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新教育“三三四”模式的推进策略

2022-02-10 03:32
江苏教育 2022年92期
关键词:跨学科南京市素养

马 睿

南京市(以下简称“我市”)作为“创新名城”,一直把创新教育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十三五”期间,我市更是把创新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基于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创新融合工作,通过推动我市百所“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建设,聚焦教育内涵提升,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机制、创新师资培养、创新课程实施、大数据创新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南京的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市构建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三全—三课—四创”模式,简称“三三四”发展模式,通过这一模式整体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我市建设创新名城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基础。

1.秉持“三全”发展理念,打造创新教育联盟阵地

2016年,我市出台《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100所创客教育实验学校的发展目标。根据这一目标树立了“三全”发展理念,即落实全学段、融入全学科、贯穿全过程。

一是落实全学段。我市一直积极思考构建全学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体协同机制,设计并提出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建设“小学—初中—高中”跨学段课程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建立跟踪评价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目标。

二是融入全学科。从2008年开始,我市就进行了多学科的创新融合课程培训,培训面向语文、数学、信息、科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教师,指导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项目化学习顶层架构模式,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PBL+T”的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最终实现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时至今日,我市已有近千名教师参加此类创新教育培训,为我市在创新课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师资队伍基础。

三是贯穿全过程。南京市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策源地”和师生“动力源”的作用,基于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从管理、课程、课堂、评价、环境等方面着手注入创新教育元素,为各科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条件,将学生创新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推动学生创新素养的综合提升。

2.探索“三课”推进路径,建立三级联动机制

我市积极拓展创新教育载体、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市级立项审核,区级配套监督,校级特色发展”三级联动机制。由市教育局组织,市电化教育馆牵头,市教学研究室、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共同参与,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区、校两级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市级专家资源库,确立学校为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发展主阵地。具体实施中,学校探索创新课堂、构建创新课程、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提供途径。主要体现在:

一是探索创新课堂的变革。我市127所基地学校都努力尝试转变传统课堂授课形式,注重兴趣引导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领路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成为创新发展的“开拓者”。

二是开展创新课程的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市中小学、职业学校成功孵化127个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类课程,其中,以信息化素养提升为主导的普及类课程基本实现学校和学段全覆盖。2020年,南京市每周举办两节“足不出户,一起玩转数字科技”创新教育系列直播课程。从2021年7月开始,该类课程被纳入“金陵微校”系列和课后服务中,累计点击量近2亿次。

三是做好创新课题的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市“区域中小学跨学科学习创新设计与实践研究”等5项课题入选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全市所有创新基地校和区域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申报“创新教育”类省、市级规划课题,累计完成创新类市级或市级以上课题200多项,形成了“理念引领和行动实践相结合、行政主导与学校主体相结合、整体推动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良好局面。其中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拆客空间科技教育创新实践”入选2021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光影科艺教育发展体验馆:儿童创想学习的实践研究”入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3.聚焦“四创”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我市多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开发学生喜欢的创新课程,举办创新活动,开展创新研究,着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着重体现在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评价创新技能,养成创新人格4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打造优质环境,培育创新精神。“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在原有机器人实验室、创客空间以及Steam课程基地的基础上,建成5个区域创新中心和127所创新教育基地校。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协作式研究,探索柔性教学运行机制,让分散在各校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整体,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优质环境和教学氛围,从而解放学生思想,使其创新潜能得以发挥。

二是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思维。从2008年开始,我市就着力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的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在举办中小学信息素养提升活动、中小学机器人大赛等传统创新类活动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小学“创客嘉年华”等活动,这类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我市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舞台。据统计,我市平均每年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人数达10万人次。南京市宁海中学在教育部创客类评比活动中获得“创新之星”称号,南京市高淳区桠溪中心小学在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获得金奖,南京市第一中学代表队在世界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亚军。

三是搭建创新平台,评价创新技能。我市通过市、区、校三级层面师生创新类活动的开展来设计学生创新素养的大数据平台架构,经过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团队反复讨论和5年的实践应用,逐步建成了比较成熟的创新教育平台。平台涵盖竞赛活动、教师培育、学校建设等模块。目前,每个模块通过我市特有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行贯穿和打通,有效打破了师生、校际、市区校之间的数据壁垒。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不断积累的过程数据已在中考招生和高考招生中得到肯定和应用,助力创新人才的上升发展。在全市127所基地校的毕业生中,共有944名具有创新教育活动经历的学生被国内外大学录取,其中137名被国内双一流大学录取,59名被C9院校录取。

四是营造创造性氛围,培养创新人格。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对创新人才的选拔,更要在创新人格培养上下功夫,我市一直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格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我市127所创新教育基地校中,建宁中学作为省内唯一一所由教育部门主办的教育、保护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学校,他们在创造性氛围的营造上尤为突出,该校努力打造“Cplus”创新教育品牌,通过创新教育让学生慢慢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从“我不行”的自我认知中走了出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人格。

二、未来发展方向

1.搭建创新教育空间,实现场景革命

创新教育研究中,创新空间建设是基础。没有合适的场景文化,教师和学生就没有开展创新教育学习活动的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做好创新教育场域空间的建设,为学生搭建开放、共享、协作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师生提供体验科技的沉浸式互动学习空间。

2.组建高效的研究团队,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围绕课程融合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从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出发,打破年级和学科壁垒,以校为单位组建固定的跨学科教研团队。跨学科核心教研团队由资深的跨学科专家型教师组成,对全校的跨学科项目进行引领和指导,确定发展思路、搭建运行框架、设计教研方式、组织探究活动、总结修正项目等。

3.做好数据建设,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评价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完善原有创新教育平台综合评价分析的功能,关注实施过程中深度学习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并对实施过程加以分析和总结归纳,做好对我市创新人才培养的跟踪记录工作,最终为我市创新人才选拔性培养机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教育,点燃和激发学生内在成长的热情和创新活力,加速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南京市实现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跨学科南京市素养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