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F 视域下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02-02 02:23王静王小飞
关键词:专业本科治疗学胜任

王静,王小飞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要“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训机制”[1],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高校开展康复治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顺应了国际康复医学发展趋势,遵循了国家对康复人才的政策需求,并结合RCF 探讨了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康复本科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RCF 的内容及研究现状

《康复胜任力架构》(Rehabilitation Competency Framework,RCF)是世界卫生组织基于全民健康覆盖(UHC)的全球胜任力架构(2020)有关健康与康复工作者胜任力的战略方法,根据康复科学与康复服务的情景要求所建立的适用于康复情景的特定胜任力架构[2]。RCF 主要围绕核心价值观与信念将康复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为实践、专业精神、学习与发展、管理与领导力以及研究等五个领域,每一个领域又分别包括胜任力条目、具体活动、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等四个方面,其中部分胜任力与活动又分为四个层次,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熟练程度,即初级熟练程度、中级熟练程度、高级熟练程度和专家级熟练程度。不同角色和不同层次的康复工作者均可利用此架构规划康复人力资源,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康复教育项目和课程体系,开发康复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和执业资格鉴定标准[3]。如,根据准入性原则[4],在本科教育阶段我们可运用RCF 初级熟练程度的胜任力特征设置胜任力目标,逐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在国内的部分学者结合RCF 开展了相关康复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如,《基于ICF 和康复胜任力架构建设物理治疗本科教育》[5]和《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的康复心理学专业人才胜任力研究[6]等文章都借鉴了RCF 的内容,通过对本领域治疗师所需胜任力进行分析与研究来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但现在将RCF 应用于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未深入开展,成为了目前康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理念有待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人们对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或基本看法,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指南,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顺应社会发展热点,寻找适合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将其内涵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推进学科顺利发展,也可响应新时代社会对康复人才培养提出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要求。在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迭代更新,包括医教协同理念[7]、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8]、精准医疗理念[9]和ICF 理念[5]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理念都具有普适性,可以契合大部分康复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加需要有促进其发展的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2.人才培养要求有待完善。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意见》以问题为导向,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目标,也为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目前,我们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其培养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一,从结构上来说,知识体系划分不明显,要求的总体内容较为笼统。部分高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三个模块,但是未对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加以区分。以“知识”模块为例,未将人文素养、康复治疗实践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知识进行细化区分,即无法形成与具体化知识体系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其二,从内容上来说,专业培养要求有效性不足。没有包括康复治疗全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其中“掌握康复基础知识、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等类似的培养要求过于笼统,则难以体现培养要求的具体指向作用。

3.课程建设有待加强。课程是高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包括课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康复治疗学属于医学技术门类,其课程涉及物理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专业课程多为模块设置,如通识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康复基础课程和康复专业课程等模块。目前,我国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医学类、体育类和综合类等三个大类,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体育类高校的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偏向运动损伤和物理治疗,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运动疗法》 《心肺物理治疗》 《运动损伤与康复》 《肌肉骨骼物理治疗》《老年物理治疗》等,课程设置充分融入了自身专业特色。医学类和其他综合类高校在康复治疗专业课程建设方向则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物理治疗学》 《作业治疗学》 《言语治疗学》 《康复工程》等各专业方向。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系统,但各课程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全面具体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三、RCF 视域下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策略

1.以RCF 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随着胜任力的理论研究逐渐趋于成熟,有关康复专业的胜任力人才培养理念也在不断更新。RCF 作为专门为康复工作者服务的理论工具,从“五个领域”系统阐述了康复工作者应具备的本领,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适配程度更高,对提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一,运用RCF 理念,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RCF 理念的优点在于,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可以在具体情景下对RCF 进行修改和应用。同时,RCF 理念也不是孤立的,高校可以将其与不同的教学理念相融合,比如将RCF 理念与ICF 理念相融合,并将其应用在物理治疗专业的人才培养中[5]。高校也应该尽快打破以往传统的、普适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束缚,牢固树立以RCF 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RCF 为主,其他理念为辅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其二,树立RCF 理念,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能力。近些年,各地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如南通理工学院、新乡学院、西南财经天府学院、新疆科技学院等高校都相继备案成立康复治疗学专业。各高校之间的办学能力和水平高低不同,最终会导致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差异。在康复专业毕业人数逐年上涨、康复就业岗位拓展缓慢的背景下,康复医疗环境对康复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RCF 作为适用于所有康复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成果,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康复理念。高校应充分增强忧患意识,以RCF 五个领域的岗位胜任力特征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康复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学生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出充分努力。其三,依托RCF 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各高校应认真研究RCF 的相关内容,掌握专业人才培养重点,着重教学内容改革,围绕RCF 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与信念,严控教学质量、严守人才出口,从实践、专业精神、研究、管理与领导力、学习与发展等各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康复治疗学人才。

2.以RCF 为依据,完善人才培养要求。RCF作为体现康复工作者岗位胜任力的工具,所呈现的胜任力特征均以具体行为形式呈现,对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高校可以根据RCF 的胜任力特征来设置和完善人才培养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康复资源发展自身的康复专业优势方向,充分实现培养具备准入能力的合格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目标。其一,从内容上丰富人才培养要求的内涵。根据准入性原则,RCF 包含初级熟练度、中级熟练度、高级熟练度、专家级熟练度等四个层次的要求,其中初级熟练度要求可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以实践领域为例:实践领域的胜任力与活动共有13 个维度,13 个维度下设44 个条目。44个条目中有13 个条目是任何层次的康复工作者都需具备的基本能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要求时可以RCF 为参考,筛选并编制相关胜任力要求作为人才培养要求,将其运用至康复教学过程中,以达到目标驱动的效果。其二,从结构上重构培养要求的框架。RCF 从实践、专业精神、管理与领导力、学习与发展和研究5 个领域分别阐述了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要求的完善过程中,高校可以改变传统人才要求框架,从结构上将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内容进行拆分或增减,使其分别与这5 个领域相对应,并根据知识体系对总体框架进行细化和完善。其三,从实践上验证人才培养要求的落实。高校可以开展研究调查康复治疗师能力现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要求侧重点,以实践经验反馈理论教学,为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使人才培养要求的制定落地、落实,真正在高校教育阶段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康复治疗师。例如,RCF 从实践领域着重强调了治疗师和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包含的胜任力行为有以患者及其家庭为中心、与患者及其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康复干预措施等(见表1)。

表1 根据RCF 改编设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示例

3.以RCF 为基础,强化课程建设。RCF 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构架,阐述了康复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作为高校康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高校可以对RCF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应整合,将这些知识模块与康复相关课程对应,从而得到以RCF 为框架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见表2)。其中实践维度主要涉及与患者家属沟通、合作及交流相关知识,实施康复干预措施的知识包括评定、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应人体发育与实践技能等相关课程。专业精神维度主要涉及职业操守及道德准则规范知识,对应思想道德基础及四史教育等课程。学习与发展维度主要涉及继续教育发展与职业规划知识,对应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管理与领导力主要涉及团队合作及管理相关知识,对应健康管理的相关课程。研究维度主要涉及与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对应科研写作与伦理学相关课程。这种知识体系的设置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体系内嵌在RCF 的5 个领域之中,不仅为学生课程设置提供思路,也符合康复专业的发展需求,更满足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2 基于RCF 的康复治疗学知识体系及与其相对应的课程示例

目前,国内基于RCF 理论的研究多处于康复领域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绩效评估和康复教育等较宏观的层面,缺乏具体到康复治疗人才培养层面的理论研究。笔者顺应国内针对康复专业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对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现状和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康复胜任力架构》进行了以胜任力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关思考,为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故文中相关课程设置等内容的研究和建议仅为示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康复专业分化的具体情况,对言语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亚专科的人才培养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康复医疗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基础,为我国康复医学教育领域提供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

猜你喜欢
专业本科治疗学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面向机械类专业本科职业应用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常州工学院为例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匈牙利高校钢琴伴奏课程教学初探——以德布勒森大学音乐专业本科为例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专业本科中药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