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音乐教育理论及其中国实践

2022-02-03 06:57凌,蒋
阴山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鲁道夫德福音乐

韩 凌,蒋 婷 婷

(1.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华德福教育由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创立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全球华德福学校已逾千所,其学校遍布全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邀请华德福教育代表出席了联合国教育大会,此后,华德福教育体系不断受到联合国及全球教育界的重视。20世纪末德国人卢安克在我国广西农村开始了华德福教育实践。十余年间,卢安克的教育工作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06年他被央视提名为“感动中国”候选人。同时期,黄晓星和张俐在英国和日本接受华德福教育培训,2004年,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在成都创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所也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华德福学校。2005年,吴蓓在北京开展华德福教育实践。2017年吴蓓在安徽黄田建立青檀学堂,收纳数名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患儿。迄今,全国已有数百所华德福学校,出版相关书籍数十本,在许多康复中心和孤儿院都开设了华德福音乐课程。作为全球非主流教育的代表,华德福教育拥有独立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机制。

华德福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以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智学”“三个七年”为基础,以万物有时、自然主义、立足本土文化为课程设置主要原则,以大主题模式、综合艺术模式、生活化模式为课程设置特点。华德福音乐教育从思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体特点与发展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发展状态与社会的良性运转间的关系为终极关怀,尊重个体差异与身、心、灵平衡发展,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以及温暖互助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广泛链接以及万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虽然华德福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华德福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尊重、对话、共生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尤其是在特殊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华德福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人智学”是华德福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人智学”的任务是探索人的心灵、认识人类本质。工业革命后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的变革中,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在沦陷。很多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精神研究者对基督文明进行反思,寻求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当时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而没有科学可言。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对人的精神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并创立了特别的“精神科学(Spiritual Science)”,称为“人智学(Anthroposophy)”。“人智学”认为人是由身体(body)、心灵(soul)、精神(spirit)三个部分组成,身体是由可见的化学物质构成,人们通过身体观测外部世界,也观测身体自身。心灵是不可见的,但心灵可以产生出三个因子:印象、情感和意志。如同身体是心灵发挥作用的载体,心灵也是精神发挥作用的载体。鲁道夫认为,人的知觉器官是可以发展的,人发展出了新的感知器官或者说高级知觉能力,就能够感知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

(二)社会学基础

华德福音乐课程与鲁道夫创建的“三元社会”(the Threefold Society Order)的社会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鲁道夫理想中的“三元社会”是由政治权利、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构成。其中,政治领域提供公平与正义,经济领域提供物质支持,精神领域提供文化支持。同时,社会尊重个体的发展,个人要履行与人和平合作的义务,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鲁道夫认为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成为推动社会文明、变革和发展的力量。“文化是除政治和文化生活之外,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信仰和生活的表达方式,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目的,而是在表达自我、理想以及价值观时,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活动和形式。”

(三)心理学基础

鲁道夫认为,所谓的艺术教育,只能奠基于真正的关于人类本质的认识上。因此,运用华德福教育理论重点在于关注人类的本质而不提出任何教育计划或建议。“人智学”认为,社会的一切问题根源和发展可能都在人自身,因此要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辨别未来的方向必须深入了解人类“隐含的本质”。就如同一颗植物虽然刚刚发芽,但是他的未来,都已经隐藏在了它的“本质”里。华德福教育理论中对深植于人内心的“隐含的本质”的理解总体上概括为人的“四个组成部分”和“三个七年”发展阶段。

1.人的四个组成部分。华德福教育认为人的四个组成部分为物质性躯体(physical body)、生命体(life body)或称以太体(etheric body)、知觉体或称星芒体、自我意识体(body of ego)。“人智学”认为物质性躯体是不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元素或者化学元素构成,和世界万物一样,是由一些基本元素以不同方式组合、衍生而来。生命力或称以太体,是高于物质性躯体的一种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隐藏在物质性躯体内部,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1]。知觉体或称星芒体,是人和动物所独有的感觉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在外在刺激下能够产生的主体内在过程,反映为各种感觉,比如欢乐、忧伤。在华德福学校的画作中,经常能够看到带着彩色光晕、包裹着人体的卵型彩色包裹体。自我意识体是人类所独有的、通向更高心灵空间的媒介。自我意识体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能够推动或改变人自身的其他几个部分。

2.人的“三个七年”发展理论。鲁道夫认为,人最初的成长分为三个七年,每一个七年都有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个阶段是0至7岁。7岁以前,物理性躯体在不断生长,直到7岁换牙期,恒牙取代了乳牙,代表物理性躯体开始独立工作,以太体生命力也开始了工作。华德福教育认为,7岁以前人接收到的知性理解越少越好,因为那是人无法接受的。这一时期的幼儿以“模仿”实践生命,需要良好的“榜样”。7岁到14岁,这七年是人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这时候的教师要发挥“权威”作用,但这个“权威”不是威胁或者武力相迫,而是让儿童从内心里发出崇敬与爱慕。从14岁到21岁,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了新的内心需求,有能力独自尝试各种生存现象,也可以独立培养兴趣和爱好。他们希望摆脱权威,渴望真实的心灵沟通。

二、华德福音乐教育的课程实践

华德福音乐教育与主流音乐教育相比,无论是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评价机制,都有着独立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准则。华德福音乐教育以“人智学”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人从身体到精神的不同成分,以及身、心、灵不同的成长规律。华德福音乐教育也因此构建了自身的疗愈理论。华德福音乐教育体现了尊重、对话、共生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等实践层面主要体现在大主题课程、综合艺术、因时而教、自然主义、生活化、本土化、考评方式多样化等。

(一)课程设置目标:身、心、灵的平衡、和谐发展

华德福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是以音符等为骨骼、音乐内容为灵魂而组成,相对应的人,也是由外在的骨骼和内在的心灵所组成。所以音乐与人之间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对应关系,华德福音乐教育基于此认为音乐具有和谐身心、平衡疗愈和复原的功能。这一点,和我国中医文化中“五行对应五音”的智慧也有相似的地方。华德福音乐教育是以培养身体康健、精神独立、身心平衡、敬畏自然、爱护他人、尊重日常生活的学生为目标,认为音乐作为人类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对话而产生的结晶,是培养完善孩子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华德福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音乐教学是以人能够全面成长为目标来开展的。在华德福幼儿音乐教育阶段,就是“人智学”认为的第一个七年里,一般不开展乐理等音乐知识的学习。在幼儿阶段,华德福音乐教育通过游戏、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活动等途径展开。选材广泛,有中外儿歌、小乐器演奏,也有原创自编歌曲。华德福音乐教育要求所学作品要贴近孩子生活,特别注重以孩子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所得到的各种感受。一般不会在音乐上做具体要求,比如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注意音准节奏,或者语言语音的准确性,或者要求孩子要如何处理这个作品等。而是从孩子的自我感受和视角出发,注重孩子在音乐中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不会强求孩子从事不懂、不理解、做不到的音乐学习。在歌词方面,教师会注意歌词内容的使用,一般主题除了接近孩子真实生活,也会强调对世界的爱和美好祝福、对自然界的敬畏、对他人和对自我的尊重等,主要强调对外界的真实感知和对自我的准确表达。在第二个七年里,开始慢慢引进音乐知识的学习,但老师会非常注意引导方式,强调“榜样”的作用,而不是其他产生负面作用的方式。老师自己会带头不断学习音乐,与学生共同学习,因此很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比如音高、节奏、五线谱等,会采取画图象、与孩子熟悉的生活进行模拟比对等方式,课堂中大量使用模仿、拟人、比喻等讲述方式。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生活或大自然为视角,来理解音乐中的知识概念,让孩子形成万物一体、共生共长的认知感受。总之,教学在无压力但秩序井然、无灌输但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下展开。目的是使得孩子们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灵的平衡发展,整体和谐成长。

(二)课程设置的三个重要原则:万物有时原则、自然主义教育原则、立足本土文化原则

基于鲁道夫·斯坦纳的“三元社会”理论、“人智学”理论和“三个七年”理论,华德福音乐课程的设置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万物有时原则、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和立足本土文化原则。

华德福教育遵循的“万物有时”原则,是指每一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路程和时间节点,斯坦纳根据人不同年龄成长的不同特点,将人的成长期分为“三个七年”。“三个七年”理论是指人的成长分为从出生到7岁、7岁到14岁、14岁到21岁这三个阶段。在华德福教育看来,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人体现着不同的特质,有着不同的成长特点,同时也就需要不同的教育。华德福音乐教育秉承这一思想,在三个七年里均有不同的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时制宜。比如在第一个七年,更多强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身体的培养。比如《洗手歌》,就是一边洗手,一边演唱与为什么要洗手、如何洗手内容有关的歌曲,曲调也会模拟水流和搓手的声音或节奏;还有哄宝宝睡觉的《午觉歌》,孩子们一听到《午觉歌》就知道该去睡午觉了;还有晨圈,就是在早晨吃过早饭,老师带着孩子来到户外,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一边唱一边转圆圈,既消化食物,运动了身体,也沟通了孩子们的情感,歌曲的内容包括当天的天气、户外的景色。而在第二个七年里,更加强调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丰富各种内心感受。音乐教师自己拥有着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身心和谐、愿景美好的性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精神来感染和引领学生。同时,在第二个七年里,华德福教育强调给予孩子各种丰富的感受,因此,音乐教学中会带着学生聆听、唱、奏各种不同情绪内容的作品;歌词中也会选择感受丰富、充满情感的作品;还带着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更换教室,经常去户外开展音乐课;也强调自制乐器、鼓励原创歌曲,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在第三个七年里学习大量音乐史、作曲知识,以及开展大量的音乐社会实践工作。

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的是强调每一个人都和大自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整体,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话。华德福教育的这一观点和我们中国哲学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非常相近。华德福学校一般都有一个小农场,供孩子们种植和养殖。春天,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唱《播种歌》,一边在农场里播种,一边演唱,内容是表达对小植物美好生命的关爱,期盼种子健康成长;也会在种子种下以后,经常在种子边演奏小乐器作品,期盼种子快乐成长,表达了孩子们和种子一样,是在备受呵护关爱的环境下努力生长。另外,中国的华德福教育还大量运用“节气”这个中国传统农时概念,在每一个节气都举办庆典活动,庆典中都会运用到音乐元素。节气庆典中的音乐大多是原创的,甚至是即兴的,表达了这个节气时节的自然特征以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长状态。音乐元素上采样广泛,有自然界风霜雨雪发出的声音,也有模拟草发芽、花盛开、蜜蜂飞、虫子跳的声音,还有这个时节下人们的典型生活状态发出的声音,比如冬天人们冻得瑟瑟发抖时发出的声音。律动和舞蹈也同样以模拟万物状态为主,比如模拟蜜蜂飞的样态、模拟人们冻得发抖的体态等。自然主义音乐教育是将音乐元素融入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音乐是人类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媒介。

华德福教育在全球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本土优秀文化的吸收,这就是华德福音乐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本土化原则。在传入中国的短短20年里,华德福音乐教育坚持使用汉语母语教学,将很多外文歌词翻译成中文;注重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融入音乐课程中,将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特征运用到音乐元素中;还将中国传统优秀民歌、艺术歌曲、戏曲等元素也吸收到音乐教育内容中。华德福音乐教育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扎根于本土、本民族的文化,有归属、有力量、有未来。

(三)课程模式设置的三个特点:大主题模式、综合艺术模式、生活化模式

大主题教育是众多学科围绕同一主题展开教育教学的形式,综合艺术教育是众多艺术学科共同开展教学工作的形式,生活化教育是将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但无论是大主题教育、综合艺术教育还是生活化教育,都是以共融共生、整体学习、整体发展为出发点,防止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割裂,防止学习与生活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培养学生整体认知、多视角思考和多方面整体平衡发展为目标。

大主题式教学,是指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不是各自独立成体系纵向结构安排教学,而是多学科横向排布,统一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的模式。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学科,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同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从多个知识角度来整体学习一个内容,避开课程之间的割裂。比如春天到了,课程安排是两个教学周来认识春天。那么语文课会选取有关于春天的诗歌、散文等来学习;数学课会带领孩子测量植物生长的速度或者计算春天每天白昼时长变化;英语课会阅读关于春天的英文诗歌或者文章;音乐课会带孩子去户外亲身感受春天的温暖阳光,学唱或者演奏有关春天主题的音乐作品;美术课会让孩子户外写生,绘画春天的花朵等。

综合艺术教育是指将演唱、演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即兴表演等内容有机结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华德福音乐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边唱边跳,或者边唱边演等,也会鼓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即兴创作。比如在“晨圈”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户外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一边唱歌一边诵读一边转圆圈;在“音语舞”课上,在有音乐伴奏的环境下,有些同学朗读故事或者诗歌,其他同学跟着音乐一边唱歌,一边随音乐展开律动;在节日庆典活动中,比如秋分节气到了,孩子们可以一边演唱关于秋天的歌曲,一边模仿秋叶落下的姿态跳舞,一边表演秋天森林里植物、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活化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将音乐融入生活,生活处处有音乐,凸显人对美好生活的营造能力,音乐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还有效防止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化的音乐教育运用于较低年龄段的孩子以及一些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有很好的教育和疗愈效果。将音乐融汇在日常生活,比如吃饭、睡觉、洗手、洗脚等环节,其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赞美良好生活秩序给我们人生带来的益处。比如吃饭前唱的《吃饭歌》,歌词内容是讲述好好吃饭对身体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感恩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感恩为我们提供食物的大自然和辛勤工作的人们;音乐上运用了模拟炒菜发出的节奏声音和嘴巴吃饭发出的节奏等。《午睡歌》音乐上采用了模拟人们睡觉打呼的声音,肢体动作上模拟人们睡觉时的各种姿态,歌词上讲述了午睡对身体的作用,音乐营造了一个温暖、祥和、甜蜜的午睡氛围,让孩子在温暖、宁静、和煦的充满关爱的气氛中入睡。

(四)多样化的考评方式

在考评方式上,华德福音乐教育一般不采用考试分数等量化方式,而是根据孩子的态度、能力、方式等给出一个分析报告,报告中不仅有对孩子现在的分析,也有对未来学校和家庭需要做哪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种考评方式基于对每一个孩子个体的尊重,提高了孩子和家长对自我的准确认知。

华德福音乐教育重视孩子个体的独特性,尤其重视孩子的个人感受,所以非常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对于歌词的理解或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感受来自编作品,教师一般不做过多干涉。在考评方式上,音乐课也不像数学、语言等认知类学科那样容易展开量化考量,音乐学习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较为隐性的因素,教师运用观察、谈话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在学期结束时,并不是简单给出一个考试分数或者等级,而是根据学习态度、自控能力、自我情绪认知能力、音乐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做出一个分析报告。

三、对华德福音乐教育中国实践的未来展望

华德福音乐教育以孩子的身、心、灵平衡发展为目标;以万物有时原则、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和对本土文化的吸收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大主题模式、综合艺术模式、生活化模式为课程模式设置特点;将尊重、对话、共生的后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每一次教学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理念的指引者。音乐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中突出个性化教学,突出孩子的音乐实践过程以及内在精神的成长,考评方式也很灵活和多样。

华德福音乐教育是产生于一战前、发展于一战后的一个欧洲教育流派。初创时,华德福教育者希冀通过教学的手段使得人们身、心、灵平衡发展,整个社会能够减少竞争增加对话、加强理解、共融共生,教育者致力于社会和谐安宁、避免战争,并且让在一战中受创的儿童得到温暖和尊重,心灵得到疗愈。华德福教育“落户”中国以后,经历了30年的发展。华德福音乐教育在新时代的中国要能够顺应时代要求,服务于中国少年儿童特别是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依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华德福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华德福音乐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智学”理论,这个理论集中展现在鲁道夫·斯坦纳的大量演讲稿、著作、谈话录等中。其阐述了关于人的身、心、灵的成长轨迹、音乐教育实践(尤其是“音语舞”课程)中关于人的精神状态、音乐与人心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这些资料冗杂庞大、纷繁莫测。鲁道夫·斯坦纳称“人智学”是一种把人的精神引向宇宙之中的精神的认识途径。鲁道夫认为:“在可见的物质世界以外,还存在着感觉以外的精神世界,但是要通过发展人的潜在能力才能加以感知。”鲁道夫的论述中也有很多难以用理性把握的神秘性色彩,被怀疑有神秘主义倾向。鲁道夫的学术著作中,只有《人学》等少数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对其展开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少,很大程度影响了这一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具体实践和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深入华德福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寻找“他山之石”是未来的一个工作重心。

(二)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相比,华德福音乐教育的优势在于特殊儿童疗愈领域

相比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的“体态律动”、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铃木的“音乐才能教学法”,华德福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通过音乐学习、音乐表达、音乐和肢体律动的结合、音乐环境的营造,来达到人自身的身心平衡、和谐发展,以及复原人的原始能力。华德福音乐教育更加强调其教育学意义,可以更加广泛地运用于特殊儿童疗愈领域。尤其是华德福音乐教育中的“音语舞”课程,在这种艺术课程中,人可以用音乐和肢体动作来代替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和观念,这已经广泛地使用在自闭症儿童和唐氏儿的康复治疗中。

(三)提高华德福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并丰富其教学体系

在华德福音乐教育领域,由于华德福教育倡导老师的自主空间,强调老师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来设计课程,因此相对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教学大纲。另外,华德福音乐教育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表达,强调音乐与人心之间的互动关心,强调人在音乐中的完善自我。音乐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是一种辅助性质,相对地缺乏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华德福音乐教育相比于主流音乐教育,更加强调个人感受、个人表达,特殊儿童的音乐康复学习与普通儿童有很大区别,其教育教学的体系有待丰富和完善。同时,在笔者考察的诸多华德福学校中,比如安徽合肥竹溪园学校、泾县青檀学堂等学校几乎没有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代为教授,因此教师本人缺乏足够的音乐知识,也导致了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

(四)华德福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与主流音乐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很多欧洲教育流派或者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瑞吉欧、蒙特梭利、奥尔夫等等。它们不仅得到了主流教育的支持,并且融入中国的现代教育浪潮中,为优化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认可度就低很多。但实事求是地说,华德福音乐教育所提倡的尊重、对话、共生的后现代教育理念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尤其是对于特殊儿童的疗愈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国内不少儿童福利机构已经开始将华德福音乐律动课程融入特殊儿童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华德福音乐教育对不同年龄孩子人生状态的观测,以及由此而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分级音乐教学也很值得思考。但是也正是因为其主要的教育领域在特殊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和唐氏儿的康复训练中,而我们过去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或者说音乐教育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华德福音乐教育也一直没有能够走向大众视野,只在一些康复类学校里开展教学活动。文献研究少、传播度不够,都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总结华德福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三个七年”理论、“身、心、灵”整体发展、万物有时、自然主义、立足本土文化、大主题模式、综合艺术模式、生活化模式等理论和实践都是很有益处并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际上,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特殊儿童康复工作一直努力的华德福音乐教育事业正是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且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华德福音乐教育以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智学”“三个七年”等为理论指导,以“身、心、灵”整体发展为课程设置目标,以万物有时、自然主义、立足本土文化为课程设置主要原则,以大主题模式、综合艺术模式、生活化模式为课程设置特点。其所倡导的尊重、对话、共生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尤其是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华德福音乐教育中国实践的未来展望主要集中在深入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的运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水平和丰富其教学体系、积极与主流音乐教育沟通与融合等几个方面。华德福音乐教育的中国实践具有开创性,为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做出很大努力,也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鲁道夫德福音乐
Thermal apoptosis analysis considering injection behavior optimization and mass diffusion during magnetic hyperthermia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请把你的眼泪寄给我
百元大钞砸到你
音乐
背着铁锅长征的女红军贾德福
百元大钞砸到你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影子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