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烦躁焦虑患者太冲穴即刻脑功能变化的fMRI 研究

2022-01-21 04:06李保朋李春林苏珊珊霍勇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脑脑区针刺

李保朋,李春林,苏珊珊,霍勇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①放射科,②脑病二科,③肾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4)

烦躁焦虑状态是中医学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其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郁证”。《素问》载“郁极乃发,待时而作”,并提出了“五郁”的概念。烦躁焦虑是郁证常见的临床表现。针刺足厥阴肝经能够达到清利头目、安神醒脑、开郁定志的效果,但其改善烦躁焦虑状态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1]。fMRI 技术研究脑功能主要是根据血氧水平变化获得脑激活图像。因其无侵入、无创伤、即时成像、安全可靠、可重复等优点,已经在针灸学相关研究中广泛应用[2-4]。本研究观察针刺太冲穴后即刻烦躁焦虑患者的脑功能变化,为针刺太冲穴治疗中医“郁证”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招募中医烦躁焦虑状态受试者24 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各12 例。针刺组男5 例,女7 例,平均年龄(24.1±1.2)岁;对照组男4 例,女8 例,平均年龄(24.3±1.0)岁;2 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1〕伦审第〔014〕号-KY)。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5]①心理情绪:神气郁结,精神萎靡,情绪不宁,善太息;②躯体行为:头晕目眩,眼睛干涩,少腹或胁肋胀痛,痛无定处;③其他:脘闷嗳气,腹胀纳呆,呕吐,大便不调;④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烦躁焦虑状态诊断标准;②性别不限,年龄20~35 岁;③右利手;④有引起烦躁焦虑状态的生活、工作、感情等方面的事件且持续时间≥3 个月;⑤烦躁焦虑自评量表(SAS)<60 分;⑥无MRI 检查禁忌证(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惧症、存在不自主运动等);⑦对针灸无晕针及恐惧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血管、肝、肺、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②精神障碍患者;③过敏体质;④1 周前有针刺史;⑤处于月经期。

1.5 针刺方法 采用香港老银匠公司(0.4mm×40mm)针灸针。由1 名高年资针灸医师施针。针刺组按国际标准化方案定取腧穴,针刺位置均选取左侧肢体的太冲穴,酒精常规消毒后直刺穴位0.3 寸,使患者获得“得气感”,感觉包括酸、麻、胀、痛。

1.6 fMRI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va 3.0 T MRI扫描仪,8 通道头线圈,美国3M 公司100 型防噪耳塞。对照组未行针刺,仅接受1 次静息态fMRI 扫描,针刺组于针刺后即刻行静息态fMRI 扫描。fMR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的梯度回波(GRE-EPI)序列,TR 3 000 ms,TE 35 ms,矩阵128×128,视野230 mm×230 mm,翻转角90°,层厚5 mm,无间隔,隔层扫描。

1.7 数据处理 将fMRI 扫描获得的DICOM 格式原始数据转换为脑功能影像数据分析常用的NIfTI格式。利用GRETNA(图论网络分析工具箱)对数据进行预处理(http://www.nitrc.org/projects/gretna)[6],采用静息态fMRI 数据分析工具包(REST)(http://www.restfmri.net)。为了信号平衡,弃除前10 个时间段的数据[7]。步骤包括切片计时、头部运动校正、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MNI)模板的空间标准化(重采样体素大小为3 mm×3 mm×3 mm)、线性趋势消除、时间带通滤波(0.01~0.08 Hz),然后使用半高全宽位4 mm的高斯滤波器进行空间平滑[8]。对于质量控制,排除标准包括整个扫描过程中任何方向上的最大位移大于1.5 mm,及大于1.5°的头部运动。所有患者均未被排除在外。剔除包括白质、脑室信号和头部运动参数在内的干扰变量。根据上述方法获得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

1.8 统计学处理 利用REST 1.8 软件对2 组平滑后的标准化ALFF 图中相应位置的体素逐个进行两样本t 检验,每对体素的P<0.05(未校正)且体素范围≥10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REST 1.8 软件确定峰值点所属ALFF 脑区(差异脑区)。将2 组的差异脑区设置为种子点,分别对每个种子点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针刺太冲穴即刻针刺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脑区针刺太冲穴后即刻,针刺组双侧梭状回ALFF 信号较对照组增高;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ALFF 信号较对照组减低(表1,图1)。

图1 针刺太冲穴即刻,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梭状回低频振荡振幅(ALFF)信号增高;左侧额中回、额上回降低,右侧额中回降低(额叶)信号减低

表1 针刺太冲穴即刻针刺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脑区

2.2 以2 组的ALFF 值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表2)以ALFF 信号增高的右侧梭状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左侧角回,后扣带回、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图2)。以ALFF 信号增高的左侧梭状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发现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增强(图3)。以ALFF 信号减低的左侧额中回、额上回为种子点,发现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小脑半球功能连接减弱(图4)。以ALFF 信号减低的右侧额中回为种子点,发现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左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右侧尾状核体部、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弱(图5)。

表2 2 组ALFF 差异脑区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变化

3 讨论

3.1 烦躁焦虑状态的涵义“烦躁状态”是一种心理状态的紊乱,是指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烦闷不舒、情绪不安,急躁易怒,甚至出现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一种证候[5]。烦躁焦虑状态即是病因又是症状,一方面作为中医七情病因导致其他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由某种疾病引起症状,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状态形成恶性循环,使得疾病更加复杂,难以治愈。治疗上遵循《素问玄机原病式》:“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复癫倒,懊侬烦心,不得眠也。”据统计,常用与烦躁焦虑状态的135 味中药中,以疏肝泻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24 味(占17.8%),其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舒肝解郁,体现了从肝论治烦躁焦虑状态的原则[9]。针刺联合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气郁化火型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显著[10]。动物实验也证实,情绪调控脑区在烦躁焦虑状态肝气逆证中具有调节作用[11]。因此,用fMRI 研究针刺对烦躁焦虑状态患者的脑功能改变是可行的。

图2~5 以2 组ALFF 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 图2 左侧角回,后扣带回、楔前叶与ALFF 信号增高的右侧梭状回功能连接增强 图3 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与ALFF 信号增高的左侧梭状回功能连接增强 图4 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与ALFF 信号减低的左侧额中回、额上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小脑半球功能连接减弱 图5 右侧岛叶与ALFF 信号减低的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增强;左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右侧尾状核体部、左侧角回与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减弱

3.2 太冲穴干预烦躁焦虑状态脑功能的机制 大脑的功能是模块化的,即大脑皮质可从空间上划分为多个小的功能区域,每个区域负责某些特定的功能处理,而每种功能都是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区域来实现的。李晓陵等[12]探讨了基于fMRI 针刺太白、太冲单穴脑激活区对比,采集健康青年志愿者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fMRI 数据,结果发现,针刺太白、太冲单穴共同激活脑区为:左侧额上回(BA6)、左侧额下回(BA46)、左侧颞中回(BA37)、左侧丘脑、右侧脑干。针刺太冲与针刺太白穴相比信号增高脑区为:左侧颞下回(BA19)、双侧额中回(BA8)、双侧背外侧额上回(BA9)、左侧楔叶及顶上小叶(BA7/31);信号减低脑区为左侧岛叶(BA13)。由此可见,针刺太白、太冲单穴的脑激活区存在明显差异,与腧穴所属经络的循行相关,也与腧穴的临床主治有一定关联,说明选用不同经络的不同穴位,其治疗效果和治疗机制显著不同,本研究选择肝经重点穴位太冲穴。

梭状回通常被认为是负责高级视觉功能的关键脑区,如面部感知、物体识别和阅读[13]。本研究显示,针刺太冲穴后即刻,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梭状回ALFF 信号增高,提示针刺可提高梭状回功能。基于焦虑状态青年患者的MRI 数据显示,负面情绪面孔显著激活了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和枕叶皮质、梭形回和杏仁核[14]。而MRI 显示不合并抑郁的广泛性焦虑患者灰质体积较大[15],可能是功能改变的结构基础。本研究发现,针刺后左侧额中回、额上回,右侧额中回ALFF 信号减低,这与既往研究结果[16]相似,其功能连接改变与症状性焦虑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17]。

本研究显示,以ALFF 信号增高的右侧梭状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左侧角回,后扣带回、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以ALFF 信号增高的左侧梭状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下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增强。以ALFF 信号减低的左侧额中回、额上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右侧小脑半球功能连接减弱。以ALFF 信号减低的右侧额中回为种子点行功能连接分析,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左侧小脑半球、双侧丘脑、右侧尾状核体部、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弱。可见,针刺太冲穴可对负责情绪的脑区进行激活。

陈瑾等[18]探讨了针刺太冲穴及其不同配穴对健康受试者fMRI 的影响,结果发现,右太冲组针刺后主要表现为对侧脑区耗氧量增高,激活了左侧腹内前额叶、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脑干;双太冲组主要激活了左侧小脑、右侧丘脑、后扣带回、左侧枕叶梭状回、左侧楔叶;说明针刺太冲穴对于脑部不同部位功能区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从侧面证明了本研究采用fMRI 作为观察指标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针刺太冲穴后对负责情绪的脑区产生了调制效应,为针刺太冲穴治疗烦躁焦虑的脑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

猜你喜欢
小脑脑区针刺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清明的雨
长期戒断海洛因成瘾者冲动性相关脑区的结构及功能特征*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双胞胎在这儿呢
再不动脑, 真的会傻
止咳药水滥用导致大脑结构异常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小脑共济失调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