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探析△

2022-01-28 13:29高艺宁邓秀兰王町囡钟相根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高艺宁,邓秀兰,王町囡,钟相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秦汉时期各医药学家归纳整理当时药物治疗经验成果的专著,记载了大量朴实有效的药物治疗经验,是秦汉药物治疗精华之作,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2]。《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诸多治“湿”药物,本文通过对《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可知,《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治疗与“湿”相关的疾病用药共52 种,对这些药物的四气五味属性、功效、古今应用异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探索湿病药物的应用规律。

1 湿病探析

“湿”原本是指大自然中多雨的气候或土地水分含量过大的状态,通过不断探索与归纳,总结出有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湿相关[3]。“湿”作为致病因素被引入中医学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4],该书记载了婴儿索痉是因“久居湿地”所致,且记录了运用温熨法治疗此疾病。此法为将温热的盐土从头部开始向下依次温熨于手足等患处的外治法。随后,在《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与《金匮要略》中,将“湿”作为六邪之一,详述其生理与病理特性、好发部位,并将药物治疗法记载下来,如《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运用秦艽五分、附子一枚治疗湿痹手足肿[5];《金匮要略》中运用泽泻汤等方剂治疗湿病[6]174。可见先民对湿病的症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提供了具有较为完整的方药剂量、方剂配比的药物治疗。《金匮要略》中首次定义了狭义的“湿病”,认为湿病是外感湿邪(多兼夹风邪、寒邪),侵袭人体,脾脏喜燥恶湿,湿泻侵袭人体时易内侵袭脾脏,湿泻易流注关节,损伤肌表关节。广义的湿病是指由于外感湿邪侵袭人体致使患病,或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衡而导致的湿邪代谢异常,体内湿邪潴留的疾病。在《金匮要略》中包括狐惑病、暍病、历节、肾着、小便不利、黄汗、黄疸、吐血、下血、下利、浸淫疮、转筋、妊娠腹痛、妊娠水肿、妊娠小便难、妊娠胎动不安、产后下利、妇人带下、妇人腹痛、阴疮、脚气等20余种[6]32-41。

《神农本草经》中“湿”字共出现63 处,其含义与药物功效相关的主要涉及2 类:其一为风湿、寒湿、风湿痹、寒湿痹、湿痿痹、筋骨湿痹等与狭义湿病相关的证候,其二为湿痒、阴下湿痒等与广义湿病相关的证候。以上2 类主要以人体体表、关节及下肢等症状为主,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狭义湿病的定义及广义湿病的论述十分接近。据此可见,《神农本草经》中治“湿”药物功效的总结与探索为后世医家对湿病的方药运用提供了药物治疗学的实践基础。

2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记载

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治疗“湿”相关疾病的药物有52 种(以《神农本草经》[7]中记载的药物功效中出现“湿”字为筛选标准),具体为白石英、菖蒲、鞠华、天门冬、术、牛膝、车前子、薏苡仁、泽泻、细辛、奄闾子、漏芦、茜根、蛇床子、茵陈、石龙刍、薇衔、青蘘、姑活、别羁、柏实、酸枣、干漆、杜仲、木兰、龟甲、蠡鱼、葡萄、鸡头实、慈石、干姜、枲耳实、蠡实、秦艽、狗脊、石龙芮、白鲜皮、萆薢、马先蒿、王孙、假苏、吴茱萸、秦皮、山茱萸、大豆黄卷、乌头、天雄、茵芋、夏枯草、蜀菽、蔓椒、麋脂。

《神农本草经·序录》记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可知在《神农本草经》中上品、中品药物多具备调养性命、益气、补虚的功能,而下品药则多以攻伐邪气、积聚为主。《神农本草经》中所载治“湿”药物从分布来看,上品23 种、中品19 种、下品10 种,以上品、中品居多;而从药物种类来看,玉石类药物2 种、草类药物34 种、木类药物11 种、虫兽类药物2 种、蔬菜类药物2种、谷类药物1种,以草木类药物为主(表1)。湿邪为病,多夹杂来势迅猛的寒邪、风邪,《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中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8]302,又因其发病初起较为隐秘,易被忽视,病程缠绵,因此多用上、中品药物以防过度损伤人体正气。

表1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分类种

3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药性分析

对《神农本草经》中52 种治“湿”药物的四气五味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四气来看,药物以平、寒(或微寒)、温(或微温)为多见(表2),从五味来看,药物以辛、甘、苦为多见,其中以苦平、辛温最为多见,其次是苦寒、甘寒的药物。

表2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之药性分析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8]214又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在泉,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佐以甘苦,以苦发之”[8]708、“辛甘发散为阳……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8]744可知,辛味药可宣散气机以发散水气,甘味药可缓脾以助水气发散,苦味药入脾脏可起到燥湿之用。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8]743脾脏为土脏,喜燥且恶湿,使用辛、甘、苦味药治疗湿邪的观点与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则观点一致。张仲景使用“微汗法”来治疗湿病,采用辛温类药物达到散、行之功效,既攻邪外出,又行气活血,用能缓、和的药物来调和诸药、缓急补虚。《金匮要略》中记录的湿病多见于人体体表,可见关节处拘挛疼痛,运用甘味药可以缓急止痛。

4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之主治病症分析

对《神农本草经》52 种治“湿”药物的治疗病证进行归纳分析,其中明确提出治疗“湿痹”的药物有48 种,包括白石英、菖蒲、鞠华、天门冬、术、牛膝、车前子、薏苡仁、泽泻、细辛、奄闾子、漏芦、茜根、蛇床子、薇衔、青蘘、姑活、别羁、柏实、酸枣、干漆、龟甲、蠡鱼、葡萄、鸡头实、慈石、干姜、枲耳实、蠡实、秦艽、狗脊、石龙芮、白鲜皮、萆薢、马先蒿、王孙、假苏、吴茱萸、秦皮、山茱萸、大豆黄卷、乌头、天雄、茵芋、夏枯草、蜀菽、蔓椒、麋脂;明确提出主治与关节、四肢相关的药物有20 种,包括牛膝、薏苡仁、细辛、蛇床子、别羁、酸枣、干漆、龟甲、慈石、枲耳实、秦艽、狗脊、石龙芮、萆薢、王孙、大豆黄卷、茵芋、夏枯草、蜀菽、蔓椒;明确提出主治与肌表相关的药物有5 种,包括鞠华、术、白鲜皮、蜀菽、麋脂;在祛除湿邪外还兼祛除风邪、寒邪的药物有38 种,包括白石英、菖蒲、鞠华、天门冬、术、牛膝、薏苡仁、泽泻、细辛、奄闾子、茜根、茵陈、石龙刍、薇衔、青蘘、姑活、别羁、干漆、慈石、干姜、枲耳实、蠡实、秦艽、狗脊、石龙芮、白鲜皮、萆薢、马先蒿、王孙、吴茱萸、秦皮、山茱萸、乌头、天雄、茵芋、蜀菽、蔓椒、麋脂;治疗身肿的药物有3 种,包括蠡鱼、夏枯草、麋脂;治疗身重的药物有2 种,包括别羁、龟甲;治疗湿邪阴痒的药物有3 种,包括蛇床子、白鲜皮、杜仲;兼治发黄的药物有4 种,包括术、茜根、茵陈、白鲜皮;兼治历节的药物有4 种,包括薇衔、天雄、蔓椒、别羁。张仲景[6]32在《金匮要略》中曾明确提出“湿流关节”“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并在湿病篇记录6 方,包含“脉浮,身重”“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等脉证,并在历节篇中记录了湿阻病久所致“身体尪羸、独足重大、脚肿如脱”的历节病。由此可知,张仲景曾运用药物治疗湿病的理论与《神农本草经》所述理论一致。通过对《神农本草经》中治“湿”药物的功效分析,可见众多医家对湿病的成因、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与重症处理的总结。

5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之古今应用流变分析

对《神农本草经》52 种治“湿”药物进梳理总结,至今仍沿用于治“湿”的药物有29 种(纳入标准:载入《中药学》[9]),所涉药物功效13 种,包含汗、和、温、清、补诸法,以化湿药和温里药最为常见(表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以化湿药与解表药配伍,并行表里之湿邪,或以温里药振奋阳气、温化湿邪,均为治疗湿病的主要方法。

表3 《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之“今用”归纳

现代已不再沿用于治“湿”的药物有23 种:白石英、鞠华、石龙芮、奄闾子、石龙刍、青囊、薇衔、葈耳实、蠡实、王孙、马先蒿、天雄、茵芋、姑活、别羁、柏实、干漆、木兰、蔓椒、鳢鱼、麋脂、酸枣、葡萄。这些药物未能沿用至今,部分由于一些药物的药用部位有所变化,如酸枣,《神农本草经》载其“味酸辛,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7]222,而现代临床应用则仅以酸枣仁(酸枣的种子)入药,其功效亦发生改变;部分药物其药物来源丧失,如麋脂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捕猎,汉代末年近乎绝种,于1985 年英国回赠中国后被列为珍稀动物而无法继续药用[10]214-240。

6 分析与讨论

《神农本草经》对湿病的研究认识仍属于初期阶段,在早期的非医文献及医学典籍中尚未形成十分完整的湿病诊疗体系,直到东汉末年,张仲景[6]32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首次定义狭义湿病:“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并系统地论述了湿病的“病脉证治”,详述其“辨病-平脉-析证-定治”之诊疗全过程[11]。然而,不论其中所论湿病的病名、病因、症状还是湿病的遣方用药法则,都与《神农本草经》中治“湿”药物应用的记载颇为相通,现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将《神农本草经》中治“湿”药物应用特色详述如下。

6.1 脾苦湿,苦以燥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

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及升清降浊,具有“喜燥恶湿”的特点。在生理状态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调节人体内的燥湿平衡。在病理状态下,同气相求,脾恶湿,易感湿邪,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概括性地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8]743,可见湿邪之病位在脏为脾。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8]214,论述了脾易受湿邪为困,可以苦味药燥湿运脾的应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8]670,明确提出太阴湿土太过时,可以苦热之品食之。张元素[12]《医学启源》进一步提出:“脾胃:味甘补;气温热补,寒凉泻”“苦寒泻湿热”,可知苦寒可泻湿热,苦温可泻寒湿。《神农本草经》治疗湿病药物中苦味药共计22味,其中苦平药物11味、苦寒7味、苦温4味,是“脾苦湿,苦以燥之”的药物应用体现。

脾为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金匮要略心典》记载:“中湿者,亦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为关节疼烦,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13]18“土德不及”即土气不胜、中焦脾土化湿不利而致湿胜于内。“土德不及”则其人素日湿盛于内,客邪外至,内外相引,表里合湿而发为湿病。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土德和厚,故欲缓。病,则失中和之气矣。”[8]217可知甘味药可促进脾气健运以化湿邪。《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中甘味药共计13 味,其中有甘平药物5 味、甘寒5 味、甘温3 味,是以甘味药缓脾以治疗湿病的具体应用。

脾主运化,若湿邪困脾,则影响脾运化之功能,并进一步导致水液代谢障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辛甘发散为阳”[8]708,提示辛味药的特点是发散。《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记载:“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6]34,指出了治疗湿病应采用“微汗法”,使湿邪缓缓排出体外。《金匮要略心典》记载:“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13]20因此,应选用辛味药发汗解表,因势利导,发汗解表兼化湿浊,微有汗而湿邪渐从汗解。《神农本草经》治疗湿病药物中辛味药共计13 味,其中有辛平药物1 味、辛寒2 味、辛温10 味,是以辛味药发散之功效来治疗湿病的临床实践。

6.2 湿易兼他邪,病症复杂,入血分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记载:“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8]277土具有生长、承载万物的作用。湿气属脾土,湿气有易夹杂其他外感邪气的特点。而“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湿邪夹杂的邪气与当时的时令节气相关。《神农本草经》中所载治“湿”药物祛除湿邪外还兼祛除风邪、寒邪的药物共38 种,约占湿病药物总数的75%。其中明确提出祛除湿邪外还祛风邪的药物有33 种,其所涉及与风邪相关病证有风湿、风寒、风痹、风湿痹、风寒湿痹;明确提出祛除湿邪外还祛寒邪的药物有33种,其中涉及与寒邪相关的病证有寒、寒湿、风寒湿、寒热、寒痛。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阐释了外感邪气致病的不同特点:“……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6]21,提出“湿流关节”所涉及的关节、四肢病变为湿邪在人体最易侵袭的部位。在《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中,其功效与关节、四肢相关的药物有20 种,其所涉及症状主要有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四肢疼酸、四肢重弱、腰脊膝痛,肢节中痛不可持物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不食,皮顽肉苛,筋脉不利”[8]619,《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记载:“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8]505,湿病多见湿邪外袭体表皮肤的症状。《神农本草经》治“湿”药物中可以治疗与肌表相关症状的药物有5 个,其症状描述主要有皮肤死肌、湿痹死肌。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见治疗因湿注下焦所导致的阴痒等药物3 种、治疗因湿困体表而致身重的药物2种及兼治历节的药物4种。据此可知,湿病病证复杂,除了其内在脏腑病位主要在脾外,还涉及皮肤、四肢、下阴部等外在体表病变。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6]224若湿邪在里,缠绵难愈,稽留日久,易于化热,如《伤寒论》记载:“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14]说明“瘀热在里”为发黄之病机,从医理来看,湿热邪气只郁阻气机,而血分充实无邪,不受其影响,则发为一般的湿热病,不会发黄。只有当湿热之邪不但郁阻气机,同时又有条件伤及血分时才会发黄。《神农本草经》治疗湿病的药物中,有3 种药物治疗发黄,其功效明确记载为“黄疸”。

据此可知,《神农本草经》为后世医家对湿病的分类、湿病的症状及湿病的诊疗奠定了药物学基础。从现代药物分类的统计结果来看,现代临床中常用的29 种药物中最常用的为化湿药和温里药,湿病应以化湿药驱邪为先,但因湿伤阳气、湿邪极易迁延,日久伤及人体正气,应以温阳药缓治其本,警惕治疗湿病时因一味攻伐邪气而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中所涉及的52 种治“湿”药物以辛、苦、甘味最常见,多为辛温、苦平、苦寒、甘寒的性味,《黄帝内经》中疾病的治法常与四气五味、扶正祛邪补虚相结合,两者不谋而合。通过对治“湿”药物功效及应用的探析,归纳出一系列治疗规律:治“湿”52 种药物大多可用于治疗湿痹,对于兼风邪、寒邪的湿痹治疗效果也很出众。有诸多药物明确提出治疗关节、肌表等症状,部分药物同时可治身肿、身重、发黄、阴痒等后世湿病的兼证,并有4 种药物提出在治“湿”基础之上还可以治疗历节。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摘录《神农本草经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