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策略

2022-01-25 12:22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木棒长度笔者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 陈 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以及守旧思想的影响,将书本中的现成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更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授课方式虽然让学生记住了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一、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其学习深度。究其根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问题、错题等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反思,教师则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价值,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而且对于数学问题和知识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再是被动接受他人的观点,这可以显著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与此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明确提出的要求,意味着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落实教学任务,满足教学需求必须采取的措施。

第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在传统数学课上,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投喂”知识,虽然记住了数学公式、定理、概念以及解题步骤等知识,但是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其学习体验,无论最终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换言之,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重点强调过程,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与技巧,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位,提供学生思考机会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必须让他们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中,这需要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或者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局面,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给他们营造有利于思考的氛围,通过提问、游戏等各种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这是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基础与根本。在传统数学课上,教师习惯性地去讲,习惯性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这是学生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的主要原因。在指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数学课上,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多问学生为什么。比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或周长公式时,教师不要直接分解公式,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计算周长、面积,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去计算周长或面积,用“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的?”“为什么要这样去计算呢?”这类教学语言代替过去的“这道题应该这样去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类话语,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与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清楚地知道厘米、分米、米等单位的概念,也能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方法,但是没有形成内在的意识,比如在遇到“一层楼高30 ”这样的问题时,在空白地方填上“米”甚至“厘米”这样的单位。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没有真正内化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类错误,笔者在指导他们学习长度单位时启发他们:“同学们,假如我们要测量这个教室的长度和宽度,但是我们又没有尺子等工具,应该如何获得数据呢?”经过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数地上的地砖,然后将横向上地砖的长度和竖向上地砖的长度加在一起就知道了教室的长和宽。”“你的主意真棒,想到用砖块去计算长度,但是我们没有尺子,一块砖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也不知道啊?”这时候又有学生说道:“可以用手去测量,我们的手指张开后,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10厘米,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量出地砖的长度与宽度。”话音刚落,又有学生抢答:“也可以通过量步数的方式去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我们走路的时候两脚中间的长度是50厘米,可以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算出一共有多少步,然后再乘以50厘米,这样就知道了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兴致非常高。结合学生的答案,笔者给他们讲解了估算长度的方法,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关于长度测量的问题时,学会对照参考物去思考,比如问桌子的高度是多少,可以用自己的身高去估算,同样问一层楼的高度是多少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身高去估算,这样就不会再出现“一层楼高30厘米”或“一层楼高30米”这样的低级错误。问操场的长度是多少时,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可以步行测量。在数学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他们在笔者的指导下一步步思考,最终将长度单位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相较于传统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对知识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且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利用问题进行启发,提升学生思考准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是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有效整合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学生思考准度。在笔者看来,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能动性,教师应尽量对问题进行趣味化和生活化处理。

例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摆小木棒。每个学生手上有提前准备好的20根小木棒,笔者先让他们用这20根小木棒摆三角形,看看能摆多少个三角形以及还剩下多少根木棒,学生摆完后给出答案:“能摆6个三角形,剩下两根木棒。”“那如果用19根木棒摆正方形呢?”学生在操作后再次给出答案:“能摆4个正方形,剩下3根小木棒。”“那你们能不能用前面学到的除法将这两个分配的过程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学生在思考后均列出了“20÷3=”“19÷4=”这两个式子,但是因为有余数不知道怎样去表示。笔者由此引入正题,指导学生用“省略号+数字”的方法表示余数。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向学生追问:“你们结合操作过程思考一下,余数有哪些特点?”学生根据“剩下的木棒不够摆三角形和正方形”这一点提出这样的猜测:“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最后,笔者带领学生证实猜测的正确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三)充分利用数学错题,拓展学生思考深度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思路和计算错误在所难免,这也是用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契机。从某种程度上说,错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短板暴露出来,而教师要做的是进行疏通,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这对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以此为载体拓展他们的思考深度。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考宽度

小学生年龄小,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活泼好动等特点,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走神,导致学习效率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分发提前准备好的易拉罐,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易拉罐进行拆解,根据拆解的结果计算易拉罐使用的铁皮面积。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分解易拉罐,发现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然后根据前面学习的圆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圆柱体表面积。看到他们的答案后,笔者让学生再认真观察被拆解的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1)两个圆的面积是完全一样的;(2)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周长,而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高。有了这样的发现后,笔者让他们进一步思考,推导出圆柱体的面积公式,然后再套用公式计算易拉罐的表面积,看是否与事先计算的结果一致。最终,学生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公式是“S=2πr(r+h)”,并通过计算结果得到证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五)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小组合作探究是深受师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摆脱了教师的束缚。换言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小组合作探究是团体式学习,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身观点,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他们不再焦虑、紧张,相反能够拥有轻松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时候比较片面,只能看到其中某一点,很难纵观全局,这也是小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错的原因之一。而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扭转这一局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在观察事物尤其是分析问题时,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路,这些不同的观点或想法汇聚在一起,能够打开每一个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他们在今后分析问题时不会受困于某一点,所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显著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对于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常见的“一题多解”类型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此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关于路程问题的数学题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存在思维定式的问题,不懂得变通,所以正确率偏低。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将其与同组成员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比如,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某施工单位准备修一条长度为120米的马路,已知修了这条路的20%,一共花费了5天的时间。假如一直按照这样的进度,修完整条马路需要多少天?”然后让各小组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对于这道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给出的解题步骤也是不一样的。如某一个五人小组中给出了五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两个学生是站在“工作量÷工作时间”的角度去思考的,列出式子分别为“120÷(120×20%÷5)-5”“(120-120×20%)÷(120×20%÷5)”;有三个学生是站在“分数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的,列出的式子分别为“1÷(20%÷5)-5”“(1-20%)÷(20%÷5)”“5÷20%-5”。结合该小组给出的五种解题方法,笔者让他们讨论哪种解题方法最佳,从而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意识,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作为一项必须落实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问题进行启发,利用错题进行引导。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思考准度,拓展思考深度和宽度,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使数学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木棒长度笔者
挑木棒
老师,别走……
1米的长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挑小木棒(节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
能量几个长度
不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