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01-19 15:18陈涛
高教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陈涛

摘  要: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提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067-05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n recent ten years, mainly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in private colleges, the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dire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results,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hanging working concepts, advocating positive development, caring about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 psychology and broadening research contents.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逐渐起步,在这同时,国内一些高校便在学生工作中引入了心理咨询服务。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标志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全面展开[1]。民办高校不断发展,经历萌芽探索期、快速发展期、转型发展期等发展阶段,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近几年,在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发展情况是社会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民办高校”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章,时间从2011年1月1日到2020年8月1日,采取全部期刊、精确匹配查询,共查到228篇文章,其中核心文章有7篇。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词查找同期的文章,一共可以查到30012篇相关文章。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数量不足,且高层次研究成果不多。研究人员主要是民办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和辅导员,更多是结合日常工作而开展研究,缺少团队协作。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一般采用经验总结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从主题分布上可以发现,研究者主要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等方面去探析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研究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拓展研究范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

民办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不足是制约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2]。部分民办高校并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未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未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未形成明确的工作运行机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有名无实、形式化、德育化、孤立化等现象[3]。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在上级检查时才被重视,不能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被想起,不能被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代替。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成人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的心理基础、美育的基本内涵,并可以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4]。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软硬件资源配备不足

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多数民办高校在校内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配备基本硬件设施。但是部分高校为了节约开支,存在资源配备不全,投入使用效率不高的情況。一般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机构设置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机构隶属学生处,是一个行政部门,配合学工系统的总体规划开展工作;第二,机构依托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资源,是一个教学单位,由学院或者教研室负责开展工作;第三,独立设置的机构,有专职教师开展工作。经过对民办高校调研发现前两种设置比例较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资源,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兼职多个岗位,只能是暂时解决问题,不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5],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很多民办高校采用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没有固定的教师编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6-7]。第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不高。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学历和高职称占比偏低,心理教师在评职、在职学习、评优中优势不够,申报研究项目和发表成果层次不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第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服务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心理专业技能。很多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具备教育学或心理学的背景,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然而上岗工作后,才发现这仅仅是工作的基础,对于开展心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具备授课能力、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能力、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一定的行政工作能力[8]。

(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特色不明显

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学生心理咨询为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偏重理论、教学内容多、大班授课等现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性不够,活动开展存在经费不足、教学场地限制、学生参与度不够等困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面临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学生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困境[9-10]。近几年,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逐渐增加,比如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等,但是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还未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实践活动、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尤其在实践活动开展、咨询服务上还需要加强探索。

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学者们更多地是希望通过总结和发现现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可以重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改善其现有的工作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无论什么时候,问题和困难都可能会存在,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三、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

(一)加强心理健康重视程度

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发展非常重要。民办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可以从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11]。

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专门组织机构,由主管副校长担任主要责任人,明确各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学生心理健康对于校园安全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

完善工作机制。学校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和管理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活动策划,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激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硬件投入。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场地、设备、硬件的条件,保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心理健康中心的使用率。

(二)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常年在工作一线和学校、学生、家长进行多方面沟通,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1. 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提供在职学习的机会,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心理咨询工作技巧,促进其专业发展[12]。将心理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规划,保障心理教师的各项待遇,支持教师参加职称评定工作,保障工作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合理。

2. 培养心理健康兼职教师的工作能力

兼职心理教师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重视以辅导员为主力,行政人员为辅的兼职心理教师,通过线上培训,专题指导等方式提高心理咨询技能,拓宽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路径[13]。

3. 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或者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树立心理育人意识,倡导教师把心理育人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4]。未来,民办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民办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工作形式。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发展性目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多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心理技能的学习。建立以积极心理学导向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以积极发展为目标,注重积极情感的体验和积极人格的塑造[15-16]。

完善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建立“1+N”课程体系,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必修课,增开适合本校特色或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选修课,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与专业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各项活动课程的结合,增加课程的实效性[17]。建立四年不间断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合理地安排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增加课程的针对性[18-19]。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对于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学效果更显著[20]。体验式教学更适宜小班课堂,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深入互动,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混合式教学对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可以增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堂的有效性,减轻专职教师的压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21]。心理健康课程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或慕课平台,采用线上理论学习,线下答疑指导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四)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中心理危机的预防是重点,心理危机的干预是难点。

建立预防体系。目前主要有“三级”“四级”“五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的提法,这是一个逐渐发展起来的预防体系,成员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包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服务站、大学生心理协会或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安全员等[22]。研究者更多提出的是理念,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研究不多,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索。

完善预警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按照学生心理健康测验的结果,对重点人群进行筛查,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良好,但是大学生新生、贫困生、毕业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通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针对学生开展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师在作出初步判断后,会建议家长转介到相关专业机构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23],需要注意的是团体辅导对咨询师的要求较高,且需要筛选参加人员,如学生不能够全程参与,将影响团体辅导的效果。朋辈辅导是一种应用较多的心理帮扶模式,大学生朋辈可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伴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有利于实现助人自助,但是民办高校开展的朋辈辅导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24]。也有研究者提出箱庭疗法可以在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进行应用[25],但是箱庭疗法需要投入资金采购设备,且需要心理咨询师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率并不是很高。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者们更多是从学校的角度,或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但是需要进行改变的不仅仅是高校,高校的资源和力量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学生的健康心理需要社会、高校、学生、家长多方面一起努力去守护。

(五)建立“校社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健全,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或者心理医院,建立“校社合作”基地,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有基础的民办高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团队或志愿者参加到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比如到社会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工作等,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民办高校服务社会的机会和能力。“校社合作”为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新的力量,是一种新的路径。

四、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应加强教学科研,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民办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加强跨学科研究,注重成果质量

关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基础性研究,而高层次成果并不是很多。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组建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开展交叉研究,创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落实心理育人,促进协同发展

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中,提出把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心理育人视角下,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相配合?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如何与其他育人体系协同工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选题,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转变工作理念,倡导积极发展

开展积极心理学在民办高校的育人体系、课程体系、日常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加强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促进民办高校转变工作理念,提高心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关心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实践

如果只有理论思考,没有实际行动,那就是空想。要坚持有为有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路径。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服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服务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服务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

(五)关注教师心理,拓宽研究内容

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者们更多围绕着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并不多。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意识、职业倦怠情况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有利于拓展研究范畴,有利于更多人关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27-31.

[2]周小娟.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3):10-13.

[3]姬常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5):146-147.

[4]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7-2(5).

[5]杨惠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初探[J].传播与版权,2017(5):156-157.

[6]张慧.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3(2):187-188+196.

[7]黄芬.浅谈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5):132-133.

[8]李焰,杨振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20(8):18-20.

[9]云芸.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85-86.

[10]刘澄.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22-24.

[11]唐翠宁.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安翻譯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8):79-80.

[12]王薇,吴永.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142-143.

[13]欧阳晓晶.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2):110-112.

[14]秦海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11-14.

[15]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高教),2016(8):146-148.

[16]郝鑫.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106-107.

[17]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97.

[18]张艳丛,赵婧,苏永彬.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38-39.

[19]彭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2):67-69.

[20]郑洁.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223-224.

[21]徐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契合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9(1):73-77.

[22]赵琼.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7):159-161.

[23]赵翠荣.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交发展的干预效果[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56(2):181-182+192.

[24]寇延.箱庭疗法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8(14):68+70.

[25]罗文.朋辈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教育观察,2019,8(20):45-46.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