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人间失格》中叶藏的人物形象解读*

2022-02-10 12:29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失格太宰人间

金 海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于194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其中以主人公叶藏“充满羞愧的一生”为开端,描述了主人公悲惨不幸的人生。主人公叶藏将自我定义为“罪恶的集合”等十分消极的形象,认为自己“生来便是阴影”。为探究主人公叶藏缘何有此想法,需要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剖析,以及结合外界成长的环境,探究导致其扭曲的性格与特殊心理的形成过程与原因。

一、《人间失格》的创作背景

“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对我而言,人类的生活无从捉摸。”[1]这是《人间失格》中叶藏对自我的评价,也是作者太宰治发自内心的致歉。《人间失格》一直被视为作者太宰治的一部滴血的灵魂自白,也可以说主人公叶藏的悲惨人生遭遇就是太宰治人生的映射。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以及剖析作品中的人物,首先要对作者以及其所处时代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联系。从文学流派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作者太宰治所处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在日本战败投降后风靡一时的文学流派——“无赖派”,包括太宰治、织田作之助、檀一雄等作家在内的一种新型流派,他们之间相通的地方就在于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叛逆精神”以及对现实与传统的强烈评判,同时也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省[2]。在这一近似于作者太宰治半自传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叶藏人物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太宰治的心血。

二、《人间失格》中叶藏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叶藏从小便是孤独的,因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孤独,而对于这种自己与别人产生的差异,叶藏并没有选择与他人交流,而是默默地将个人经历埋藏于心中,并选择伪装自己。小时候的叶藏已经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且叶藏本身的幸福观与其他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叶藏的家境较好,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生活比较幸福,可是叶藏却认为自己深陷在地狱中。叶藏对自己比较富裕的生活并不满意,甚至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折磨。叶藏发挥了“丑角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将自己塑造成搞笑的怪人,表面上看似是与社会融合在一起,但是,事实上是叶藏逐渐置身生活之外。叶藏逐渐开始了自我流放以及自我边缘化的生活,并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在叶藏成年后,形成了一种不合群以及孤独的自我世界观。叶藏一直都直视自己面对外界虚伪的态度,与朋友崛木正雄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崛木正雄不同,叶藏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自己真实的一面,又通过虚伪来欺骗他人,两极分化逐渐形成一种面对现实与自己内心的冲击。叶藏对生活、世间,一直是以妥协的抗争为中心,妥协是通过自己的抗争去实现妥协,叶藏一直都认为世间比较虚伪。面对这种虚伪,以表面妥协的态度去面对。但是,从叶藏内心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他是通过自我堕落来完成自我救赎。

(二)外在原因

在对叶藏的人物形象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中,还需要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伴关系等外在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家庭环境视角下,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第一种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等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父亲的专横独断,母亲柔弱多病。虽然叶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实际上他家是通过投机买卖以及高利贷而起家。在这种外表豪华的背景下促使叶藏产生名门意识,但是,也促使叶藏产生了自卑感,从而对真正贵族抱有执着的憧憬。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叶藏初中时期会寄宿在表姐家,表姐经常带朋友到叶藏的房间玩耍,当这些朋友离开后,表姐会对朋友大肆数落,对叶藏的“朋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同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叶藏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得到救赎,逐渐产生了自杀意识。叶藏的妻子被书商强奸,导致叶藏纯真无瑕的信赖之心逐渐变成了罪过。妻子身上展现出来的真善美是叶藏内心深处的情感,叶藏并没有将其表现出来,而是将其埋藏于心。在发生妻子被强奸后,叶藏纯真善良的自我也不复存在,认为自己彻底丧失了为人的资格。

三、《人间失格》中叶藏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幼年时期形成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指的是由于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为了讨别人的欢心,不惜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意逢迎、委曲求全,尽量地去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导致自己内心的不愉快[3]。心理学家认为,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懦弱,而性格的形成又与幼年时期的经历与环境有关。

赛珍珠曾经这样描述过内心高度敏感的人的感受:“碰触对他们来说是拳击,声音对他们来说是噪音,不幸对他们来说是悲剧,喜乐对他们来说是至福,朋友对他们来说是情人,情人对他们来说是神,而失败对他们来说是死亡。”[4]《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便是这样的一种性格,作为一个贵族出生的公子哥,他并未由于受到家人的宠爱还有贵族的头衔而感到优越,反而以此为耻,因为这代表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合群。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幼年时期的叶藏,选择戴上类似于小丑的人格面具,通过扮演滑稽角色、搞怪的方式,以此引得周围人发笑,而他自己,在周围人的笑声中得以短暂逃离自己内心的疏离,在他的笑脸之后,隐藏的依旧是自己的敏感、懦弱与自卑。他性格中带有的明显的讨好型人格,可以看作是他在封建的大家庭环境成长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必然性格。正如在《人间失格》中所描述的叶藏的内心独白一样:“我时常陷入一种恐惧之中,以为如果别人劝我干什么而自己加以拒绝的话,就会在对方和自己的心灵中剜开一道永远也无法修复的裂痕。”[5]

在叶藏的幼年时期,是十分渴望父爱的,但是又恐惧于父权,从而通过讨好的方式来取悦周围的人,不断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降低自己的期望。久而久之,难以坚持自我,自我逐渐迷失,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因为他人的行为深刻地影响自己的内心。正如童年时父亲询问叶藏想要什么礼物,但是他无法拒绝哥哥的建议,还是没有向父亲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愿。这样的人虽然外表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派,但是内心依旧充盈着忧郁与过度的敏感,并任其悄然的滋长。

(二)没有可依赖对象导致的信任缺失

叶藏反复提及自己对人类的不信任,由于生命中重要人生体验的缺失以及人生际遇中遭遇的挫折,使得叶藏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结合叶藏的童年经历来看,正是由于他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他的这一性格。在第一手记中清晰记录着,其实父亲与母亲在叶藏的童年生活中的存在是十分淡薄的,他从小就是由佣人进行抚养,佣人之中也没有对她无私关爱的可以代替父母的那种角色,这就造成了叶藏在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的缺失,缺乏可以依赖的对象,于是感觉自己身为浮萍,无所适从。

在心理学上也存在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父爱与母爱的早期缺失对孩子一生是存在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的。幼年时期作为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信任感的建立,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在叶藏的幼年时期,父母没有能够给予他足够的关爱,缺乏能足够信赖的对象,这种疏离的亲子关系,使叶藏缺乏对周围人的基本信任感,并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改变。

但是叶藏这种不信任人类这一悲观的思想性格,是存在着一个转机的,这个转机就是良子给予他的。良子被称为“信赖的天才”,在良子的身上,叶藏感受到了纯洁美好的品质,也第一次试着去信任,去依赖。然而却正是由于良子过于信任他人,才会遭受他人的欺骗与侵害,这就导致了信任的悖论,使叶藏陷入了信赖的误区。经过这件事,叶藏的思维陷入了混乱,他难以理解信赖到底是好是坏,而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去选择。这件事使得叶藏内心中刚刚萌生的对他人信赖的萌芽被无情地摧毁,这场由于人性丑恶面所带来的悲剧使叶藏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损害。主人公叶藏是一位对自己十分忠实的人,他毕生都在追求与寻找人类之间存在的爱与真诚,但总是被虚伪的一面所葬送并一路败北,收获的只是一场人生悲剧。正是由于叶藏寻求爱与真诚的内心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使得叶藏逐渐对他人对社会失去了信心,最终自己的一生都在对他人的不信任中度过。

(三)缺乏交心者而带来的强烈孤独感

叶藏的内心是无比孤独的,虽然他通过外在的行为极力地掩饰,但终究无法得到哪怕是一瞬的逃脱。在叶藏短暂的一生中,他从未拥有过能够交心,具有思想共鸣的朋友,少年时代的同学竹一十分愚蠢,青年时代交往颇多的朋友却只是一个利用他的损友,妻子虽然是一位非常好的贤妻良母,但是与叶藏却缺乏心理上的共鸣,于是,他的内心想法,甚至是满腔愤懑都无人倾诉,深深的掩埋在心底,并逐渐的发酵。再加上他内心的敏感、讨好型人格以及缺乏对他人的信赖感,使得叶藏虽然并不能说是形单影只,但是在人世间还是“孤身一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也缺乏能推心置腹交流的人,这是一种强烈而又无助的孤独感。

但是他隐藏在外表之下的内心总有人能够看穿,这对叶藏来说十分残忍,在有人揭发叶藏扮“小丑”的真相时,就像是精心构建的世界霎然崩塌,如遭受晴天霹雳一般,仿佛看见地狱之火在眼前熊熊燃烧。这之后他内心的恐惧逐渐跳出,在他认为被揭发之后当众出丑的情况甚至要糟过死亡。于是为了讨好竹一,这个看穿了他秘密的人,他又开始殚精竭虑地讨好,多次邀请他玩耍,甚至为他洗耳朵。叶藏庆幸于自己的行为奏效了,却被竹一愚蠢的奉承话所蒙骗,又陷入了“被女人迷恋”的这一误区。对于叶藏这个内心脆弱者来说,这一系列的过程,仿佛逐渐将他推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显然又是叶藏为摆脱孤独感而做出的又一次失败尝试。

叶藏时时游离于人群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叶藏是异类,而是由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赐予他这种能力的又恰恰是孤独。在孤独的氛围之中,他对一件事能够更加专注,能够独立进行思考,进而探究人性的本质,审视自我内心。作家村上春树认为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代表着现代人精神的某种缺失,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运作过程中造成的漏洞。叶藏的孤独,便是他在社会环境与周围环境中滋长的刺,伤人自伤,但我们不能否认,正是孤独,造就了叶藏独特的人格特征。

(四)看透人生意识到自己的懦弱无能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代表着其对生活的适应过程,而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伴随着人思维的逐渐成熟,那些能够适应的,在社会中努力地生存下去,而那些适应不了的,便慢慢变成类似于叶藏的“疯子”。分析叶藏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一方面,他是具有一定的超前于进步的,这得益于其独处中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对旧社会陈规的不服从与叛逆,他并不因自己尊贵的身份而自傲,放弃追逐世人所认可的世俗价值,而是通过自主探寻与自我放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抗争,虽然生命力不够顽强,但是还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叶藏的挣扎却显得不那么有意义,他自己所做的一切,换来的却依旧是一段不及格的人生,把自己与周围人的区别,归咎于自己的“罪”,十分惧怕人性,并不愿做出改变。

叶藏一生痛苦的根源是在于他早早地就看透了人生,看透了自己,看透了这个世界,他了解到自己是懦弱无能的,意识到自己的羸弱,是难以与这个世界进行抗衡的,但是他却无法在认知之后转变态度,依旧认真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到的却只是一片虚无。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说过:“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方便所布置下的原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也没有服从旧秩序的心愿。”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叶藏的内心的碰撞,使得叶藏遭遇着巨大的痛苦。在叶藏看透了人生,极度不信任人性的情况之下,却又意识到自己的懦弱无能,内心无法排解,无人诉说的苦闷最终逐渐膨胀,后来一步步地跟着堀木走向堕落,演变成叶藏最后的人生悲剧。

(五)内向自卑,我们彼此身上的叶藏

虽然叶藏的出生较好,只结合家庭环境来看,或许会以为是天之骄子,但是在叶藏看来,这些不过是捆绑着他的枷锁,阻碍他的墙壁。他并没有成长为如家人期望的具有非凡气质的世家子弟,而是在敏感而内向的性格影响下,把自己看作与他人不同的异类,他的独特性格特征为他一生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小时候的叶藏,对世界的想法还是充满着趣味与好奇,认为天桥的制作是为了便于观光,让游客旅游时能够感觉到妙趣横生,认为地铁是为行人游玩所建,是比地上的车更为有趣的体验。但是在他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就相当于美梦的破碎,这时候又由于缺乏可以信赖的人的悉心疏导,叶藏心中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疑惑,他开始害怕现实,更加惶恐不安,为了融入社会,只能选择伪装与一味地迎合。所以在他无法忍受时刻佩戴伪装面具的辛苦之后,跟着堀木一步步地走向堕落,用酒精,用声色,用毒品来麻痹自己,但是梦醒之后,却更加的无力与空虚。

“匍匐于某种外在强加的道德与价值标准之下,一边受着它的压迫,事实上自己心里也清楚它对自己的压迫,一边却又不断地扭曲自己。”叶藏这一角色,便是如此,他在这种外在的,也可以说是自我给予的压迫之中,逐渐的扭曲。他短暂的一生从童年扮丑到后来酗酒染毒自杀,其实都是在挣扎,为了寻求自己活在世间的方式与意义。叶藏就像是我们内心中存在的一个悲观的、小心翼翼的自己,偶尔的会冒出头来,当这个自我出现时,会感觉到怯懦、敏感与孤独。存在于我们内心的这种情感是远没有叶藏那么强烈的,但是透过叶藏,我们还是仿佛能够看到自己的痕迹,从而达到内心的共鸣。叶藏的内向与自卑体现在他的一生一直在黑与白,救赎与沉沦之间的漂浮不定,但凡他选择了任何一种方式,也不至于会如此地压抑与痛苦,但是这种行为也正是叶藏这一人物的特殊之处。那颗如此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在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救赎与绝望之后,最终选择了用死亡,这一最高的艺术,来凌驾于可笑的世人与人世之上,叶藏的多次选择决定了叶藏的人生走向。

四、结语

小说《人间失格》描述了主人公叶藏一生的悲剧故事,也代表着逐渐走向堕落者的真实写照。叶藏身上具有许多鲜明的人物特征:讨好型人格、缺乏对人的信赖感、强烈的孤独感以及内向自卑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太宰治借助对《人间失格》主人公叶藏的深入剖析而逐渐探究人存在的本质。《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有着长远的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叶藏的典型人格不仅仅存在于战后混乱的日本社会环境中,它也能够打动现代读者并与之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失格太宰人间
春暖人间
日子
跨媒介传播中的作家形象建构研究
人间第一情
日子
日子
“深目”紧盯“失格” 驾驶人
“船长”失格
当天使飞过人间