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守正创新
——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

2022-02-05 02:36郭小倩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编者文学史作家

南 方 郭小倩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石家庄 050024 中国

引言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是在1988年出版以来畅销33年第一版的基础之上完成的,于2021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增加了一些重要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丰富,特点鲜明,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从中国立场上重写外国文学史的一次有益尝试。李正栓教授在序言中提到该书的编写初衷: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他从内容、结构和形式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调整,增减得当。内容上,增加原版缺失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尤其是一些现当代的内容,对不同体裁的文学逐一讲解,同时加强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结构上,参照第一版“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节选+注释”的模式,结合教学安排进行体例调整;形式上,增加作者的照片和选文注释等形式,同时改进装帧设计,在各个章节安排上也作了调整,对英国文学史实有着更为精准地把握和认知。该教材以时间顺序编著,其中对典型的文学流派作了深入解读,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

一、注重练习编写,坚持文化育人

该教材针对性强,体现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介绍英国的作家作品时,将其与中国文化作比较,充分展示教育立德树人的文化理念,在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思维,不仅能够增进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该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内容集中体现出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的思想,比如在教材编写上,体现出很强的教材意识。在该书体例的编排上,基本都是按照文学史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同时也会考虑到该时期的时代背景等内容。

该教材在介绍作家作品时,运用插图装帧的方法,清楚地展示给读者。我们试图选择视觉上引人注目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标题吸引人们注意一些细节信息和交叉引用选中的文本。(M.H.Abrams,2006)同时增加中外文学比较的内容,加强中国学生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意识。在第四章介绍17世纪的文学时(Revolution,Restoration and New Poetic Expression),该时期主要是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等作品,第15章讲到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诗歌“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时,该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及时行乐“carpe diem”,译成汉语后会有两种表达,即“及时行乐”或者“只争朝夕”,该章的课后题中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关于这两种翻译哪个更优?这就涉及翻译批评的领域,这也说明该书不仅涉及到文学史的领域,关于文本的不同阐释,而且还从翻译批评这一领域展开探讨,体现出很强的跨学科意识。在第16章讲到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诗歌“Virtue”的时候,该诗三行半的句法形式与中国诗歌“三句半”的曲艺形式对比,引发了编者们对英国三行半诗歌形式的进一步思考与深挖。例如该诗的最后一行:

原文:Only a sweet and virtuous soul

Like seasoned timber,never gives;

But though the whole world turns to coal,

Then chiefly lives.

(李正栓等,2021:119)

同时在介绍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歌“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时,作者将该诗的第二节与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的选段是:

原文:A violet by a moss stone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Fair as a star,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

(李正栓等,2021:8)

以上例子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学史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不仅体现出了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比较的思想,也引发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一比较文化观直接促使作者将这部史论坦然定位为“一个中国研究者对英国文学的一个纵观”,并将自己独特的“中国视角”贯彻始终。(潘邵中,1997)所以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英国文学史的深度,是中国学者在新时期对英国文学史的一次有效探索。

编者们将英国文学史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此来讨论作家和作品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然而,真正重要的是,英格兰文学,不要受囿于保守的“诗人之角”的限制,它应当归入和属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桑德斯,2000)就该书的叙事模式来讲,该教材属于新的“中国模式”,该模式既符合文学的原有史实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后人根据以往的编写模式总结起来的,里面体现出的英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结合就是鲜明的例子。

二、知识体系完备,内容详略得当

文学既是文化的声音,又是文化的信息。(王晓路,2018)该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备,英国文学史脉络清晰,每一个时期的文学都讲得很充分,同时与当时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该时期的作家应有尽有,重点突出,所选的篇目非常经典,大都是美文,且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非常符合寓教于文的教育思想。

该教材明确地对文学史做了清晰且明确的梳理,就每一时期的特点作了如下介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作者在介绍16世纪的代表作家时,新增了7个关键人物Thomas Wyatt,Henry Howard,Edmund Spenser,Walter Raleigh,Philip Sidney,Francis Bacon,Christopher Marlowe,而且也讲述了他们的代表作品,点名了他们的学术贡献;关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hakespeare Sonnets)的来龙去脉介绍地一清二楚,比如讲到约翰·邓恩(John Donne),我们可以联想到他广为人知的作品“The Flea”。该书的前言中,编者把每一章节的变动清晰地展现出来。不同时期的重点代表作家都被选进教材,填补了之前教材上的空缺,让人们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清楚且详尽的了解。同时,编者能迅速地捕捉到重点内容,把握住该作家的突出贡献和把体现该作家鲜明特征的文本展现出来,比如讲到20世纪的作家托马斯·哈代时(Thomas Hardy),作者去掉了“The Son’s Veto”的文本,换成题为“The Darkling Thrush”一首诗,只为还原作家作为诗人的本来面目。编者详尽地探究了每一章节题目的命名缘由,同时也讲述了在某时期划分有争议的作家是如何安排的,这样编写不仅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而且更为精准和严谨。

内容上详略得当,对每一时期的文学都有总结介绍,对每一位作家、生平等介绍详细,对重点作品有解析与评论,对每一部作品有详尽的注释,比如生僻字、过时字、具有思想性的文字等,编者都一一讲解并介绍。该书的第一册主要介绍了英国文学史从中古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即从早期的古英语诗歌到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诗歌的介绍;第二册书介绍了从浪漫主义时期(威廉·华兹华斯的文学)到20世纪的英国当代文学,几乎每一部分都有变动,或是代表人物或是文本作品,比如说19世纪前半叶的文学查理斯·兰姆(Charles Lamb)的代表作品“Dream Children:A Reverie”和托马斯·胡德(Thomas Hood)的代表作品“The Song of the Shirt”,李正栓教授在介绍每部作品时大致是按照“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节选+注释”的模式来展开的,语言精炼流畅,措辞严谨而不失平易,概括性极强,显示出编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语言功底。但是与之前不同的是,关于时代背景和作家简介的内容上有所扩充,而且增加了关于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就是文学批评的研究,这一研究更具有文学史论的观念,从不同作家等研究者的角度评论文章,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英国文学史的真实面貌。

该书试图回答了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特属性,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Tory Young,2008)关于英国当代文学史的介绍也极为详尽,虽然当代文学距离现在很近,但是它与英国现代文学接轨的道路上有不同的作用,引领了不同的文学潮流,形成了新的流派,不仅构筑新的英国文学史的版图,而且也适应了新时代文学的发展。编者增加了Rupert Brook、Robert Graves、Wystan Hugh Auden和Dylan Thomas等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他们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代表人物不仅是作家,而且也是诗人,文本选择了他们的诗歌来解读新的文学倾向和新的文学理论,这一点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三、变革教学模式,注重文本细读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教改孕育新教材。在新的时期,我们应加强教学方面的改革,胡文仲和孙有中呼吁,“我们认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孙有中,2020)所以英语专业的教材也应因时而变,转变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科技时代的英语专业人才。南京大学教授王守仁说:“我们没有采用“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模式,而是要求学生阅读具体完整的小说、诗歌和剧本,培养其对文本整体的分析和感悟能力。”(王守仁,2002)而李正栓教授这部教材的编写则体现出这一特点,明显弱化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本细读教学模式的探讨,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地道的英语语境下提高对课程的认知,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模式和提高学术能力。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还能够学习该作品的特点,文本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方式,叙事策略,语言风格,文学流派等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结合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对文本的独立见解会让他们对该文本记忆深刻,不仅有助于学术写作,也有利于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比如在讲莎士比亚的作品时,他们把这位剧作家作品的三个时期都列出来了,在分析作品《哈姆雷特》(Hamlet)的时候,编者先对这个故事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让我们很快地了解故事梗概,之后又从中国学者卞之琳将其翻译为“王子复仇记”的角度展开文学评论,这样更有利于展现它的全貌,有利于读者迅速且全面的理解,而且还从影视题目的角度结合原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符合现代读者的思维方式。

四、立足中国本土,符合文学史观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章流别”或“历代诗宗”,而是意味着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构架,条分缕析,蕴含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想像。(郭英剑,2017)李正栓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已经很多年,而且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有着深厚的把握和理解,他反映的不仅是英国文学史实,而且也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视域,有国外网站和其他学者的独特见解,展现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理念。该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注重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入选的精准的文本体现出编者缜密的心理过程。王佐良教授主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文学史,要用叙述体来写,要写得生动、具体、有文采,但要准确,符合历史事实。(李赋宁,2018)这个教材立足于教科书这一写作定位,经过编者的判断、筛选、编写和整理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编者在以文写史、文史结合的理念指导下述写。

德国美学理论家瑙曼认为“文学史”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指文学具有一种在历时性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在联系 ”,也指我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以及我们论述它的文本”。前者是研究对象,后者是研究的方法。(刘思远,2014)文学史是流动的,因为研究的目的和视角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变化的文学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史的编纂,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文本,只有研读文本才可应万变。李正栓教授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该教材放在教科书的明确定位,以英国文学史课程设置为学理基础,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评思维能力,对文学史的思考,理应基于文本的细致且深入的解读。文学理论应从多角度为文本服务,而非文本和理论脱节,这才是学术的意义所在,也是该教材重新编写的需要。

该书的编写也体现出文学当代性的观念。因为文学史体现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体现出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以文学史的编写也深刻地体现出了当代性。为保证文学史的编写更加完整、全面和系统,编者在努力记录、反映当代的文学风貌和文学热潮,这是编者矢志不渝的追求所在。作者在介绍当代作家的时候,增加了一些在学术上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正印证了这一点。

结语

李正栓教授等人编写的这部教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同时对一些重点作品的把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而且该书增加的跨学科知识,比如翻译学、文学理论批评、比较文学等新的视角体现出新时期教材改革的需要,同时增加了该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现出编者们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卓越的学术追求,适应了新时代教材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该书值得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内的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必备。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Abrams,M.H.2006.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2:The Romantic Perio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8th Edition).New York:W.W.Norton &Company.

[2]Tory,Y.2008.Studying English Literature:A Practical Guide(First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Andrew,S.1994.The Short Oxfor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安德鲁,桑德斯.1994.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4]Guo,Y.J.&Zhang,K.2017.Liang Shiqiu and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Foreign Language Studies,No.4.

(郭英剑,张珂.2017.梁实秋与《英国文学史》的写作,《外语研究》,第4期,第99页.)

[5]Li,F.N.2018.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British 20th Century Literature,China Book Review,NO.7.

(李赋宁.2018.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国图书评论》,第7期,第15页.)

[6]Liu,S.Y.2014.“Learning is to Know,Speculation and Texts—O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Collections of Studies o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No.21.

(刘思远.2014.“学以至知”、思辨与文本——论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史教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1期,第352页.)

[7]Li,Z.S,et al.2021.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2th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李正栓等.2021.《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版)》(上、下两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Pan,S.Z.1997.A New Approach and Enlightening Masterpiece: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by Wang Zuolia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No.4.

(潘绍中.1997.立意新颖、富于启迪的力作——读王佐良著《英国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第71页.)

[9]Sun,Y.Z.2011.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Guid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lish major into depth.Chinese Foreign Languages,No.3.

(孙中有.2011.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第3期,第50页.)

[10]Wang,X.L.2018.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Rel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No.3.

(王晓路.2018.史实呈现与历史关系的重建——以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史研究为例,《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第85-86页.)

[11]Wang,S.Z.2002.Ending the Mode of “Literature History + Selective Reading”,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5.

(王守仁.2002.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0页.)

猜你喜欢
编者文学史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