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淮北大鼓的发展与传承策略研究

2022-01-24 08:20戴蒙利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淮北大鼓艺术

戴蒙利

(亳州学院 音乐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淮北大鼓作为皖北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拥有淮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同时保存了丰富而优秀的经典曲目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并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十余年来,淮北大鼓虽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其传承匮乏、逐渐衰落的困境依然存在。如学者周颖曾提到“淮北大鼓面临着受众群体减少和传承人断代的问题,简单地来说,就是没有人愿意学和演,愿意看的观众也越来越少”[1]。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的输入和发展,淮北大鼓音乐文化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造成了淮北大鼓由盛而衰,昔日光彩难以重现的尴尬处境。

从中国知网搜索“淮北大鼓”关键词,检索到关于淮北大鼓方面的研究文献有11篇,并呈现出逐年上升又缓慢下降的趋势。2009年2篇,2013、2014、2017年各1篇,2018年4篇,2019年2篇,2020年1篇。如文章《试析淮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及其保护措施》中通过“对淮北大鼓诞生的历史脉络、表演形式、现状、困境和问题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活态传承、多渠道传播等保护主张”[2];此外,《淮北大鼓的非遗传承困境与保护研究》《淮北大鼓的发展及其进入安徽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淮北大鼓:历史、现状及传承》《浅谈淮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等围绕淮北大鼓在面临逐渐衰落、受众群体减少等问题展开论述与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措施;除上述研究外,在唱腔艺术、历史与传承等角度也有学者展开了研究,如文章《淮北大鼓唱腔艺术探究》《淮北大鼓的历史起源初探》《淮北大鼓现状及其保护开发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淮北大鼓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与传承、表演艺术特色、历史起源及发展等方面,对于淮北大鼓鼎盛时期发展状况研究的文献不多,从新媒体发展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基于此,从新媒体角度入手,从淮北大鼓的地方特色、生活习俗等角度对淮北大鼓创新传承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淮北大鼓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另一种传承的方式与策略。

1 淮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1.1 淮北大鼓流传地域文化特征

淮北大鼓主要流传于安徽北部淮北市、凤台县、利辛县、蒙城县等地,所以被当地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淮北大鼓”。淮北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属于省辖地级市,北邻江苏省徐州市,南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涡阳县,东边为安徽省宿州市,西边为安徽省亳州市及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大鼓的说书艺人们受到淮北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烙印的地方艺术特征。

淮北大鼓属于曲艺说唱类艺术,“主要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题口溜形式演唱,清末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所演唱……淮北大鼓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3]淮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生活民俗孕育了淮北大鼓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运用淮北平原地方语言特色,渗透着淮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反映着淮北人民的民情、风俗,符合淮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其唱词、念白、唱腔、音韵等艺术形式,是扎根于皖北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是当地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1.2 淮北大鼓的繁荣时期

20世纪下半叶淮北大鼓在当时家喻户晓,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说书艺人,其中有一位被人民群众称作“响蒙城,胜利辛,盖凤台,镇淮南”的卢锡学老先生[4]。从卢锡学老先生当年演出场场爆满的盛况可以看出淮北大鼓的繁荣与普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匮乏,淮北大鼓在皖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淮北及周边地区大街小巷都可以碰到淮北大鼓的演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逛街、散步、庙会、集会等场所也是随处可见。这一时期淮北大鼓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包括:《云台中汉》《三国演义》《东西晋演义》《说唐》《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花木兰扫北》《薛家将》《秦英征西》《杨家将》 《南北宋》《南北和》《呼家将》《三侠五义》《小五义》《大八义》《小八义》《十粒金丹》《再生缘》等。淮北大鼓剧目的创作题材多源自于历史传说或者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不仅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受到淮北地区人民的欢迎。在表演方式上演员可独自表演、自弹自唱,也可由琴师进行伴奏,共同演出。淮北大鼓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对其他艺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曲目被其他鼓曲和二人转吸收、移植。

淮北大鼓自形成发展至今,最繁荣的时期是建国以后,其中有几大特征可证明其繁荣之象。

演出场地多样:不再是随便找个传统的“撂地”当作演出场地,逐渐走上了各种戏剧舞台、电视荧屏、专业的录音棚等演出场地。

作品传播形式多样:作品被制作成唱片、磁带、光盘等各种形式进行传播,在全国各地进行出售,大大推动了淮北大鼓的发展。

传承人开班带徒:淮北大鼓的传承人不仅演唱传统书目,还积极编演新书目,尤其是曹廷虎先生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和提高,常年在苏、鲁、豫、皖及周边省市受邀进行淮北大鼓的演出。他发掘整理淮北大鼓传统曲目、开班带徒,致力于淮北大鼓的传承和艺术研究。曹廷虎先生开班收徒弟,定期免费教授学生学习淮北大鼓。曹先生说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愿意免费教,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跟他一样喜爱上这门艺术。

1.3 传统数字媒体视域下淮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淮北大鼓使用黑胶唱片进行记录传播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据传承人张桂银老师介绍,其第一次录制唱片是在1983年的农历七月一号,录制了两部作品,其中《四十八侠闹淮安》共录制了三集,每集十二张唱片。次年3月,由安徽黄山出版社相继录制了一批磁带录音,记录了《薛刚反唐》《罗元下山》《杨排风大战北国》三部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VCD录像的兴起,淮北大鼓紧跟时代潮流,于1999年录制了一批VCD作品,如《天宝图》《三打国舅府》《韩香子九渡林英》《罗元下山》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销量可观,淮北大鼓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追捧,淮北大鼓的演职人员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均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见表1)。

表1 淮北大鼓的录制变迁

2 新媒体视域下淮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据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先生介绍,现在学习淮北大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能唱淮北大鼓的民间艺人大多都走向了老龄化。据统计,目前现存淮北大鼓民间艺人大约一百余位,其中多数已经超过70周岁,已经无法开展演唱工作,当下还具演唱能力的老艺人仅十余位,且年龄也已年过五旬。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存的淮北大鼓艺人的数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演员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淮北大鼓艺术的传播发展。除此外,目前淮北大鼓传承者大多数为普通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且经济状况较差。现有传承人大多受家庭的影响,表演技艺多为家族传习,从小接受大鼓文化的熏陶,对淮北大鼓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据目前情况来看,非遗事业难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以改善生活,只有极少数得到政府支持和媒体关注的传承人,经济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因此,淮北大鼓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得不到扩充,老龄化现象严重,参与的民众逐渐减少以及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

2.1 新媒体的发展对淮北大鼓的冲击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外各类体裁与形式的音乐流入寻常百姓家,民众的审美需求逐渐发生了变化,流行音乐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音乐。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获取音乐的成本变得更低,途径更为广泛。”[5]该时期,淮北大鼓在淮北地区经传承人张桂银的推广发展,具有较高的声誉,张桂银通过将自己创作并演唱的淮北大鼓作品,由唱片公司出版发行进入市场,获得了很高的销量。近年来,由于新兴数字媒体的普及,淮北大鼓的音像制品失去了往日的畅销局面。盗版视频流传于各种不同的网站或视频App,作品的版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造成了出版商出版的产品无路可销的局面。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革新颠覆了普通人文化生活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淮北大鼓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然而各大视频网站里播放的是时下流行的明星、歌星等艺人参演的节目,却很少有视频网站专门地播放地方戏曲艺术节目。淮北大鼓受众群体减少、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近年来,国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淮北大鼓的现状仍然略显落寞与衰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北地区,观看淮北大鼓的演出是人民群众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常态。“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具体表现为各种网络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包括光纤通信网、图文电视、互联网、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6]现如今,在接受外来文化和当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年轻群体更加倾向于现代的、流行的和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淮北大鼓说唱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淮北大鼓缺乏专业的艺术家和专门的艺术院校开展教学,所以一般都采用“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传承,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传承者数量不足的问题,阻碍了淮北大鼓的传承和再生。

2.2 新媒体视域下淮北大鼓的与时俱进

从历史渊源来看,淮北大鼓是在中国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传统曲艺艺术基础上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指的是由普通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境、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7]由于淮北大鼓源自于民间,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还伴随着清新的乡土风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淮北大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与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得益于淮北大鼓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格与自我创新与突破的创新精神。只是处于当今信息网络时代,受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这一曲艺说唱艺术后继乏人,艺人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淮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也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文化特征——喜欢听的人多,愿意演的人和会演的艺人越来越少,这一特殊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与反思。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重视,淮北大鼓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专家学者们通过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努力,借助各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淮北大鼓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传承人通过对传统曲目的演出实践,对淮北大鼓艺术的创新与改革,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编排新的演出剧目,给淮北大鼓注入了新时代的生命力。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为宣传新冠病毒预防创作了《严防疾病保平安》,为支援武汉的白衣战士助威创作了《白衣战士要出征》两首新剧目,由张桂银老先生演唱,在文艺亳州公众号进行推广,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3 淮北大鼓的传承

3.1 依托互联网平台,与时俱进扩大社会影响力

淮北大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繁荣与今下的没落,尽管相关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窘境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人际传播越来越呈现出种类的多样化、程序的繁杂化及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特征。”[8]新兴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依托互联网的推广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淮北大鼓的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张桂银老师近些年为了淮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品,并且在一些新型的网络平台上注册了自己的账号抖音:搜索“安徽大鼓传承人,张桂银演唱!”获赞8079、关注294、粉丝2463;快手:搜索“民间艺人张桂银”粉丝2.6万、1078关注、作品181部。

淮北大鼓作为地方曲艺艺术,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与时俱进服务于地方音乐文化发展。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北大鼓”第一时间创作了《严防疾病保平安》,于1月29日在文艺亳州公众号上进行推广;创作了《白衣战士要出征》,于2月1日在同一公众号上推广。两部作品及时、准确地宣传了疫情期间需要注意的防护措施,同时歌颂了医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大大提高了淮北大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淮北大鼓在疫情期间,民间艺人通过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创作出反映当代生活的新作品,增加其在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推广宣传效果。淮北大鼓通过多媒体平台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保留特有艺术风格的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其他大鼓的优点,逐渐探索出一条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其发展的新路径。

3.2 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造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在地方高校开设讲座与课程。淮北市地方院校是淮北师范大学,周边相邻的地区有亳州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宿州学院等多所高校,可以在这些学校中开设《淮北大鼓》课程供高校在校学生学习。2019年亳州学院音乐系先后邀请了“二夹弦”传承人付红伟、亳州“大班会”部分演职人员、蒙城县“清音戏”传承人陆彩侠进行专场讲座,通过讲座亳州学院音乐系师生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开设讲座与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授课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讲座能够让高校学生认识与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艺术大致的样貌和情况,并不能掌握这些艺术的演唱、演奏等技能,只有掌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唱、演奏技能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去传承这门文化艺术。

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培养非遗传承人。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开设相应的课程培养优秀的传承人,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常态,将其引进地方高校,并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对民俗艺术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9]“而区域非遗与当地高校的结合,也能够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的宗旨与理念,对实现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对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10]2010年11月16日,安徽省宿州学院"泗州戏学院"计划开设泗州戏本科班,培养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人才,2011年挂牌,2012年开始招生。每年宿州学院聘请泗州戏传承人进行授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地方高校开展教学工作,提升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地方政府机构的管理资金不足与人才匮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最为普遍的困难,有些机构部门“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与非遗项目的管理者、申报者与文化持有者、研究人员不是同一群体,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有很大关系[11]。通过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将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合作办学,能够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认可度和责任感,地方高校融入非遗课程,能够融入新鲜的学术氛围,二者相互融合、借鉴能够真正地推动淮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

与地方音乐培训机构合作,打造地方音乐文化特色。“某一民间艺术之所以被选中进行打造,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经济效益及声誉,至少在打造和包装之初,包装者和被包装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利益以及名誉最大化。”[12]西方打击类乐器——爵士鼓(架子鼓),近些年被社会中的音乐机构选中并进行打造,备受家长与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为其机构获得了利益与声誉,全国各地业余音乐培训机构开设及推广爵士鼓课程,逐渐成功地掀起了学习爵士鼓的热潮。淮北大鼓虽已成功申报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没有在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开设此类课程来进行招生与宣传。因此,皖北地方的少儿拜师学习淮北大鼓技艺者越来越少,逐渐脱离教育传承的纽带,离开教育的文化艺术必定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随着地方经济与地方文化的蓬勃发展,古筝尚可与钢琴在器乐教学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淮北大鼓也应在地方音乐培训机构进行宣传招生,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推广和传承的重要推动作用。

地方音乐培训机构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授淮北大鼓,会让更多的少儿及青少年增加对淮北大鼓民间艺术的认知度与熟识度。青少年通过对淮北大鼓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淮北大鼓颇具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价值,对保护文化生态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淮北大鼓得到推广与传承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地方文化旅游和国内外文化交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北大鼓作为最具淮北地域特色而又没被开发的原生态 “土特产”,是值得珍惜的一种珍稀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属于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与提高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推动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助力作用也是历史赋予淮北大鼓的地方使命。

4 结论

淮北大鼓处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在多种文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落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并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何其困难。因此,淮北大鼓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创造性吸收其他文艺形式元素来丰富自身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增加其曝光度和知名度,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淮北大鼓源自民间,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为活跃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远至三皇五帝,近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包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书目中褒扬忠臣良将,歌颂英雄豪杰,鞭挞奸臣贼子,善恶分明,人们借助听书,在娱乐中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借鉴历史。因此,淮北大鼓不但有艺术价值、娱乐价值,而且有强大的宣传作用,有必要挖掘与整理这些经典曲目,对淮北大鼓开展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其育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淮北大鼓艺术
大鼓里有什么
纸的艺术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淮北夏玉米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