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的多模态叙事与传播学意义分析

2022-02-09 05:33王爱爱
新闻采编 2022年5期
关键词:纪录片模态人生

文|王爱爱

《人生第二次》是央视网、SMG、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作为“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人生第二次》选择了四组对立的关键词作为每集片名,“圆、缺”“纳、拒” “是、非” “破、立”,影片展现了每个普通人在面对选择时所表现出的勇气,面对生活的苦难也砥砺前行,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处事精神与生存哲学。本文以叙事学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主,研究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叙事策略的创新,分析其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机制架构故事,进而有效地在观众脑海中唤起集体记忆,对讲好中国故事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叙事主题:聚焦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人生第二次》不同于《人生第一次》对于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的纵向叙事,而是以四组对立的关键词引发出的故事作为主题横向对比。与三两集的纪录片不同,《人生第二次》借鉴了单元剧的创作模式,但每集故事之间保持高度统一的叙事主题,镜头聚焦之下的都是普通人,在当下新冠疫情还未彻底平息之际,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传递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人生第二次》的第一、二集中,“圆”与“缺”对应叙事主题“爱”。在“圆”一集中,编导使用了三组不同的视角讲述故事。卫卓父母在“星光影视园南门”处的特写成为标志,每当这个画面在此出现,标志着故事的讲述视角发生变化。卫卓父母所表达的是无私的爱,坚持多年也不惜一切找到自己的骨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血浓于水”一直在卫卓家中被提及;卫卓养父母所表达的是养育之恩,尽管镜头表现出对于卫卓认亲这件事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在养父的叹息中支持孩子的选择。卫卓作为被拐儿童,在亲生父母无私的爱,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的“自私”想法之间挣扎徘徊,更加凸显真实。

在“缺”一集中,“梦想之家”的负责人柏剑直言“这些孩子太缺爱了”,这些孩子指那些因各种原因上不起学,随父母漂泊居无定所的孩子。他将这些小孩统一管理,训练他们体育技能、文化课,扮演着“老爸”的角色。小孩的视角主要选择尹可心与金浩然作为主要拍摄对象,他们都有共同特点,家庭离异,尹可心跟妈妈生活但缺乏父爱;金浩然对早年妈妈的离去产生恨意,父亲的意外离世更加让小金子(金浩然的昵称)失去父母的关爱,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在“圆”一集中,画面与语言的关系体现出的是强化互补关系。卫卓养父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对于养大别人孩子的事情比较避讳,影片拍摄过程中卫卓养父激烈控诉着卫卓上电视节目的事情,认为极大影响了他与他家庭在居住地的声誉,画面没有给到养父,反而以空无一人的街道、滴着雨的房檐等空镜头,搭配养父的同期声。这些画面模态虽然没有直观表现出养父的动作、神情,但这正突显出纪录片冷静客观理性的视角,是非对错交给观众感受,声音模态又代表着收养家庭的无奈与痛苦,最终以卫卓站在狭长的小巷里的背影作为结束。在“缺”一集中,“梦想之家”的孩子给未来的自己以及“老爸”柏剑写信的场景体现的是非强化互补关系。如果简单的以书信以一幅幅图片的形式呈现,对于观众的情感触动没有那么深,因而在这一集中,孩子的同期声与柏剑读信,孩子在一边看电视的画面对比,加上他感动落泪的镜头,对于信这个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是十分必要的,更能展露出信是孩子的真情流露。

“纳”与“拒”表达勇气,“是”与“非”表达正义与公平或者说法治精神,“破”表达婚姻,“立”则表达敢于叫板命运的坚韧品格。这些叙事主题都在影片的画面、声音、解说词等模态的交织中构成当代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影片所展现出的美好品格唤起观众脑海中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追溯。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而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所谓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观众每周蹲守在网络播放平台、电视机前,通过仪式化、定时化的观影形式,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的熏陶,集体记忆作为勾连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在这些主题中被唤起,继而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二、叙事角度: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

近年来,纪录片的叙事视角发生很大的转变,从之前对于历史人物的宏大歌颂到对于普通人生存境遇的微观展现,微观叙事成为一个趋势。“纳”一集讲述的是一生都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何华杰,面对“胸部以下没有知觉”,“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困境依然积极复健,乐观开朗生活。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尴尬场景,何华杰见到前女友之后需要及时插入导尿管排尿不然就有生命危险,黄涛在插尿管之后遇上冰雹天气艰难的提着裤子任由冰雹落下,何鹏作为团队的老大哥在影片中从轮椅上意外摔下只能尴尬地笑着被同行人扶起等等。“纳”意味着接纳,影片的主人共接纳了自己,但影片所要传递的不是对于他们的同情、对于他们的感同身受,而是希望每个人接收到他们的勇气,面对困境、意外能够坚韧不拔。

“拒”集中简单描述就是面对自己身体的先天不完美如塌鼻子、单眼皮、肥胖等情况去做整形手术的年轻人。本集中镜头展现两位患者孙梦鸽与冯婷,前者是想通过整容让自己变得更美,后者则是因为疾病不得不通过手术整容恢复正常生活。如影片开头提到“身体正在变成战场”,当下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整容变美变漂亮,“拒”意味拒绝,孙梦鸽不是因为男性凝视而去选择整容,而是希望变得自信,“打赢人生的翻身仗”,冯婷也只是希望恢复健康寄希望于整容手术。“拒”集传递出的是勇敢、大方以及希望,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知道风险如同拆盲盒,但依旧对生活报以热情与勇气,同时也跳出刻板成见,编导采访从业者——整容专家,以平等的视角与其对话,他们给出的不是整容的建议而是从事这类行业的人面对“美”的定义被改变的无奈感慨。

在这两集中,画面、文字、声音的关系依旧可以以强化和非强化关系阐释。“纳”采用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新媒体纪录形式“Vlog”形式,何华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积极乐观的片段,“‘Vlog+纪录片’拍摄者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她所经历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我’视角减少了权威带来的压迫感,更多地注重表达与体验。”同时人物本身的画外音自述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更能让观众进入故事,加强情感共鸣体验。“Vlog”与传统长镜头,特别是人物面部特写的长镜头,带给观众的是走进人物心底的一扇窗、一道门,促使观众沉浸其中,探寻影片所要真正表达的内涵。最终,画面模态与声音模态在形式上达到统一,而内容层面借助形式形成微观叙事的转向。

三、叙事表达:人物类似、故事不同,创造差异化

“人生题材的漫长跨度使得纪录片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必须选取重要的时间片段来做基底,把握住最有价值的瞬间,完成由点及面的叙事过程。”《人生第二次》更深入发掘出不同人物的境遇故事,透过点点滴滴的场景,映射出个体面对困难表现出的精神、价值观,不同的故事都包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打造差异化特点。

“是”篇中,同样面对法律问题,检察官面对申诉人的申诉请求,兢兢业业、有条不紊的解答他们的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纠纷,细致梳理、四处走访寻找证据,为的是证明法律的公正、公平。法律是铁面无私的,但检察官也是感性的,对于申诉人声泪俱下的诉求,只能换位思考,开导与说服并重。“非”集中,毛徽(化名)因为触碰法律的底线而受到惩罚,在临近出狱的日子接受纪录片的拍摄,本集叙事线在毛徽和她妻子之间变换交叉,并没有过多的展示毛徽究竟因为什么而进监狱,而是展示在服刑最后的几十天和出狱后的第二次人生如何度过。

“是”与“非”都关注法律,“是”篇中申诉人刘占江因为杀害弟弟的凶手王振波被判有期徒刑十五年而感到不公平,认为杀人偿命就应该以极刑处理王振波。透过镜头,观众的视角最为客观,因为观众既不能左右法律,让申诉人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也不能提前了解到故事的结尾,知道最后的判决结果。这一集是在法治精神的叙事主题之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是一种为全体中国人所普遍感知和认同的精神力量”,这句话在检察官为刘占江的上访问题四处奔波而体现,为苗青海夫妇为儿子的事开公开听证会而体现,贯穿始终的是“公平、公正”。

在“非”篇中,表现的是“浪子回头”的精神。可见相同主题下,“纪录片通过悬念的设置引发兴趣,运用问题导入、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动故事发展;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交叉使用,不仅有客观叙述,还实现了自我反思,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对‘画面+解说+同期纪实+采访’表现形式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分析,更能激发观众的真情实感,与观众产生精神共鸣,”呈现出更深入的主题和差异化特点。

结语

《人生第二次》纪录片在叙事主题、叙事角度、叙事表达三个层面做出了创新的样板,作为“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季,在立意上做到了传播“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理念的目的。同时,影片整合多种模态资源,最终为片名主题服务,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单元剧模式。《人生第二次》在第一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借鉴,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双向传播,最终成为人文纪录片的爆款。XWCB

猜你喜欢
纪录片模态人生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