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新时代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022-02-04 22:40李聪田云刚
今古文创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诗

李聪 田云刚

【摘要】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定力和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多年,其中唐诗作为浩瀚烟海中最灿烂夺目的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反映伟大时代的鏡子。在唐诗中折射出的爱国之情、人生之志、爱民之心与和合之美等优秀文化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唐诗是中国独特的存在,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面对当前文化浪潮的席卷,有必要充分挖掘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元素,提升当今公民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公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唐诗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5-0116-03

课题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省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与知名度提升研究”(晋规办字

〔2017〕2号)。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代,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表征。诗人以诗为媒,一唱一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唐人的风尚和品性、流露了唐人的心路和情怀、表达了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诗是中国独特的宝贵文学财富,是众多文化瑰宝中灿烂的一颗。千百年来,常说常新,携带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照亮中华文化前行的路。新时代文化自信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公民的文化自信,必然要从唐诗文化中汲取精华[1]。唐诗中蕴藏的爱国情怀、人生之志、爱民之心和和合之美契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品格和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和优秀的一面,能为新时代公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巨大的理论潜力和实践价值,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从唐诗文化中吸收价值元素介入到新时代公民文化自信强化过程中,既能使唐诗从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能使其具备新时代的积极效用。

一、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简要概述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质的思想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的发展实质上也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只有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从历史走向未来,延续历史民族文化,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时代方向。如果我们抛弃优秀的文化思想就会导致民族灵魂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组成‘四个自信’的必备要素之一,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更能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有的魅力,文化自信的建设和夯实更有利于新时代公民奋力投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定力与精神力量”[1]。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公民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气象万新的新时代是由每一个人创造的,人人都能是新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开拓者[2]。新时代公民的肩上有新时代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和复兴大任,因此,要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必须要成为忠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贯彻者、捍卫者;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者、践行者、传播者;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传承者、弘扬者。因此,新时代公民必须从内心坚定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唐诗中折射出的

基本思想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优秀思想内容价值体系,无法一一详尽。这里主要撮取其在唐诗中折射出的四个基本精神内容进行阐述:

(一)强调“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爱国之情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家邦一体”等价值观,用于表达古代人民忠守于国家利益的深厚爱国情怀,这些思想也承担了整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爱国情怀也是唐诗中较为普遍和繁盛的主题文化思想。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短短十个字就总结出了初唐时期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不甘平庸,渴望投身国家事业,报效祖国。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崔颢《赠梁州张都督》中“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都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情感最激烈的要数边塞的将士们了。在面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3]”(岑参)的苦寒生活依旧没有磨灭将士们激昂的斗志,不减爱国的情怀,仍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一字一句,穿越时空,抨击心灵。

(二)表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人生之志

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等珍贵品质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重重磨难仍不断繁荣最重要的品质。唐诗中蕴含着的人生之意强调积极求进的有为意识,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历程与精神境界的感性呈现,表现出了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形成了人生的稳定态度。无数仁人志士都以诗为媒,渴望积极入世。戴叔伦用“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了自己愿终身报效国家的视死如归之志;杜甫认为:“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即使是体弱多病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 [4]。”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精神品格,把自我的理想抱负放在了人生第一位,积极求取,追求有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孟郊在《登科后》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青年时代豪情万丈的杜甫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望岳》)的高远志向,李白面对艰难险阻之时仍能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乐观的心态奠定了他在人生失意之时仍要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抱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发出呐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表达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对新希望层出不穷的慨叹,进一步表达出了唐人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坦露“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民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围绕“人”而展开,这种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唐诗中即是一种建功立业和人生实践延伸的忧国忧民情感。最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最早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时就埋下了忧国忧民情怀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在历经骊山归家之后,猛烈抨击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由此想到处于水深火热,穷困可怜的黎民百姓,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透露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面对官府恶劣征兵发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呐喊,“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痛惜自己空有满腔热血,却身为一介书生不能为时局的更改奉献自己的力量。杜甫心系国家,推己及人,面对“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的丧子之痛,慨叹生活的艰辛,想到天下贫苦人民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临终时在《野望》中以“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表现出了热忱的忧民情怀,将爱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体现了“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的和合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深层次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有如《易传文言》提出的“与天地合其德”,老子揭示的“天与人一也”,张载论述的“天人合一”,都强调了人要尊重自然、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唐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思想也有很多,最能够表达建立了盛唐时代的生态智慧的诗人王维用“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构建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命秩序,反映了盛唐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描写诗人内心与大自然节奏一致,在盛唐统一、和平安定的背景之下,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统一。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和密切,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水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张旭的《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也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丝毫没有隔阂甚至极度亲密的融合意蕴。诗人们把个人的情思寄托于自然山水之间,以更深层次的“和合之心”留恋于山水,将喜爱之情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在与自然山水同静中获得了身心的极大放松和自由,表现出了和合之美的意境。

三、加强新时代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进一步培育新时代公民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基石,以唐诗为主要代表的诗词不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介质,也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文明财富,一千多年来生生不息,为充实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提供了丰厚滋养[6]。唐诗的本身存在就可以作为区别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自觉认同唐诗文化内容,就是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视唐诗文化思想,就是轻视和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就会产生背离中华民族源和流的错误思想。回首过往,唐诗文化的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其一道形成中华民族维持国家团结统一、争取民族独立、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站在当下,唐诗文化中的优质内容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势复兴展现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了具有促进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展望未来,唐诗文化内容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源流,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6]。新时代,只有不断地对唐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知识和教育,才能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其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也可以在新时代公民的思想和精神形态中发挥作用,不断唤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进一步涵养新时代公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观念

以唐诗为特殊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引领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7]。”从过去到现在,唐诗文化中的关于报效国家、昂扬奋发、情系民众与尊重自然等等很多价值观念具有永不褪色和永不过时的时代价值,具有穿越千年时空直指人心的震撼之感。尤其是在研读、朗诵和学习唐诗过程中能够对诗人一片热忱之心感同身受。今天积极倡导新时代公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唐诗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否则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的意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根本要义和重要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自古以来,大国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提升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國家等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世界上有一席地位和影响力,很大一部分原因靠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盛世大唐重视文化的魅力,创造了无数精品诗篇,留下了宝贵的诗词财富,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载体,是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元素之一。国家领导人在不同重要的场合多次借用唐诗文化中的诗句、词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了当前国家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使中华文化魅力远扬。面对当前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想要抵抗外来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 只有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定的沉着,激发勇气,重拾创新和创造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唐诗中折射出的爱国情怀、人生之志、爱民之心和和合之美这些内容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核心文化之一,凝聚着中国几千年的知识智慧和理想思维,对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提道:“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五千年璀璨的中华文明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有资格也有底气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信心满满[8]。”从长远来看,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最终可以通过其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其他软实力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并能不断发挥其引领和影响作用。

自古以来,文以载道。唐诗是唐朝时期文人精神面貌最真实的反映[9]。唐诗作为唐诗文化伟大精神的主要载体,后世也许永远无法企及而叹为观止,但我们理应永远为曾经拥有唐朝而雄视古今,理应比唐人更加乐观自信、气势磅礴、宽容大度。21世纪的世界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化浪潮席卷全人类,各种思潮和学说此消彼长,人类比以往更需要精神寄托,更需要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之中,唐诗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能够为我们增添一份底气和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培养新时代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倩如.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J].商业文化,2021,(12):118-119.

[2]李臻,张珑膑.探索建立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2):61-62.

[3]介子平.地域文化流派与西部文学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8-18(011).

[4]易凌沁.李贺鬼诗及其意蕴探究[J].文学教育(下),2012,(03):18-21.

[5]韩弥明,姚伟.唐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

(06):97-101.

[6]王永友,胡義.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基本逻辑[J].文化软实力,2019,4(03):5-14.

[7]李跃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国精神[J].紫光阁,2017,(12):24-25.

[8]高芝兰.重温传统精髓 再铸文化自信——论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21-223.

[9]柴君林.从唐詩宋词中看诗人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J].才智,2019,(01):209.

作者简介

李聪,女,汉族,山西襄汾人,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研究。

田云刚,通讯作者,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和农村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唐诗新学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