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故事”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思路与探索

2022-02-10 01:54杨战利赵志芳张立雪宋易航马艳庆
关键词:生理学思政课程

金 龙,杨战利,赵志芳,张立雪,宋易航,马艳庆

(西北民族大学 医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组成部分功能活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开展《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发挥课程教学隐形思政的作用,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开展《生理学》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1.1 医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专门的思政公共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主要执行显性思政的任务,但专职思政教师没有医学知识储备和相关背景,不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课堂共鸣不够,致使学生对公共思政课不重视.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师更多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很少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偶尔结合具体知识点浅谈一下医务工作者的科研精神、职业素养以及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等,没有针对性的将思政教育真正纳入课程教育的具体环节,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结果是专职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仅着眼于自身专业,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出现“两张皮”的现象[1].

1.2 开展《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根据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生理学》教学所面对的是大一或大二的学生,这群 “00”后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刚离开父母,心理尚不成熟,但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较强,认知水平较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被表象或假象误导.他们强调独立、自我,但又缺少历练,面对挫折,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预期,但又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他们情感丰富,容易情绪化,身心发展处于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阶段,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搭建尚未完成,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3].《生理学》作为阐述人体功能的医学基础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学分较高,学生普遍重视,且《生理学》课程学时较多,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很好的契机和平台.

2 《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面对的问题和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专业教师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抓住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成为困扰专业教师最大的难题.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包括故事讲授、案例分析、题目讨论、实践教学、热点聚焦等,其中,恰当运用故事讲授的方法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途径.在《生理学》教学活动中,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借助每一个小故事的融入,建立起一个有温度、有价值、有深度的课堂.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增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渗透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

3 讲好《生理学》故事与思政元素结合的设计思路

3.1 结合生理学发展史,讲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生理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提及到了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自然地引入相应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通过对科学家们真实科研经历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科研精神,还可将科研人员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优秀品质植根在学生心中.例如,众所周知,心脏导管术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介绍心脏功能检查手段时,通过对心脏导管术的讲解,自然地引入心脏导管术的发明者、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福斯曼的故事.1929年,为了找到一种更加快捷、准确无误的心脏检查方法,年仅25岁的德国医生维尔纳·福斯曼在自己身上实施了心脏导管术,由此证明了心脏导管的安全性,发明了心脏导管技术,推进了血流动力学在心血管疾病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而在百年前,他的做法是不为人所接受的,得到的只有批评、指责和嘲笑[4].

屠呦呦是迄今为止我国惟一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寻找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研制新的抗疟药物,屠呦呦带领团队进行了近两百次的实验,最终提取出了青蒿素.为了完成青蒿素的毒理实验并尽快投入使用,屠呦呦以身试药,证明了青蒿素的安全性,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当时支撑屠呦呦坚持下来的是使命,是责任,还有担当[5].

3.2 结合《生理学》课程内容,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生理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通过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钻研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授神经肌肉接头理论时,可引入“冯氏效应”的发现者冯德培院士[4].20世纪30年代,冯德培发现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增加,这一发现被称为“冯氏效应”,成为国际公认的这一领域的先驱.他发现钙离子对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钙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理论[6].在消化生理中,结合肠抑胃素的作用,介绍我国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林可胜教授的故事.同样是在20世纪30年代,林可胜教授通过实验首次发现了 “肠抑胃素”,这对于推动消化生理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7].时至今日,在消化生理和胃肠病研究中,肠抑胃素依然是主要的焦点之一.再比如,在神经生理中,结合相应内容分别介绍第一个在国际上以研究者姓氏命名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蔡翘院士——中脑腹侧被盖核部位称为“蔡氏区”[8].树突生理功能特性研究的先驱张香桐院士,是历史上第一个阐述了树突上突触连接重要性的人[9].朱鹤年教授是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最早发现者,是首次发现中脑 “怒叫中枢”的科学家[10].

3.3 结合近现代中国发展史,讲好生理学家的家国情怀

很多生理学家不仅具有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也具备深深的家国情怀.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讲好科学家们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抗战期间,林可胜教授组建并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建立起全国性的战地医疗救护体系,他主持的被称为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组织并培训了15000多名医疗技术人员.林可胜不仅领导战时的医疗系统,还曾亲自上前线参与救护[7].

沈其震院士在条件反射理论和神经递质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样是在抗战期间,沈其震院士筹建了新四军军医处,先后担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沈其震院士全身心投入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十多个医学研究所,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科研人才[11].

易见龙教授是我国现代血库的创始人,输血救伤事业的奠基人.抗战期间,易见龙教授放弃了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经过多方筹措,克服重重阻碍,带着团队、设备和血浆返回祖国,建立了我国第一座血库,为抗日前线的医疗救护提供了极大的支持[12].

3.4 结合生理学实验,讲好有温度的生理学故事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其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验.实验操作不仅能验证理论课所学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打好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并指导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规章、规程、规矩进行,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做到细致、细心.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动物实验时,强调敬畏生命,加强“3R”原则和动物5大福利的落实,实验开始要进行有效的麻醉,操作过程要规范、细心,尽可能将手术对动物的伤害降到最小,避免粗暴操作,增强学生关爱和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人体实验时,更要注重强化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医学是直面人的科学,人即是研究对象,也是服务主体.因此,医学实践中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着重介绍人体研究的正当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和不伤害原则等基本伦理原则.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贯穿对生命的敬畏,让医学知识不再 “冰冷”,让医学教育充满温度,让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关爱生命渗透进《生理学》教学中.

3.5 结合医护人员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付出与贡献,讲好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讲呼吸、能量代谢与体温等内容时,通过重大突发事件中医疗卫生战线英雄人物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医务工作者从不缺少责任和担当,不论是抗洪抢险、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抗击“新冠”,在每一次面对灾害的阻击战中,总不缺乏白衣天使的身影.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护工作者们负重前行,在人民与病毒之间砌起高墙,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病人,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崇高精神的体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白衣英雄的事迹和身边医务工作者的故事将医疗卫生工作的职业责任和使命深深植根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

3.6 结合具体事例,讲好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协调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卫生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但是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人文关怀的缺乏或不充分、不到位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新时代背景下,对现代医学的要求是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护人员应该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病人,然而我们有部分医学从业者并没有重视到患者除疾病以外的健康问题,医疗实践中重程序而轻人文关怀,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重化验、重检查、重治疗等客观操作,服务意识不到位,存在“冷、硬、顶、推”等现象[13].

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人体功能以及病理条件下的功能改变,适时的引入医患关系问题,将人文关怀的意识根植在学生心中,为以后工作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特鲁多也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结合临床实践,努力使学生明确,医生不是看病,是看“人”,不能只看片子和化验单.

3.7 结合学术不端案例,讲好科研和学术底线故事.

在讲授生理学知识的创新过程时,结合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指出个别科研工作者缺乏自律意识,底线意识不强,在名利诱惑面前心态失衡,出现学术造假等突破学术底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风气.在此基础上宣讲《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强调学术底线,引导学生树立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的科研工作原则.

3.8 结合教学内容,讲好生理学知识的拓展故事

《生理学》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在授课过程中可适时的引入思政内容,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包含着矛盾.而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生命活动本身也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规律.例如,内环境稳态是一个不断被干扰又不断被纠正的动态过程,维持稳态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是在保障组织细胞正常代谢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等机制共同活动、既对立又统一的结果,而生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机体在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如何保持稳态,保持矛盾的对立统一[14].在血液一章介绍血型与输血原则时,引入无偿献血内容.少量献血不仅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且还刺激机体造血,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新陈代谢的作用.献血后会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加快,预防脑血栓、冠心病等.同时,无偿献血还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能够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抢救他们的生命,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社会氛围,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介绍新陈代谢内容时,拓展到机体在生物学死亡之前,器官仍在进行新陈代谢,可用于器官移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的意义.器官移植对于挽救晚期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外科手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器官衰竭的人体内,能够使移植的器官重新恢复工作,延长病人的生命.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拯救垂危生命、点亮他人重生希望的高尚行为,是服务医学研究、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无私奉献.器官捐献是人生的最后一项善举,同时器官捐献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在介绍EPO、雄激素、生长激素等激素的生理作用时,还可引入其作为运动兴奋剂,滥用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和对体育精神的亵渎.兴奋剂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例如男性可以导致阳痿,精子减少.女性可以引起乳房增大,脱发或者是引起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对精神心理因素也会造成影响,长期应用可出现头痛、心慌、焦虑、耳鸣、失眠、震颤以及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同时,使用兴奋剂也违背了竞技体育道德,严重损害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欺骗行为,它掩盖了运动员们的真实水平,严重违背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宗旨.

总之,《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够挖掘的思政元素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炼、梳理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潜心研究的课题,需要课程教师团队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相互借鉴,将课程思政建设长期、持久的进行下去,努力营造有温度、有亲和力、有思想张力的课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生理学思政课程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