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而则欢 用之善祥
——走进紫砂经典茗壶“合欢”的欢喜之境

2022-02-03 08:54李小龙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泥片紫砂壶紫砂

李小龙

古有一人,善书画、工诗文、懂篆刻,一生艺术涉猎广泛,可谓是全能的艺术家。他爱好广泛,最喜喝茶,尤其是以紫砂壶泡茶,因为这份喜欢,竟在紫砂界创出了一片天地,不仅盛于时世,这份无法衡量的成就同样惠及后世至今,甚至影响了紫砂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空间。作为“西泠八家”之一,却常因紫砂壶被人们提及;不会做壶,却以他之号命名的紫砂壶成为经典茗壶。说到这,喜欢紫砂壶的人自是知道文中所说的正是曼生了。

曼生,是陈鸿寿的号,在他众多的紫砂事迹中,曼生十八式尤为出彩,且其壶多以“曼生”落款,所以,陈曼生这个名字也更广为现代人知。曼生一生设计的壶式众多,流传下来且有着清晰的壶迹可寻的有十八个紫砂款式,因此被称为“曼生十八式”。这十八件作品,均由曼生设计,由当时的紫砂匠人杨彭年制作,一经问世便引起文人雅士的推崇,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紫砂造型艺术,直至今天仍是紫砂壶中常见的经典款式,备受人们喜爱。这份喜爱,是因为款式,也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比如特别适合当做送礼佳品的吉庆之壶“合欢”。

除了艺人,陈曼生还有一个身份,一县之令。为官初期,接到运送贡茶上京的重任且不得延期。于是陈曼生带领众人昼夜赶工,如期完成任务,惹得龙颜大悦,受到嘉奖。这可喜可贺之事,自然是设宴以庆。宴席间,曼生兴起所致,挥墨“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众人甚是欢喜。宴会中,曼生好友深知曼生设计壶式之能,便提议设计一把壶来纪念此事,此举正合曼生之意,于是开始思索。这期间,鼓乐欢天,特别是乐手手执大镲的一张一合间,欢快而洪亮的音乐响彻上空,吸引了曼生的注意。曼生走进这欢快的歌舞中,亲自上手合敲大镲,将宴会气氛推向高潮。曼生有感于这大镲的一张一合奏响人间的欢乐,于是以此为源、以合镲为样,设计了一款壶,取名曰“合欢”,并铭刻“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自此,这饱含合而则欢、用之善祥的“合欢壶”便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世世绵延,代代流传。[1]

“合欢”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器型,是有着多重因素的,它在紫砂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也不仅仅因为其祥瑞美好的寓意,它繁杂的工艺、别致的造型也是其艺术性的重要组成。

第一,繁杂的工艺、精准的要求。一般圆器的壶身是由一条泥片拍打而成的一个整体,而合欢壶是由上下两半对接而成,这就需要两条泥片分别拍打成雏形然后合一,且整体形态扁而不塌、饱而不涨,这就要求上下两半的大小比例一致、腹部的饱满度张弛有度、过度衔接上要自然流畅等,如此才能形成视觉上的均衡、和谐。而做到这些,从第一步的敲泥片就要保证薄厚均匀、拍打身筒的时候力度均衡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成就一把看似简练而不简单的合欢壶。这是非一般的工艺要求,对制壶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即使在今天,合欢壶也是紫砂圈含金量最高的全手工比赛中的常见命题,足可见,繁杂的工艺,精准的要求,合欢壶考究着制壶匠人手工艺的水平。

第二,别致的造型、典美的姿态。上下合一这样别出心裁、新奇有致的造型,在壶艺造型并不是特别丰富的彼时已是视觉盛宴,即使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仍有很多作品源此借鉴,因为这样的造型有着不被时代的更迭、审美的改变而被抛弃的姿态,它具有鲜明而与时俱进的美,这种美学特征既具有其美的个性又有美的共性。它是一把圆器,圆鼓身、圆流口、圆压盖、圆珠纽、圆耳把,圆圆相依,环环相扣,充分利用了曲线的曼妙构筑了这一器的圆融流畅之美。另外,这圆圆相呼中又藏着巧思,相较于正圆的叠加,合欢中的扁圆更显韵致。合欢的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具备着这样的中国美学的共性,素净而典雅,低奢中有着气韵与腔调。这是合欢的美,也是紫砂素器的美!

这就是合欢的故事,透着吉庆与欢喜,合而则欢 用之善祥。这也是紫砂壶的故事,内蕴着文化与乾坤,方寸大小,别有洞天!

猜你喜欢
泥片紫砂壶紫砂
雕塑·泥片塑造艺术中的工具观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