57%的学生表示未参观过当地红色旅游景点,仅有2.86%的学生参观过6个及以上红色景点。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当地红色文化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并不高;通过进一步对这些学生的参观动机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参加红色景点的动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想了解红色历史文化、缅怀先烈、景点打卡。这表明学生参观红色景点的动机与目的性分布相对单一,差异性不大;在对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的频次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54.69%的学生未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红色旅游景点参观学习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以红色景点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情境化教育覆盖面不广,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表1 驻淮高校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数量及动机交叉统计

(二)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手段和呈现方式有待提高

淮安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宣传。在对大学生群里中开展红色旅游景点宣传认可度的调查中发现,持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态度的人群占比分别为5.71%和12.24%,不满意人群占比为19.59%,63.46%的人群持中立态度。由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淮安地区红色旅游景点在当地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推广效果欠佳。而对红色景点呈现方式的调查(如表2所示)中发现,分列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宣传力度不够、缺少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纪念品缺乏吸引力。这个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前一个问题的结论。同时也反映出景点现有呈现形式单一、相关文创产品开发度不高的现状。针对以上两点结论,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当地红色旅游景点侧重于单向宣传,缺乏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共建,大学生参与度低;呈现方式陈旧,没有切合不同年龄段的参观需求,与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少,缺乏科技感和吸引力;缺少专业团队对红色文化附属文创产品、纪念品的开发挖掘。

表2 关于红色景点旅游体验感现存问题的分析调查

二 信息时代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一)传播内容鱼龙混杂,解构歪曲历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的转型期。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利益分配、官员腐败、贫富分化、群体冲突、市场秩序紊乱等不良社会问题通过网络的传播暴露在大学生面前[2]。这些不良社会问题极易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大肆渲染,从而歪曲红色历史,污化革命英雄人物。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缺乏社会阅历,无法准确研判和理性对待外界的思想和言论,容易让“历史虚无主义”“伪自由主义”等错误言论钻了空子,从而产生错误的认知。通常表现为对于红色人物、历史事件漠不关心;对于革命先辈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抵触、不认同;恶意制造舆论,煽动民族矛盾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3]。

(二)泛娱乐化传播现象,削弱家国情怀

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纸媒时代民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其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也进一步促使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大众传播的娱乐化是受众需求的产物,对推动信息传播的变革与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对社会舆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内容被以过度娱乐化的方式加工传播,丧失了红色文化自身的完整表述和话语权。

三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

(一)强化校地合作,推进红色文化双向传播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民族信仰是我国人民百余年来在奋斗中沉淀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4]。高校思政课堂是红色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厚植红色基因的理论来源。既要让红色故事走进课堂里,也要让思政课堂走到红色景点中,实现情境化教学,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陈旧的教学设计已经跟不上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这里一方面是指教学素材需要迎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不断提炼与升华,让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真真切切地走进书本里,把抽象理论与客观叙事相结合。另一方面,让思政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地方红色基地,淮安地区以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如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以精神形态为代表的如周恩来精神、铁军精神等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教材和榜样[5]。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动性。

(二)创新话语体系,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众传播的范式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内容与载体需要不断创新。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基因、价值理念的外化,既要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和当下国际形势和时事热点相结合,吸收具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表达,从而增强对于客观问题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即时、立体、交互的传播特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中。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和走访,将收集来的资料以文字、图片、视频、VR实景还原等形式上传到“两微一端一抖”平台,以同辈视角对淮安地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讲述和还原,从而增加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感召力。

(三)树立导向意识,当好红色文化把关人

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部分以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想钻了网络的空隙,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产生了一些杂乱之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当好文化输入和输出的把关人,传播正能量。教育者自身首先要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取有鲜明价值导向和深刻思想的红色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挖掘和再提炼,进一步将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扩大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6]。

四 结语

要注重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网络素养的培养,形成全面有效的监管网络,当网络“杂音”出现时,第一时间予以清除和纠正。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的精神品质正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将学生骨干的先进事迹和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品质相结合,在朋辈中进行榜样教育,可以激励他们在学习中奋发进取,自觉将红色精神外化于个人言行。

猜你喜欢
旅游景点淮安景点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美人鱼
假期后,景点在干什么你想象不到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