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新用“心”织就健康梦

2022-01-26 19:55杨岑杜巍巍
大众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房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

杨岑 杜巍巍

黄从新,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全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他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推动者和领路人,引领中国心脏介入治疗进入黄金时代;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追梦人,年过七旬仍躬耕不辍,为湖北“323”攻坚工程贡献智慧。40余年来,患者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是他毕生追求的最美妙旋律。他就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黄从新。

如今,为完成自己医疗生涯的“最后一个梦”——织就湖北省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网”,黄从新仍不辞辛苦地带领着团队,奔跑在荆楚大地上。

听“心音”只为一声声沉稳的心跳

“叮铃铃……”清晨的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了家在湖北宜城,尚在睡梦中的李先生。电话那头,是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湖北省心电大数据中心”医生石少波:“远程心电监护警示,您已发生较为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请速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万幸,经数据中心医生的提醒和当地医院的及时诊治,李先生摆脱了心脏性猝死的危险。

这是黄从新教授牵头承担的“基于大数据的可穿戴心电监护和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项目造福心血管病患者的众多场景之一。4年多来,该项目已经累计筛查出超过10000名患者,并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在监护仪上看到规律起伏的波浪线,从听诊器中听到一声声沉稳的心跳,这些,对每位心内科医生来说都是毕生追求。

“疫情之前,我的每个专家门诊都会限号15个,就是為了能有充分的时间‘视触叩听。”听,就是听诊。黄从新认为,对心内科医生来说,听诊器就像一支枪对一名战士一样重要。即使心电图、X线、超声、CT等检查已经很普及,但听诊这项基本功仍然不可取代。听诊可以对窦性心律不齐、早搏、心房颤动等症状做出诊断,而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老年人的心瓣膜病,也都可以在听诊中察觉到杂音,再根据杂音判断产生的部位、性质及杂音的级别。

2019年年底,在黄从新的发起下,来自全国的599名心内科医生一起做了件十分“拉风”而有意义的事情。大家手拿听诊器,成功挑战“世界最长听诊队列”吉尼斯纪录。这次不同寻常的活动,只为呼吁临床医生,在用好现代化诊疗设备的同时,还要练好听诊这项传统而不过时的基本功。

从医40多年,成功救治过数以万计的病患,黄从新却对早年接触过的一位病患始终难以释怀。20世纪80年代,他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曾接诊过一个14岁的男孩。男孩的妈妈说,孩子有时好好上着课,会突然溜到桌子下面,但过一会儿又能自己爬起来。黄从新当即判断,这应该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并通过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了他的这一想法。然而,面对一个要花费十几万元、用来除颤的起搏器,男孩的家长却实在无能为力。

出院时,黄从新叮嘱男孩的妈妈,每周一定要给他发来一份男孩的心电图。就这样,在收到3个星期的心电图后,黄从新却迟迟没有等来男孩的最新消息。原来,男孩在几天前的一个夜晚已经离开……

此事,对从医不久的黄从新来说,就像一块郁结在心中的石头。但这也让他暗下决心,此生要在心律失常领域,跟病魔死磕到底。

平“心率”攻克心律失常治疗难关

黄从新回忆,他刚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时,正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探索阶段。他从有限的国外文献报道中发现,已有国外学者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很好。但具体的过程和方法,文章并未提及。为了尽快破解难题,在李庚山教授的指导下,黄从新和团队成员开始没日没夜地从事研究工作。他们先是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获得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万事开头难,在那段拓荒岁月里,因为长期从事介入治疗要接受射线的照射,我的白血球变异率高达27%。”但黄从新笑着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想起来心中都是满满的幸福。

随后的日子,黄从新和全国的心电生理学家一道,不断总结经验,使得这类手术日臻成熟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手术时间已经缩短到不到1小时,手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成为心内科介入治疗的常规手术之一。

这以后,黄从新又开始了一项新的长征:攻克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难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面对这个可能无解的难题,黄从新带领团队从最细微的研究开始做起,从房颤的结构重构、神经重构、电重构等方面阐述了房颤发生的机制。根据这一重要发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改进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方法,使手术的即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上万名房颤患者从中获益。

在房颤导管消融的推广上,黄从新更是呕心沥血。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有关房颤的研究文章,撰写了17篇述评,组织了5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制定了6项“专家共识”,举办了14次国际论坛……为普及、推广经导管射频消融房颤这一治疗策略,他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治“心病”让先进的技术人人可及

“让所有中国人,包括最穷苦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这是黄从新的信条和人生追求。

他清楚地记得,1999年8月,他带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223位专家“那是个家徒四壁的人家,全家人都积贫积病,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我用听诊器听到女孩胸前‘呼噜呼噜杂音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重走长征路”,来到革命老区红安,冒着酷暑坚持跋涉20公里路,为老区人民健康服务的情景。

“那是个家徒四壁的人家,全家人都积贫积病,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我用听诊器听到女孩胸前‘呼噜呼噜杂音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没想到为共和国贡献如此之大的革命老区,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却如此落后……”回忆起这一段,黄从新感慨良多。

在国家大力实施新医改的背景下,时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的黄从新推动医院在湖北省内,率先实施了组建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组建武汉城市圈医疗服务俱乐部,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市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创新举措。这一系列的举措,推动了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成果共享,全面提升了县市级医院的综合水平,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大医院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1年6月,黃从新再次带队来到红安。这次,他带来了全国房颤中心联盟的顶尖专家。除了开展义诊、房颤免费筛查,还和基层医生一道,构筑心房颤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长城。在全国专家的扶持下,红安县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医院,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作为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领军专家,黄从新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的提升。这样的提升不是局限在少数几家医院,而是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从2017年开始,他带领各省级联盟面向全社会普及房颤防治知识,铺就“房颤防治网”,有效提升了我国房颤的治疗率与公众知晓率,建立起房颤分级诊疗体系。4年来,全国406家房颤中心通过认证,收录了178万名患者的诊疗大数据,精准分析中国的房颤防治工作并提出了“中国方案”。

圆“心愿”探索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网”

“‘一张健康网,一生健康情!这可能是我这一生在医疗战线做的最后一个梦了。如果能实现,湖北模式有望成为全国模式、未来医疗的模式。”2021年4月,黄从新担任湖北省“323”攻坚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治专家组组长,牵头湖北省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网的铺就。

他向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提出设想:“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能不能以心血管疾病为试点,探索出一个集‘防筛管治研全程管理,并可有效复制的湖北模式?”在他的建议下,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决定在汉川、钟祥、十堰郧阳、枝江和潜江5个地区施行“323”攻坚行动试点。

“我们要把有限的卫生资源,真正用在救治患者的刀刃上。”谈起目前自己正在追的梦,黄从新这样描述道:“我们从基层患者身上获取信息流,从信息中心传向诊疗中心,然后由专家在平台上进行诊断和开方,之后诊疗中心发出相应的服务流,最后将处方和药物送到患者手上,从信息流到服务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两个月后,黄从新冒着高温天气,带领专家团队,来到5个试点县市搞调研、办培训、作指导。“看着黄教授趴在村卫生室的桌子上查看电脑的样子,我们既心疼,又感动。”湖北潜江市中心医院医务部部长何安仁,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黄从新时的情景。原本何安仁还担心“323”行动是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会让乡镇基层卫生工作者听起来一头雾水。但没想到,黄教授讲完,大家都明白了,也知道下一步具体该怎么做了。

如今,黄从新这位年过七旬的“追梦人”,仍奔跑在荆楚大地上,聚焦基层基础性疾病防治的难点、痛点、堵点,围绕心脑血管病打造三大体系,为实现从健康教育、高危筛查、智能预警、居家监测、专病随访,到分级诊疗的全程防治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而努力着。

猜你喜欢
房颤武汉大学心血管病
校训展示墙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你知道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吗?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
房颤6误区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预防房颤有九“招”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
武大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