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022-01-08 08:02覃鑫浩陈孟涤许娜子毛炎新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林业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覃鑫浩,陈孟涤,许娜子,卞 斐,王 倩,毛炎新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2.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 110000;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14)

1 引言

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林业产业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对国民经济产值贡献不断增加,吸纳就业总量也不断增加。但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如何,是否符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均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此,为进一步厘清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现状,对二者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研究。

基于目前学者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协调性的分析,发现研究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关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陈桢(2007)认为就业结构相较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较为滞后[1]。李丽莎(2011)认为城镇化有助于解决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问题[2];樊秀峰等(2012)认为中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存在较大增长空间,第三产业拉动就业有较强的优势。韩晓娜(2013)认为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仍然很大,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却正在逐步缩小[4];王庆丰(2010)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5]。

②关于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第一,两者关系的研究。李永慧等(2013)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较多,第二产业就业贡献较低,第三产业对林业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吸纳能力尚且弱小[6];曾蕾(2013)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偏离的现象,就业结构发展的滞后性并不明显[7];郭伟(2015)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结构失衡的矛盾[8]。第二,地区内林业产业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相关度研究。赵正等(2014)对2007至2011年北京市林业系统的研究发现林业三大产业产值的灰色关联度排序结果为一产>三产>二产[9],其次是三产,最后为二产(高晓雨,2010)[10];荀龙巧(2013)利用2000—2010年江西省的数据,结果表明一产>二产>三产,二产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拉动力较大,而三产的拉动力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11];余亚亮(2020)的研究发现江西省林业的关联度排名是二产>三产>一产,未来形成“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新格局[12];吕盈(2013)对东北和内蒙古的产业内部结构灰色关联度进行研究[13];周也(2021)就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进行了研究[14]。第三,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产生的影响。张爱美(2008)通过研究表明吉林省林业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产业总体结构的效益水平[15];刘宝磊(2020)阐述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的影响[16],研究表明浙江省林业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林业产业结构效应(肖利容等,2012)[17]。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中国林业产业机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时效性较差,所以针对目前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具有紧迫性。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拓展产业结构与结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应用范围,实践上而言,可以为促进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关系进行研究,根据结果提出改进对策。

2 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方法

基于以往研究发现部分专家采用较为单一的研究方法,比如相关分析法(郭伟,2015),也有学者采用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如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李永慧等,2013)。基于此,本文采用林业就业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相关分析四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协调性问题进行研究。

2.1.1 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重点分析二者的效率问题,是最经常被选用的指标(陈桢,2007;韩晓娜,2013),计算公式为:

其中,B1为林业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G为林业总产值(单位:亿元),L为林业劳动力总数(单位:人),G1为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L1为林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数(单位:人)。

2.1.2 产业结构偏离度

结构偏离度用来测量就业和产业之间的偏离问题(张抗私,2013[18]),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Y1为林业产业结构偏离程度,G为林业总产值(单位:亿元),L为林业劳动力总数(单位:人),G1为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单位:亿元),L1为林业第一产业劳动力数(单位:人)。

2.1.3 林业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来表示。就业弹性是指林业各个产业的就业增长随着林业各产业产值的增长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1为林业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Y1为林业第一产业经济增长速度,B1为林业第一产业就业增长速度。

2.1.4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经常用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度。相关系数一般用字母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ov(X,Y)为X与Y的协方差,Var[X]为X的方差,Var[Y]为Y的方差。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为2005—2018年间中国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林业总产值、就业人数的数据。数据皆来自《中国林业年鉴》《中国林业和草原年鉴》。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呈现特征

3.1.1 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呈现特征

①林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随着林业产值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林业总产值从2005—2018年间增长至 67 814.02亿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在2018年已增长了 20 225.28亿元。林业第二产业增长了 31 409.34亿元。林业第三产业增长了 16 079.40亿元。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远超过一二产业,可见林业第三产业的潜力巨大。在三产中产值贡献度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在2006年反超林业第一产业,截至2014年大约是林业第一产业的1.5倍,足以见得其发展之快。

2005—2006年,林业第二产业的占比反超林业第一产业(图1)。从2006年开始,林业第一产业结构占比不断降低,林业第二产业结构占比不断增加。2005—2018年之间,林业第一产业呈现“下坡路”,林业第二产业呈现“上坡路”。林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图形的陡峭程度相近,某种程度其下降的速度接近上升的速度。林业第三产业走势平缓表明其发展潜力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图1 2005—2018年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图(单位:%)

②林业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具体而言,林业产业结构呈现的特征如下:

一是林业第一产业走入“下坡路”。从各项数据可以明显得出,林业第一产业被林业第二产业取代主导地位,产值贡献不断降低,整体走势下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第一产业仅仅依赖人力资本的简单累加获得产值增加,随着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的提高,这种产值增加的路径将难以持续。

二是林业第二产业占据主动。2011年以前林业第二产业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成为拉动林业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林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尽管一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但在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中国,林业第二产业依然是主力军,这与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

三是第三产业的总体情况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规律。尽管在林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但从总体发展走势来看,林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符合现代经济规律。

3.1.2 林业就业结构演进过程及呈现特征

①林业就业结构演进过程。2010年以前,林业就业人员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0年以后先是上升再略有下降,2012年以后,林业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下降。其中2009年以前林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波动很小,2009年以后就业人员先增加后减少。林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10年之前逐年下降,2010年之后略有回升后又开始下降。林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处于上下浮动的状态,从2007—2012年人员总数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而后直到2017年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在2018年时,就业人数又再次下降。

林业各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较为稳定,林业第一产业占比最多(图2),在68%~85%之间,在2005—2012年之间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2012—2018年,人员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是林业第三产业,占比在10%~30%之间,在2005—2011年,林业第三产业人员占比呈现上下浮动的态势,在2012年时,开始下降,随后直到2018年,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最后是林业第二产业占比较低,大概在1%~4%之间,在2005—2011年处于下降的态势,在2011—2018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从产业内部就业人数来说,各个产业虽有波动但并不明显。因此林业就业结构在三次产业间一直呈现出“高低低”的格局。

图2 2005—2018年中国林业就业结构走势图(单位:%)

②林业就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具体而言,林业就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如下:

一是“高低低”格局长期存在。所谓的“高低低”格局,即劳动力未能与林业产值作同比例同方向变动,致使林业第一产业难以吸收众多的剩余劳动力。

二是就业呈现“横向平稳”的局面。这主要指的是:2005—2018年各个产业就业情况变化不大,趋于平稳,仅在个别年份发生波动。

三是产业之间就业结构不合理。林业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过多,林业第二三产业就业率低,合格的劳动力找不到适合的岗位,空缺的岗位难以匹配合格的人才,岗位与人才匹配的矛盾突出。

3.2 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分析

3.2.1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经计算得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果如表1所示。比较劳动生产率计算值在三产之间的差距较大,意味着三产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林业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数值在0.4至0.7之间,说明其内部存在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与上述其产值发展趋势相反,因此必须及时改进发展模式。林业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值稳定在12~30之间,数值较高。长期以来国家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增加科研投入,使得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产在解决劳动力中发挥的作用。林业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较小,数值稳定在0.3至1.2之间,与上述对其产值、就业结构的分析结论具有一致性。

3.2.2 结构偏离度分析

本文用结构偏离度来衡量两者是否协调,如表2所示。首先,一产的计算结果均为负值,指的是一产中仍存在剩余劳动力。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其结构偏离系数逐渐稳定,说明劳动力产业转移的速度逐渐与结构调整的速度相匹配。其次,第二产业中结构偏离系数为正且数值在11~30之间,变化较大,这代表着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吸纳就业的能力还较弱,导致了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最后,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为负,然后其绝对值正在逐年变小且接近于0,这代表着第三产业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正在逐渐改善,平衡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表1 2005—2018年中国林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单位:%)年份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0.6512.160.4520060.5615.840.3920070.5519.260.4420080.5518.910.4920090.5122.150.5120100.4821.820.5520110.4429.340.6620120.4221.321.1220130.4418.260.7520140.4517.160.7920150.4619.440.7320160.4617.370.8020170.4615.980.8120180.4714.170.83表2 2005—2018年中国林业结构偏离度年份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5-0.3511.16-0.552006-0.4414.84-0.612007-0.4518.26-0.562008-0.4517.91-0.512009-0.4921.15-0.492010-0.5220.82-0.452011-0.5628.34-0.342012-0.5820.320.122013-0.5617.26-0.252014-0.5516.16-0.212015-0.5418.44-0.272016-0.5416.37-0.202017-0.5414.98-0.192018-0.5313.17-0.17

3.2.3 就业弹性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的中国林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如果该系数值为1,表明产业发展与就业数量的增长之间是完全同步的关系,但是中国林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只有在个别年份接近于1,说明就业变化对于产业的发展不敏感,而且在三次产业上均是如此。因此,在2006至2018年间,两者之间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另外,大部分年份三次产业中的就业弹性系数均小于0,第一与第二产业更是如此,这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变化差值较大。

表3 2003—2018年中国林业就业弹性系数

3.2.4 相关系数分析

相关系数是通过计算林业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机构之间的相关性来反映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计算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相关系数为0.5,两者的相关性中等;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09,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3,两者之间呈现出负的并且较弱的相关性。综合来看,中国林业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低,二者并未实现同步性的发展,并随着科技应用,林业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反方向变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第一产业产值虽然在不断下降,但是其就业人数仍然相对较多,存在着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林业第二产业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满足条件的人才少,吸纳就业空间大,但吸纳能力有待提高;林业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多,而且其产值在急剧上升,是林业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4.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稳固一产的基础地位。一产的发展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一产发展同时也有益于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也应该顺应改革的潮流,将剩余劳动力向林业二三产业转移。缓解内部压力,释放产业原本的活力,实现自身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推动公益林由建设向防护转变,增加林农生态林看管养护职位,在推动林业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时,要注意协调好三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在保持产业平衡的同时达到转移劳动力、调整结构的目的。

第二,促进第二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吸纳就业。规模化不是资金人力的简单相加,产业化也不是产业链条的混合对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需要打破旧思维、改变传统产业链条,同时需要培训专门技术人员,规范林业产业系统,使之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这样即有利于产业规模效益提升,又能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缓解林业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第三,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业。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林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深受游客欢迎,市场潜力巨大。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动员农户加入到生态旅游各个环节中,既能够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又能够起到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与此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一种可持续强的产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中国林业就业结构第二产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产业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